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建立可对布鲁氏菌准确定量的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方法。方法 使用以布鲁氏菌bscp31基因为靶标的引物和探针,摸索最佳的引物和探针工作浓度,确定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评价所建立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及对疫情相关血液标本的检测效果。结果 ddPCR反应体系中最佳引物和探针浓度分别为0.8 μmol/L和0.4 μmol/L;最佳扩增条件:95 ℃ 10 min;95 ℃ 30 s,60 ℃ 1 min,循环40次;98 ℃酶失活10 min。布鲁氏菌核酸DNA为0.96 ng/反应~3.68 fg/反应时,ddPCR检出靶标基因拷贝数为2.00×105拷贝/反应~1拷贝/反应,ddPCR测得值的对数值与DNA浓度的对数值有线性关系。在疫情相关血液标本DNA的检测中,ddPCR阳性率远高于培养法和试管凝集法;16份人血液标本中靶标基因浓度为5~65拷贝/mL血液(平均29拷贝/mL血液),5份羊血液标本中靶标基因浓度为25~245拷贝/mL血液(平均98拷贝/mL血液)。结论 ddPCR灵敏性高,可检测微量核酸DNA,适合临床血液标本的检测以及布病病原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2017-2020年济南市哨点医院腹泻患者中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进行病原学分析,了解济南市腹泻患者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特征、分子分型特征及耐药情况。方法 分别利用血清检测试剂盒和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来自济南市各医院腹泻门诊病人的的90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分型和分子分型分析,酶切电泳图谱导入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40株沙门氏菌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 90株沙门氏菌可分为27个血清型,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为优势血清型,分别占总数的47.78%和17.78%。PFGE电泳后产生的带型具有多态性,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的带型最为集中;药敏结果显示,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为72.50%,多重耐药率达67.50%。结论 济南地区沙门氏菌具有血清型多样化和遗传多样性特征,对抗生素的高耐药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济南地区耐药检测。 相似文献
3.
山东农村511名高中生伤害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高中生伤害的情况、危险因素及其影响,为制定高中生伤害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东省利津县某高中9个班的511名高中生中进行调查和描述性分析。结果 在过去一年里所调查的高中生8种伤害(车祸、中毒、跌落、烧烫伤、电击伤、钝/锐器伤、动物昆虫叮咬伤、溺水)的总发生率为15.5%,男、女生发生率分别为18.5%、11.9%。发生率最高的前4位伤害依次是跌落伤(7.6%)、中毒(4.3%)、车辆伤(3.3%)和钝/锐器伤(3.1%)。家中常发生中毒、烧烫伤,学校常发生跌落伤和钝/锐器伤。平均每人次伤害花费最大的是车辆伤,其次为跌落伤;平均影响学习时间最长的是车辆伤,其次为烧烫伤和跌落伤。伤害发生率在性别和父亲健康状况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针对不同伤害特点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以降低伤害发生率,促进青少年健康,减少社会健康损失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5.
6.
7.
目的 比较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两种国际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分型方法用于我国鼠伤寒沙门菌分子分型的能力,并初步确定适用于我国鼠伤寒沙门菌MLVA分型中的VNTR位点。
方法 根据国际PulseNet公布的沙门菌PFGE分型方案、MLVA分型方案(包含7个VNTR位点,简称MLVA_PN)及欧洲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公布的鼠伤寒沙门菌MLVA分型方案(包含5个VNTR位点, 简称MLVA_EU),对来自我国5个省(直辖市)的175株鼠伤寒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评价这三种分型方法对我国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的分型能力。
结果 175株鼠伤寒沙门菌经XbaⅠ酶切,PFGE后,获得56种带型,其分辨能力(D值)为0.8823。对其中的主优势带型JPXX01.CN0001菌株55株进一步用第二种内切酶BlnⅠ酶切后,获得6种带型。用MLVA_EU分型,获得96种型别,D值为0.9758。应用MLVA_PN分析,获得98种型别, D值为0.9763。 两种MLVA分型方法对菌株的分辨能力几乎相同,且分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为鼠伤寒沙门菌暴发患者和食物来源的菌株进行PFGE双酶切及MLVA分型,三种分型方法获得一致性结果,均显示这些菌株具有明显的聚集性。
结论 两种MLVA分型方法的分辨能力均高于PFGE,在确认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暴发事件时,采用需时较短,操作更方便的5个VNTR位点的MLVA分型方法可满足菌株聚集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了解云南省玉溪市5岁以下急性腹泻病例的致病菌病原谱及其季节变化规律,为完善腹泻病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云南省玉溪市开展了为期1年的腹泻病监测,综合运用分离培养和核酸检测方法对腹泻病例粪便标本进行肠道致病菌多病原检测。结果共对382名急性腹泻患儿进行了调查和采样,共分离到常见肠道致病菌51株(致泻性大肠杆菌26株,志贺菌9株,沙门菌8株,气单胞菌8株),致病菌总检出率为13.4%。夏季(5—7月)肠道致病菌检出率为38.9%,高于冬季(11月—次年1月)的7.3%,农村病例的检出率(17.6%)高于城区病例(7.7%)。2岁以上儿童的检出率(31.8%)高于2岁以内儿童(10.9%)。粪便标本的阳性率(23.1%)高于肛门拭子(6.0%)。结论致泻性大肠杆菌、志贺菌、沙门菌和气单胞菌是玉溪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005年中国霍乱弧菌流行优势菌株的分子特征。方法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菌株进行聚类分析,使用PCR和序列测定的方法对特异片段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的研究。 结果2005年中国霍乱弧菌流行优势菌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高度一致并且不同于以往分离的菌株;这些菌株的VSPⅡ(IVibrio/I seventh pandemic island-Ⅱ)区域有相同的由插入序列的插入导致的基因缺失。 结论2005年霍乱弧菌流行优势菌株是一种首次报道的、由VSP-Ⅱ突变菌株引起流行的菌型,其扩散能力较强,应该在今后霍乱的监测中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