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成都市市区学龄前期儿童伤害发生现状及其危险因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成都市市区学龄前期儿童伤害发生现况,探讨伤害发生的原因及减少伤害发生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家长回答的开放式问卷调查方法,调查了成都市市区11个幼儿园3~6岁儿童1999年伤害发生的情况,伤害判断标准到医院或幼儿园医务室诊治,家长或老师的紧急处理,休息半天以上.同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碰伤所致的皮下血肿及皮下瘀血≥1cm×1cm,抓伤≥3处,咬伤应见有牙咬血痕.结果2165名在园儿童伤害总发生率为29.28%,男女发生率分别为32.29%及25.91%,伤害平均发生频率为1.58次.仅5岁~组男女间差异有显著性,其他年龄组男女之间、不同年龄组之间的伤害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男女前3位均是跌伤、烧烫伤及碰伤,其次为车辆伤及骨头卡喉.伤害主要发生地点为家中及幼儿园内.发生伤害主要危险因素为走路、跑步、玩耍时被推、撞;重物、硬物砸伤、压伤、碰伤;热源及电伤;被刀具、棍棒、玩具、器皿划伤、戳伤等.结论采用综合安全防范措施,能够减少学龄前期儿童的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2.
学龄前儿童长期补充碳酸钙制剂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研究碳酸钙长期补充对学龄前儿童骨量、钙、铁代谢的影响。方法以成都市幼儿园123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将入选的儿童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每日服用300mg钙(6日/周),对照组不给任何钙剂。试验前后观测右足跟骨骨量,检验血清铁蛋白、钙。在试验前、试验1个月、3个月,6个月后检验尿钙。结果(1)成都市学龄前儿童膳食钙摄入量低,试验前血钙、尿钙水平低;补钙后试验组升至正常水平。(2)碳酸钙剂补充对跟骨骨量发育有促进作用。(3)补充钙剂6个月对血清铁蛋白无明显影响。结论钙补充对学龄前儿童的骨量提高有促进作用,对铁代谢无明显影响。学龄前儿童钙摄入少,建议每日补充300mg元素钙。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手足口病确诊病例发病及诊疗情况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广东省2008年4-5月手足口病确诊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程、就诊行为等.方法 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电话调查网络报告的2008年4月24日至5月14日发病的实验室确诊手足口病非死亡病例的家长.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发病及就诊情况、临床情况等.结果 共调查115例确诊手足口病非死亡病例,其中EV 71感染所占比例最高,占65.2%,CoxA 16占15.7%,其他肠道病毒占19.1%.就诊1次、2次、3次及以上的分别为30.4%、45.2%、24.3%;66.1%的病例住院;住院时间以4~7d的为多,占61.8%,其中EV 71感染者住院时间最长;病程在4~10 d的占75.6%,其中CoxA 16感染者病程最长.自述发热的77例(67.0%);出疹的115例(100.0%),出疹部位主要在手掌(94例,81.7%),足掌(84例,73.0%),口腔(89例,77.4%)和臀部(42例,36.5%).在手、足、口3个部位中,任1处出疹的113例(98.3%),任2处出疹的92例(80.0%),3个部位都出疹的62例(53.9%).不同毒株感染者的发热与否和出疹部位多少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115例病例中自述症状符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病例定义的占66.1%.结论 2008年4-5月广东省手足口病以EV 71感染为主.不同肠道病毒血清型所致手足口病的发热和出疹症状大致相同.我国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4.
气质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早在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德就提出了气质的体液说,而关于气质的定义众说不一。Carey认为气质是个体对环境应答过程中伴有情绪表现的行为方式,Thomas和Chess对儿童气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气质是儿童的行为方式,并且将气质分为九个维度,即气质因子,包括①活动水平,②节律性,③趋避性,④适应性,⑤反应强度,⑤反应阈限,①心境特点,③分心强度,②注意广度和持久性。他们根据这九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将气质分为五个类型:困难型、容易型。发动迟缓型、中间偏困难型、中部偏容易型。目前,这~观点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从生物…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手足口病(HFMD)是南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最常见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及肠道病毒71型(EV71).作为一种致病性较强的肠道病毒血清型,EV71在近30年引起全球各地HFMD爆发性流行,近来频繁的发生在东南亚及周边地区[1-4].2008年3月安徽省阜阳市发生多名儿童EV71感染致死事件,相继全国多个城市出现HMFD暴发.研究表明我国南方地区一直存在EV71病毒的活动,5岁以下人群的抗体水平普遍较低[5],提示EV71病毒对人群尤其是幼儿的危害一直存在,一旦条件具备,将有发生暴发的可能性.为掌握HFMD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了解影响该病发生、感染、传播的相关因素,开展了HFMD流行特征和发病危险因素的调查. 相似文献
6.
成都市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现况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性观念、性行为状况,分析性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为高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择成都市3所高校在校本科生2838名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67.3%的大学生在感情成熟时不介意发生婚前性行为。认为对性观念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从各种媒体获得的性信息(39.9%)及朋友对待性的看法(15.6%)。专业、年级、恋爱开始时间、性观念情况等是性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18.5%的大学生发生过婚前性行为。52.1%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学校的性教育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结论大学生性观念开放,大二年级学生较明显。性行为的发生时间提前,发生率升高,安全问题堪忧。 相似文献
7.
成都市孕妇膳食营养状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孕妇营养状况进行分析,以提供科学的膳食指导。方法对成都市706名孕妇进行膳食调查,采用膳食营养软件进行营养分析。结果孕妇的3大营养素、钙、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及烟酸均不同程度的缺乏,磷、镁超量,维生素E、维生素C超量。结论加强孕妇营养指导,使孕妇膳食合理化,是保障母婴健康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2009年广东省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2009年广东省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相关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疫情报告、规模、时间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广东省共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62起,波及48 164人,发病837例,平均罹患率为1.74%(0.12%~100.00%),报告重症病例7例和死亡病例2例;报告单位以疾控机构主动监测发现为主(56.45%,35/62),疫情报告至末例发病及至疫情高峰的间隔时间≤0 d的疫情起数分别占34.43%(21/61)、92.45%(49/53);疫情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80.64%,50/62),主要发生在幼托机构(93.55%,58/62),报告高峰在4—6月(70.97%,44/62);58起托幼机构聚集性疫情病例分布班级数占总班级数比例的中位数为33.33%(8.33%~100.00%),病例数达到3例及以上班级数占总班级数比例的中位数为16.67%(5.26%~100.00%),每起疫情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1 d(1~57 d);初次报告病例数3例及以上疫情的每起累计病例数、涉及班级比例和疫情持续时间均低于初次报告病例数10例及以上疫情(均P0.01);分析54起疫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其中由EV71和CoxA16单一病毒感染引起的疫情各有20起,并存在肠道病毒合并感染的疫情(6起)。结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幼托机构是广东省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区域及场所,防控关键期在4—6月;应提高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事件报告敏感性和及时性。 相似文献
9.
2009—2010年广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2009—2010年广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09—2010年广东省疾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资料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和2010年广东省分别报告手足口病病例93 078和226 620例,报告死亡病例22和63例,发病率为97.53/10万和235.13/10万,死亡率0.02/10万和0.07/10万。2年度发病率居前5位的地市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海、中山、东莞、佛山市)及惠州市为主;2年度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在4—7月和9—10月呈现2个高峰期(前者为全年高峰期),死亡病例在4—7月呈现高峰期;2年度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以3岁及以下儿童为主(2009、2010年分别占78.71%和81.04%),死亡病例均为5岁及以下儿童;2年度男女发病率性别比分别为1.81∶1.00、1.74∶1.00,死亡率性别比分别为1.67∶1.00、2.58∶1.00;2年度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均以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72.21%和73.96%。2年全省报告手足口病10例及以上聚集性疫情分别为29、39起,平均罹患率分别为1.47%、4.86%。2009年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2 889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感染病例构成比最高(49.57%,1 432/2 889),2010年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5 355例,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病例构成比最高(55.41%,2 967/5 355)。2009年报告的22例死亡病例均为感染EV71的实验室确诊病例,2010年报告实验室确诊的57例死亡病例中,EV71感染病例构成比为94.74%(54/57)。结论 2010年广东省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大于2009年,2009—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优势毒株发生转变。做好社区3岁及以下散居儿童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是当前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2005-2007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分析广东省2005-2007年流感流行特征,为科学防治流感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2007年广东省流感监测系统的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监测资料包括广东省13个地级市的14家城市综合医院或儿童医院、16所社区门诊部、16所中小学校和6家县级综合医院等的哨点医院收集门诊流感样病例(以下简称ILI)就诊信息;各地暴发疫情监测信息;来自哨点医院监测系统和暴发疫情收集的ILI标本的病原学监测资料.结果 2005-2007年的哨点医院监测结果 显示14家城市医院的流感样病例占门诊就诊人数百分比(以下简称ILI%)周平均为5.17%;3年中ILl%在3-7月达到高峰,而每年ILI%的高峰有所不同;2005年流感活动在3-5月有1个高峰,这个高峰是A型流感病毒(H3N2亚型)和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共同引起的;2006年在3-4月和6月有2个流行高峰,这2个高峰分别是由B型流感病毒(Victoria系)和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引起;而2007年只在6月有1个高峰,是由A型流感病毒(H3N2)引起.2005-2007年分别报告的ILI暴发疫情分别为121、172和40起,发病人数累计17310人,暴发疫情中的流感病毒毒株的流行和变化趋势与定点医院监测到的毒株流行和变化趋势一致.92%的暴发疫情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而学校监测哨点的ILI%的高峰出现也较其他监测哨点医院要早1周.结论 广东省流感流行的季节性高峰在春夏季,呈单峰或双峰型.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是广东省流感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