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国不同地区产妇住院分娩率与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分析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接种率与产妇住院分娩率之间的关系,指导HepB预防接种工作。方法将200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产妇住院分娩数据与2005年全国常规免疫接种报告的新生儿HepB接种数据进行配比分析。结果城市产妇住院分娩率高于农村,城市新生儿HepB接种率高于农村。在农村,产妇住院分娩率越高,新生儿HepB接种率越高,新生儿HepB接种率和产妇住院分娩率关系密切。结论为了提高新生儿HepB接种率,必须大力提倡产妇住院分娩,保证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及时接种HepB;对在家出生的新生儿应采取特殊策略,保证及时接种HepB。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中国现阶段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现状。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中国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保留的血清,以美国Murex 3.0和Ortho 3.0抗-HCV试剂为金标准建立标准血清库,筛选中国抗-HCV检测试剂,并用Chiron HCVRIBA 3.0复核检测结果。结果 中国1~ 59岁人群抗-HCV调整流行率为0.43%(95%CI:0.33%~0.53%),男性和女性抗-HCV流行率分别为0.46%和0.40%,城市和农村人群经调整后均为0.43%。东、中和西部地区人群抗-HCV流行率分别为0.37%(95%CI:0.21%~0.53%)、0.67%(95%CI:0.40%~0.94%)和0.31% (95%CI:0.20% ~ 0.42%),3个地区人群抗-HCV流行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南方和北方地区人群抗-HCV流行率分别为0.29%(95%CI:0.21%~0.52%)和0.53%(95%CI:0.38% ~ 0.64%)。结论经综合性防治,目前中国属丙型肝炎低流行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西部地区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状况调查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了解中国中西部地区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首针(HepB1)及时接种现况,探讨提高新生儿HepB1及时接种率的方法。方法按照卫生部/全球疫苗免疫联盟合作项目办公室的统一要求,2004年对22个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27 459名2003年出生儿童,2005年对5个项目省10 843名2004年出生儿童、1 116名2005年出生儿童的HepB1及时接种情况开展现场调查。结果中西部地区新生儿HepB1及时接种率是:2004年出生儿童(81.55%)高于2003年出生儿童(74.01%);医院出生儿童(85.36%)高于在家出生儿童(19.00%);县级及以上医院出生儿童(88.27%)高于乡镇卫生院(71.74%)。结论中西部地区新生儿HepB1及时接种率正在逐年提高,同时也揭示提高在家出生、在乡镇卫生院出生儿童的HepB1及时接种率,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5.
甘肃省2003年麻疹监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甘肃省麻疹发病状况。方法对2003年麻疹监测数据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3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631例,确诊1612例,发病率6·24/10万。麻疹发病呈散发和爆发并存的模式,爆发病例占总发病数的34·18%。麻疹发病以≤15岁儿童为主。在确诊病例中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者占55·09%,无免疫史者占10·85%,免疫史不详者占34·06%。发病主要原因是部分地区MV常规免疫未落实,爆发疫情不能及时报告、检测。结论应在加强MV初免和复种的同时,在重点地区适时开展强化免疫,同时提高接种质量,要加强基层疫情报告;建立麻疹实验室网络,提高麻疹IgM抗体检测率。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不同经济状况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为了解甘肃省不同经济状况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全省抽取部分经济收入不同的地区开展相关调查,共调查130个村和居委会,1025名儿童,其中城镇儿童236人,农村儿童789人.结果显示四种疫苗全程免疫接种率平均为85.37%,在城市和农村经济较好地区均>85%,而在农村最贫困地区则只有79.09%;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率平均为38.34%,在城市及农村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乙肝疫苗接种率有明显差别,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而增高,城市为69.07%,农村平均为29.15%.影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收入、地理地貌、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入保率、儿童母亲文化程度、冷链运转次数、儿童出生地点(家中或医院)等.由此表明,甘肃省农村的最贫困地区计划免疫工作比较薄弱,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基础上,政府要增加对这些地区计划免疫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科学管理;加强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等.从全方位入手,才能改善和提高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监测点报告乙型肝炎(乙肝)ON例进行调查和实验室复核,掌握监测点乙肝报告病例的构成。方法对18个监测点所有符合病例定义报告的乙肝疑似病例进行调查,采血和实验室复核甲肝抗体(抗-HAV)、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的IgM,最终进行实验室诊断。结果2006年8省市18个县监测点共报告2858例乙肝病例,其中急性疑似病例占23.97%,急性确诊病例占14、87%,慢性疑似病例占20.33%,慢性确诊病例占34.67%,肝硬化占4.09%,原发性肝癌占2.06%。对1681例进行了实验室复核,复核后急性乙肝病例占24、16%,急性确诊病例占15.37%。尽管急性和慢性乙肝病例复核前后比例变化不大,但复核前后一致性较低。结论国内乙肝报告病例中以慢性乙肝病例为主,急性乙肝病例在报告的乙肝病例中能够准确判定的病例仅占不足1/3。报告的乙肝病例存在分类错误,不能客观反映乙肝发病水平。修订国家乙肝诊断标准,对乙肝病例开展监测,将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病例分别报告是监测系统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乙型肝炎疫苗低接种率的原因及居民教育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防止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 (HBV)母婴传播 ,婴儿出生后 2 4h内接种乙肝疫苗 (HepB)非常重要 ,但其接种率很低。为探讨接种率低的原因及其对策 ,在甘肃省访问了承担预防接种的工作人员 ,并对婴儿家长及乡村医生进行了小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 ,几乎所有婴儿家长对乙肝知识了解甚少或有错误。本次调查中 ,2 4h内接种HepB的婴儿全部在医院出生 ,2 4h内未接种的全部在家出生。即使及时接种的婴儿家长亦不知 2 4h内接种HepB的重要性 ,只不过是因为在医院出生才偶然做到了 2 4h内接种。另外 ,在家分娩且非乡村医生接生时 ,婴儿家长即使知道 2 4h内接种的重要性 ,但如不及时通知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也不能及时到家接种。因此 ,为提高婴儿出生后 2 4h内HepB接种率 ,对婴儿家长的宣传教育 ,特别是对孕妇和新婚夫妇的教育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评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评估我国1992~2005年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预防策略的经济效果.方法 在综合国内有关重要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构建我国乙肝疫苗免疫预防14年效果评估决策树模型,采用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分析指标.结果 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使得1992~2005年出生新生儿累计避免发生乙肝病毒(HBV)感染6522.95万例(城市2 442.35万例,农村4 080.60万例),其中急性乙肝1 304.59万例,慢性乙肝65.23万例,肝硬化6.01万例,肝癌0.60万例;每预防1例HBV感染的费用为81.99元,可获得2 674.77亿元的净效益,效益成本比为51.01:1(城市为49.59:1,农村为51.91:1).结论 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实施14年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决策树模型应用于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评估具有定量决策和综合多因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部分地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血清学效果评价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有效控制麻疹 ,甘肃省于 1999年 12月~ 2 0 0 0年 1月首次在天水、定西地区 7个县对 8月龄~ 14岁儿童开展了麻疹疫苗 (MV)初始强化免疫。为评价强化免疫血清学效果 ,对部分儿童在免疫前后采集双份血清标本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表明 :MV强化免疫前 <15岁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平均仅为6 0 5 6 % ,几何平均倒数滴度 (GMRT)为 5 0 2 6 2 ;MV强化免疫后抗体阳性率为 91 5 8% ,GMRT为 16 0 9 90 ,抗体阳转或≥ 4倍增长率为 6 8 6 5 % ,高抗体 (≥ 1:32 0 0 )比例由 9 91%上升到 4 6 0 4 %。本次MV强化免疫的开展 ,有效地减少了易感儿童 ,对控制麻疹爆发或流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