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合肥市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行为报告率并分析学校生活满意度、应对方式与自杀行为相关性.方法 方便抽取合肥市7所中学(2所普通中学,2所重点中学,该市所辖3个县选取的3所普通乡村中学),每个中学分别在初一至高三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2个班,对其所有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3127份.自杀行为的定义与问卷设计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相同.同时采用“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及一般资料调查表,评价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应对方式等心理特点.采用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筛选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中学生总体自杀意念报告率为28.0%,自杀计划报告率为119%,自杀未遂报告率为4.0%.学校生活满意度高是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共同的保护因素;消极应对方式是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共同危险因素.结论 应根据中学生自杀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童年期反复身体和情感虐待经历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描述童年期反复发生的重度身体虐待、中度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行为的报告率,分析青少年及其父母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3种反复虐待行为的关系。方法5453名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自愿参加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回顾小学阶段经历的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实施的9项重度身体虐待,8项中度身体虐待和7项情感虐待行为,5141人提供了完整的问卷。以在小学年龄阶段,3种共24项虐待类型中至少1项虐待行为平均1a发生3次以上,界定为有该种童年期反复虐待经历。结果童年期反复重度身体虐待报告率为8.0%,从0.2%(把头按在水下)到6.6%(用脚踢);童年期反复中度身体虐待报告率为18.6%,从0.4%(强迫吃难吃的东西)到9.7%(用手或棍棒打臀部);童年期反复情感虐待报告率为14.4%,从0.8%(用恶鬼等恐吓)到11.8%(责骂)。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城市上学的农村户籍是3种童年期反复虐待行为的保护因素.女性是反复重度和中度身体虐待的保护因素,独生子女是中度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的保护因素;单亲家庭是重度和中度身体虐待的危险因素,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或打工是童年期反复重度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的危险因素,年龄大,继母为童年期反复情感虐待的危险因素。结论童年期反复身体和情感虐待行为较为常见,与青少年以及父母的人口统计特征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对医疗设备安全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医疗卫生产业的发展,也对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学科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大量高新技术的医疗设备作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产物,正迅速向医学领域渗透,并成为医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医疗设备安全质量管理是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对我国医疗设备管理现状进行大量的调研表明,国内各级各类医院医疗设备安全质量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方式多种多样,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相似文献
4.
肥胖、超重青少年通气功能与体成分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肥胖、超重和体重正常青少年的通气功能差异,探讨体成分对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肥胖、超重筛查标准,对筛选出的肥胖(64人)、超重(56人)和对照(75人)3组青少年进行体成分和通气功能测定.结果3组青少年用力肺活量(FVC)测量值肥胖组>超重组>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213,P=0.000).单位体重深吸气量(IC)、单位体表面积最大通气量(MVV)均表现为对照组>超重组>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16,P=0.000;F=9.660,P=0.000).3组青少年小气道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肥胖、超重男生体重及瘦体重含量与通气功能呈显著正相关,肥胖男生腰围、体脂百分比与通气功能呈负相关;肥胖、超重女生体质指数(BMI)与通气功能呈负相关.结论与对照相比,肥胖、超重青少年通气功能有一定影响,小气道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肥胖、超重男生瘦体重对通气功能有正性作用,体脂百分比对肥胖男、女青少年通气功能有负性作用.中心性体脂分布模式对男生通气功能有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儿童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呈增加趋势.部分肥胖儿童已经显示出了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如血管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性病理改变、高血压、左心室增大、心脏功能异常等,极大地影响了儿童身体健康.随着肥胖状态的持续,这些儿童成年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必然会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6.
7.
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的设计与信度、效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编制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并评价其内部一致信度和重测信度,为开展生活满意度研究提供评价工具.方法 从青少年对自己的学习效率与能力、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学习表现、师生及同学关系、从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得的帮助、学习环境等的满意程度方面编制评定项目,以单个项目评分与总分Pearson相关系数≥0.50为初筛条件,确立12个项目构成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以72名初二学生和61名高二学生间隔2周重测,评定该问卷的重测信度;运用该问卷对3 127名城乡中学生进行调查,计算Cronbach α系数,评价内部一致信度;分析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与Zung焦虑自评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的相关及其与危害健康行为的关系.以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学校生活满意度为自变量,分别以抑郁、焦虑症状、危害健康行为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该问卷2次评分Pearson相关系数为0.91,Cronbach α系数为0.829.该问卷总分与Zung焦虑自评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64和-0.279(P=0.000).吸烟、饮酒、打架、无保护性行为等12项危害健康行为中,具有危害行为较多的男生,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分显著低于没有或危害健康行为较少的个体;有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中学女生,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评定. 相似文献
8.
9.
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童年期虐待对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安徽省2个地区整群选取9所中学的5141名学生进行童年期虐待和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调查.结果童年期重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精神虐待、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和非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发生率分别为29.9%、64.8%、51.4%、5.3%和24.5%.初中、高中和职高男生童年期的重度躯体虐待、非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和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发生率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上,女生(53.1%)童年期精神虐待发生率高于男生(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84,P< 0.05).初中学生5种类型虐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高中学生的中度躯体虐待和精神虐待发生率相对较高.在初中、高中和职高学生11种不良饮食心理行为中,有9种发生率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期虐待是11种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童年期虐待对青少年的饮食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工流产术后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后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本院行人工流产术的健康妇女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00)与对照组(n=100)(分组征得患者本人的知情同意)。观察组于人工流产后第1天开始口服短效避孕药(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每天1片(含去氧孕酮150μg、炔雌醇30μg),连服21d为一个周期,停药8d,随后开始第2周期(剂量同前),共服用6个周期;对照组采用其他方法避孕(如安全套等)。两组均于人工流产术后开始口服抗生素抗感染与宫缩剂止血(口服7d)。观察两组阴道出血量及持续时间:从人工流产术后的第1天开始记录;超声评价:于人工流产术后第20天行超声检查,了解子宫内状况(是否占位等)和子宫内膜恢复情况;有无盆腔炎,如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异常等;月经周期的恢复情况:包括月经是否规律、经量等,观察期为6个月;避孕效果:再次妊娠率;避孕药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头痛、乳房胀痛、阴道点滴出血、体重改变等。结果人工流产术后,观察组阴道出血量及持续时间、子宫内状况、月经周期恢复情况、避孕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盆腔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口服短效避孕药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人工流产后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安全、有效,能明显减少术后阴道出血量及缩短阴道出血持续时间、迅速使子宫内膜修复、恢复月经周期,避孕效果显著。由此可见,人工流产后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是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post—abortion family planning care,PAFPC)的核心内容,在促进妇女生殖健康方面有重大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