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篇 |
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篇 |
内科学 | 34篇 |
皮肤病学 | 48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10篇 |
预防医学 | 47篇 |
出版年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男男性行为者(MSM)中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行为状况.方法 采用定向抽样法开展横断而调查,对9个城市2250名MSM的匿名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比较其中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两亚人群的高危行为发生状况.结果 MSM流动人口组近6个月性伴数(平均9.61个)、口交(平均8.61个)和肛交(平均7.52个)性伴数,近1个月口交(平均2.89个)和肛交(平均3.69个)性伴数,近6个月女性性伴数(平均1.17个)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组(P<0.05或P<0.01).MSM中近6个月内流动人口组与男性肛交时以及同非妻子女性性交时每次使用安全套的百分率(分别为37.15%、23.28%)均低于常住人口组(P<0.05或P<0.01).MSM流动人口组从事男性性工作、与gay网友性交过、近1年在男性间参加群交、近1年与男性性交时出血、近1年在外地与男性性交、目前有固定女性性伴(分别为17.89%、12.56%、22.13%、31.38%、32.36%、31.86%)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组(P<0.05或P<0.01).结论 MSM流动人口具有比常住人口更多的HIV高危行为;该亚人群具有将HIV传播到其他地区的条件,应加强对MSM流动人口的行为干预,以阻断其在HIV传播过程中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男同性爱者现状与艾滋病干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北川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3,19(Z1):1-2
1 提出问题的背景1 1 关于性吸引力 进入青春期后 ,几乎每个人都会因性生理的变化感受到来自他人或及事物的性 (吸 )引力。大约95 %的人只能或主要感受到的 ,是来自异性的性引力 ;另外2 %~ 5 %的人中 ,多数人感受到的完全或主要是来自同性的性引力 ,少数人感受到的来自两种性别个体的性引力差不多。以上 3个人群中 ,第一种称异性爱者 ,第二种人称同性爱者 ,第三种称双性爱者 (Bi)。Bi概念是 1 960年代才提出的 ,科学界对Bi的研究仍处于较初步的状态。由于主流文化习惯于以“两分法” (即“非白即黑”)看待种种现象 ,所以人们常把… 相似文献
3.
对男男性接触者AIDS高危性行为健康干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健康干预措施对男男性接触者 (MSM)艾滋病 (AIDS)高危性行为的影响效果。方法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 ,并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干预时间超过 1年的MSM ,近 1年肛交性伴侣数和无保护性被动肛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 <1年者 (P <0 0 5 ) ;但近 1年性伴侣数、偶遇性伴侣数、外地性伴侣数、外地偶遇性伴侣数、无保护性肛交的偶然性伴侣数、近 1年用过安全套、最近 1次保护性肛交及近 1年无保护性主动肛交的比例 ,近 1年在公共场所寻找偶遇性伴侣、参与性交易及参加群交的比例 ,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但改变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健康干预可减少MSM的AIDS高危性行为 ,但它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 ,需要深入持久地开展 相似文献
4.
不利于男男性接触者AIDS预防控制的因素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1 提出问题的背景艾滋病 (AIDS)已进入中国约 2 0年 ,但被科学界较多关注仅约 10年。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开始以更佳策略防治AIDS ,是在《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 0 0 1- 2 0 0 5年 )》公布前后。同性爱现象被中国当代学界较多关注 ,也仅 10年左右。媒体开始宣传相关的当代科学知识 ,主要是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CCMD) - 3问世 (2 0 0 1年 )前后。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1] 。“落后”这一现实 ,严重制约着AIDS防治和同性爱问题解决这两个相互密切关联的议题。AIDS在中国曾被严重地“意识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东省1986~1999年HIV/AIDS流行情况,为广东省艾滋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全省的艾滋病常规监测、哨点监测及实验室资料.结果广东省1986年发现首例输入性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至1999年11月10日共检出HIV抗体阳性者774例,其中艾滋病(AIDS)病人59例.1990年前发现的HIV感染者为境外人士,1990年首次发现广东省籍HIV感染者,1990~1996年期间广东省籍HIV感染者中77.1%为出境归来人员在境外通过性接触感染;1996年首次从广东省籍静脉吸毒(IDU)者中检出HIV感染者,IDU已成为目前全省HIV传播的主要途径,感染比例为73.3%.HIV-1C亚型为广东省主要流行株.结论广东省HIV/AIDS疫情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性乱人群将成为另一个HIV高感染率人群. 相似文献
6.
3 讨论 中国社会学界的多中心调查显示,中国有男女同性爱者 3 600~4 800万人[1]。据艾滋病学界估测,gay的数量为 1800~2 400万。据大样本调查,gay及男双性爱者人均与5.3位男异性爱者有过偶然的性关系,推测男性人口中10%~15%或更多的人有过同性性行为。由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gay在中国一直受到包括卫生界在内的主流社会的明显忽视。以往仅有的社会学家潘绥铭(1995年)所作的对中国四城市160余位MSM(以双性爱者为主)的调查发现,MSM普遍存在高危行为。 据一项对香港gay社团成员的调查,每人累计有 相似文献
7.
2001年1109例男男性接触者性病艾滋病高危行为监测与调查 总被引:69,自引:2,他引:67
目的:监测中国大陆男男性接触者(MSM),特别是男同性爱者的性病/艾滋病(STI/AIDS)高危行为和调查相关情况。方法:采用匿名自填问卷方式对30个省市区的MSM进行调查,采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1109例MSM的调查表明,我国主要生活在大中城市、接受过良好教育和相对年轻的同性爱者,普遍存在多性伴现象,高比例的人有偶遇性们和无保护性插入性性行为。近1年一般STI患病率为11.45%,已检测抗HVI者阳性率5.45%。结论:我国MSM中存在STI的高水平流行,并伴有HIV的流行。这一流行不仅局限在相对年轻的MSM之中,它还影响到其他社会人群。迫切需要做好该人群的STI/AIDS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男同性爱者儿童期状况对自身性别、性取向的态度及认识,少见经历和心理与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关系(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对中国男同性爱者(gay)的调查,分析gay儿童期状况,对自身性别、性别角色、性取向的态度及认识,某些少见经历和心理与艾滋病(AIDS)高危因素间的关系,发现影响艾滋病病毒(HIV)传播的深层次因素。方法 从男男性接触者自我填写的问卷中筛选出性引力完全来自同性的240例gay的相关资料,进行一般性描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中国gay的性活跃程度不亚于工业化国家情况,但普遍存在易感染HIV的高危行为。儿童早期认为当女孩更好和不喜欢刀枪类玩具是成年后被动肛交的预示因子。首次性交年龄<16岁者性伴更多,区易遭受伤害。成年后不喜欢自身性别和同性性关系中自认为女性角色者,较多被动肛交,其心理与儿童早期跨性心理-行为有明确的关系,曾被当做女孩抚养者却无此特点。有被迫性交经历和有药物滥用者是高危行为最多的两个gay亚群。曾与女性性交者累计性伴数更多且较多参与群交。恋童、恋老者更多地有偶遇性伴。对gay的伤害与其自杀念头/行为相关。结论 中国gay中存在HIV高水平流行的前景。Gay中的若干小亚群在HIV传播中起到不同的特殊作用。部分gay的高危行为在童年期就有明确的预示因子存在,或者与其对自身的认识、特殊的经历和心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固定伴侣是男同性爱者/男男性行为者(男同/MSM)的异性爱女性伴侣普遍面临的挑战。西方国家当代的一般女性很少与男同/MSM结合成固定伴侣,但这一情况在很多中低收入国家常见。在中国,大量男同/MSM与一般女性结合成固定伴侣,他们同时存在男男性行为。中国的许多研究提示,MSM的固定女性伴同样生活在易感染艾滋病及性病的高危环境中,而一般女性的固定伴侣是男同时,会普遍面对特殊的心理困境。由于社会传统文化等原因,该女性群体的生存环境相当脆弱,并希望获得医界帮助。医界需要从女性学和社会性别平等的高度认识相关问题,积极参与解决相关问题的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10.
张北川 《性教育与生殖健康》2007,(4):56-57
对安全性行为,首先应有以下5个基本认识。
(1)在与人进行性行为之前就应该考虑艾滋病预防问题。
(2)性伙伴越多,越容易染上艾滋病和性病。所以,应当尽可能减少性伴数量,最理想也是最安全的性结合方式是富有情感的“一对一”性结合关系。此时,如果你与性伴侣都没有感染艾滋病毒,你们两人间的各种性行为都不会“制造”出艾滋病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