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成人肥胖的流行病学分析及与高血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成人肥胖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茂名石化公司抽取3个生活小区常住5年以上的20—74岁居民2891名,对其肥胖现患情况及年龄、性别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茂名石化公司成人肥胖、超重现患率分别为4.01%,22.79%,经标化后的肥胖现患率为3.23%(男3.05%,女3.42%)、超重现患率为19.55%(男22.42%,女16.50%);肥胖及超重均与年龄、性别、化程度等因素有关。结论:茂名石化公司成人超重和肥胖患病形势严峻,有效降低成人(重点中青年人)的肥胖现患率、超重现患率是防治高血压、核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手足口病确诊病例发病及诊疗情况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广东省2008年4-5月手足口病确诊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程、就诊行为等.方法 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电话调查网络报告的2008年4月24日至5月14日发病的实验室确诊手足口病非死亡病例的家长.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发病及就诊情况、临床情况等.结果 共调查115例确诊手足口病非死亡病例,其中EV 71感染所占比例最高,占65.2%,CoxA 16占15.7%,其他肠道病毒占19.1%.就诊1次、2次、3次及以上的分别为30.4%、45.2%、24.3%;66.1%的病例住院;住院时间以4~7d的为多,占61.8%,其中EV 71感染者住院时间最长;病程在4~10 d的占75.6%,其中CoxA 16感染者病程最长.自述发热的77例(67.0%);出疹的115例(100.0%),出疹部位主要在手掌(94例,81.7%),足掌(84例,73.0%),口腔(89例,77.4%)和臀部(42例,36.5%).在手、足、口3个部位中,任1处出疹的113例(98.3%),任2处出疹的92例(80.0%),3个部位都出疹的62例(53.9%).不同毒株感染者的发热与否和出疹部位多少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115例病例中自述症状符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病例定义的占66.1%.结论 2008年4-5月广东省手足口病以EV 71感染为主.不同肠道病毒血清型所致手足口病的发热和出疹症状大致相同.我国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3.
2009年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2009年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流行特征,为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广东省流感监测系统的流感样病例监测、病原学监测及暴发疫情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9年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特征,并用流感监测数据来估算广东省2009年到医院就诊者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数。结果2009年5月18日广东省报告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截止2009年12月31日共有21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9 784例,其中重症病例346例,危重病例141例,死亡36例;每周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构成比高峰与流感监测的甲型H1N1流感就诊指数高峰相一致,均出现在2009年11月,并在12月回落,且流感样病例就诊指数也降至警戒线(5%)以下,与季节性流感高峰(7月)完全不同。从病例输入到社区传播可划分为:以国外病例输入为主的输入散发期(5月18日至6月17日);出现聚集性病例,病例主要局限于珠江三角洲的有限传播期(6月18日至7月30日);在全省流感监测网络中连续检出甲型H1N1流感核酸阳性病例为特征的持续传播期(7月31日... 相似文献
4.
2009年广东省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2009年广东省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相关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疫情报告、规模、时间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广东省共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62起,波及48 164人,发病837例,平均罹患率为1.74%(0.12%~100.00%),报告重症病例7例和死亡病例2例;报告单位以疾控机构主动监测发现为主(56.45%,35/62),疫情报告至末例发病及至疫情高峰的间隔时间≤0 d的疫情起数分别占34.43%(21/61)、92.45%(49/53);疫情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80.64%,50/62),主要发生在幼托机构(93.55%,58/62),报告高峰在4—6月(70.97%,44/62);58起托幼机构聚集性疫情病例分布班级数占总班级数比例的中位数为33.33%(8.33%~100.00%),病例数达到3例及以上班级数占总班级数比例的中位数为16.67%(5.26%~100.00%),每起疫情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1 d(1~57 d);初次报告病例数3例及以上疫情的每起累计病例数、涉及班级比例和疫情持续时间均低于初次报告病例数10例及以上疫情(均P0.01);分析54起疫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其中由EV71和CoxA16单一病毒感染引起的疫情各有20起,并存在肠道病毒合并感染的疫情(6起)。结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幼托机构是广东省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区域及场所,防控关键期在4—6月;应提高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事件报告敏感性和及时性。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2004~2007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2004-2007年广东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特征,为其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004-2007年广东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及200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和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2004-2006 年广东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呈常态散发水平,病例主要分布在粤北及珠江三角洲地区,8月为发病高峰,<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2007年发生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主要病原体为CoxA24变异型病毒株),病例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6~10月为流行期,9月为发病高峰,主要分布在15~39岁和<10岁的工人、民工、学生及儿童等. [结论]广东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工作的关键期为5-7月,工厂、学校及幼托机构等集体单位是其防控工作的重点;建议以集体单位开展"红眼病"症状监测为主实施暴发疫情管理和医疗机构开展病原学监测为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6.
2009—2010年广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2009—2010年广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09—2010年广东省疾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资料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和2010年广东省分别报告手足口病病例93 078和226 620例,报告死亡病例22和63例,发病率为97.53/10万和235.13/10万,死亡率0.02/10万和0.07/10万。2年度发病率居前5位的地市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海、中山、东莞、佛山市)及惠州市为主;2年度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在4—7月和9—10月呈现2个高峰期(前者为全年高峰期),死亡病例在4—7月呈现高峰期;2年度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以3岁及以下儿童为主(2009、2010年分别占78.71%和81.04%),死亡病例均为5岁及以下儿童;2年度男女发病率性别比分别为1.81∶1.00、1.74∶1.00,死亡率性别比分别为1.67∶1.00、2.58∶1.00;2年度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均以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72.21%和73.96%。2年全省报告手足口病10例及以上聚集性疫情分别为29、39起,平均罹患率分别为1.47%、4.86%。2009年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2 889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感染病例构成比最高(49.57%,1 432/2 889),2010年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5 355例,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病例构成比最高(55.41%,2 967/5 355)。2009年报告的22例死亡病例均为感染EV71的实验室确诊病例,2010年报告实验室确诊的57例死亡病例中,EV71感染病例构成比为94.74%(54/57)。结论 2010年广东省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大于2009年,2009—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优势毒株发生转变。做好社区3岁及以下散居儿童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是当前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疾病控制领域网络媒体监测及其实施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疾病控制领域媒体监测结果,探讨疾病控制领域媒体监测系统的建设。方法用文献查阅法对各种媒体进行监测,并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2004年10月10日~2005年3月31日,监测网站138个,收集疾病控制相关信息2 029条。②信息主要来源于新华网、新浪网等知名网站。③信息收集时间和发布时间之差最短为当天收集,最长为106 d,平均0.60 d。④病种信息收集量前3位依次为传染病、伤害、其他。⑤信息内涵分类收集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疫情发生和流行、工作动态、监测结果、其他、危害因素预测预报、政策法规、科研、专家建议、官员参与、会讯、经验交流和防病常识。⑥信息属地分类由大到小依次为国外、省外和省内。⑦探讨了媒体、媒体功能、媒体监测及其在疾病控制领域中应用。结论媒体监测系统是现代疾病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媒体监测系统必须建立相应的监测网络、监测机制、监测模型,质量控制模式,以此作为现行疾病监测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9.
138例狂犬病潜伏期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138例狂犬病潜伏期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狂犬病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2~2005年茂名市138份狂犬病个案资料录入EPIDATA数据库,运用SPSS10.0进行单因素行列卡方分析和等级回归分析。结果茂名地区狂犬病潜伏期中位数37d,最短潜伏期4d,最长潜伏期2584d(7年29d);病例的咬伤部位及年龄与潜伏期长短密切相关。结论加强农村地区的重点人群(儿童及农民)预防狂犬病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动物致伤暴露后伤口处理率及免疫接种率是当前卫生部门狂犬病防制的主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居民流感样病例发病与认知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广州市居民流感样病例发病情况、流感防治知识认知情况、流感疫苗接种情况。方法选择广州市区5个街头调查点,采取街头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2004年10~12月居民的流感样病例发病情况及相关防治知识认知情况。结果广州市居民流感样病例发病率为6.99%(16/229),其中男、女流感样病例发病率分别为5.17%(6/116)、8.85%(10/113);流感样病例就医率为25%。2003、2004年的流感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6%(22/229)、5.7%(13/229);对63.16%(12/19)的流感相关知识问题的正确回答率高于70%。获得流感相关防治知识的途径主要为电视(占65.9%)和报纸(占51.1%)。结论广州市居民流感样病例就医率、疫苗接种率均较低;防治知识的认知率较高,获取流感防治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媒体宣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