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篇 |
免费 | 89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5篇 |
内科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1篇 |
预防医学 | 104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目的 分析1990年和2010年中国人群感染性腹泻的疾病负担及其变化。方法 利用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以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计算标化率,分性别和年龄对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死亡和疾病负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指标包括发病数和发病率、死亡数和死亡率、早死造成的生命损失年(YLL)、伤残造成的生命损失年(YLD)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结果 2010年中国人群感染性腹泻发病886000955.60例,标化发病率71009.26/10万,死亡4364.14例,标化死亡率0.37/10万,造成的YLL、YLD和DALY分别为226660.71人年、1070780.40人年和1297441.10人年,YLL率、YLD率和DALY率分别为24.66/10万、97.96/10万和122.62/10万。与1990年相比,2010年发病指标有所下降,发病数和标化发病率分别下降6.94%和14.24%,死亡指标大幅下降,死亡数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下降93.88%和93.86%,YLL、标化YLL率、YLD、标化YLD率、DALY和标化DALY率降幅分别为95.17%、93.90%、18.81%、14.43%、78.43%和76.35%。中国感染性腹泻的疾病负担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是我国5岁组儿童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疾病负担,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是5~69岁组和70岁及以上人群的主要疾病负担。结论 与1990年相比,2010年我国人群感染性腹泻疾病负担大幅降低。5岁以下儿童是我国感染性腹泻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09年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下同)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与报告质量现状,发现传染病报告各环节尚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我国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对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与报告质量现状进行评估。
结果 本次共调查各级各类卫生机构459家,数据利用率100%。全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CDC和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网络直报的管理模式渐趋完善,包括经费保障、监督检查与评估、规范诊疗登记、数据利用与信息发布、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总体东中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全国医院抽样传染病总漏报率为5.47%,网络报告及时率、纸质报告卡填写完整率、准确率以及纸质卡与网报卡内容填写一致率分别为94.84%、89.36%和70.23%,省级或省会医疗机构报告质量较差,东中部地区报告质量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结论 我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更加规范,报告质量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卫生部门要继续加强对传染病网络报告的管理,特别是省级或省会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工作,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传染病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分析2006年中国医疗机构死因构成,并了解医疗机构与全人群死因构成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资料来源于《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包括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报告的所有死于医疗机构的病例,使用根本死因编码进行死因构成及顺位分析。结果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常见的50种死因进行分析,排在前10位的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21.73%)、心脏病(17.14%)、脑血管疾病(14.30%)、伤害(3.6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2.71%)、围生期疾病(2.02%)、流行性感冒和肺炎(1.94%)、其他肿瘤(1.87%)、糖尿病(1.62%)、原发性高血压及高血压肾病(1.60%)。与200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结果比较,2006年中国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中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其他慢性病死亡所占的比例更大,但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所占的比例较低,仅为2.70%,明显低于2000年全国疾病监测点的20%。2006年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和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报告的死亡病例前5位的死因无论城市和农村都包括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但是死因的顺位均不同。结论 目前的中国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主要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死亡,与全人群死亡病例的死因顺位有差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我国新生儿疾病的疾病负担和1990-2010年的变化规律,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0)的结果,分性别和年龄组报告我国1990年和2010年新生儿疾病的患病数、死亡数、早死造成的生命损失年(YLL)、伤残造成的生命损失年(YLD)、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及它们的率,并计算各项指标20年间的增量和增幅。 结果 我国新生儿疾病 1岁组的患病情况、死亡情况和疾病负担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与1990年相比,2010年的患病数、标化患病率、死亡数、标化死亡率、DALY、标化DALY率、YLL、标化YLL率、YLD和标化YLD率分别下降了42.18%、15.55%、75.76%、64.60%、75.70%、64.50%、75.76%、64.60 %、48.21%和24.37%。2010年男性的患病情况、死亡情况和疾病负担指标均明显高于女性。与1990年相比,2010年早产并发症的死亡及疾病负担情况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各年龄组的患病率均呈现上升趋势,0~6天组仍是疾病死亡和疾病负担较重的年龄组。新生儿脑病各项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新生儿败血症和其他感染性疾病0~6天组引起的患病率、YLD率呈上升趋势,增幅分别为14.04%和14.33%。 结论 按性别和年龄段分组的疾病负担能更准确地反映不同新生儿疾病造成的影响,可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1990—2017年中国人群石棉肺的疾病负担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2017年(GBD 2017)研究结果和数据,分析1990—2017年中国人群石棉肺的疾病负担状况并与全球人群进行比较。按年份、年龄、性别分析中国人群石棉肺的发病数、死亡数、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同时采用2000—2025年世界人口的平均年龄结构作为标准人口计算中国和全球人群石棉肺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标化YLL率、标化YLD率。计算2017年与1990年的变化幅度,分析疾病负担指标的变化。结果 2017年中国人群因石棉肺造成的DALY为9 984人年,占中国人群因尘肺病造成DALY(247 619人年)的4.03%,占中国总DALY(371 485 307人年)的0.0027%,在293种疾病中排名第262位,较1990年(269位)上升了7位;占全球人群因石棉肺造成DALY(69 074人年)的14.45%,在19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位。2017年中国人群石棉肺的发病数、死亡数、DALY分别为1 942例、285例、9 984人年,较1990年分别增长85.5%、46.9%、26.2%,增幅均低于全球水平;2017年的标化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分别为0.100/10万、0.016/10万、0.524/10万,分别较1990年下降6.8%、33.5%、34.3%,降幅均高于全球水平。中国人群石棉肺的发病数、死亡数、≥40岁DALY进入高发状态,分别为1 839例(占94.7%)、269例(占94.5%)、8 919人年(占89.3%);2017年发病年龄和死亡年龄的中位数分别为63.6岁、70.1岁,较1990年分别延长9.4岁、6.4岁。结论 石棉肺对中国人群引起的疾病负担相对较轻,但占全球人群石棉肺疾病负担较大比重,应综合考虑过去我国石棉生产和使用量大、石棉肺潜伏期长等特征,持续关注石棉肺等相关疾病的健康风险和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不同级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死因监测工作任务需求的差异,建立针对不同用户级别的死因监测数据清洗、整理和分析工具。方法通过基层监测单位访谈、专家咨询等方法进行详细的业务需求分析,分析现有直报系统、DeathReg等分析工具的优缺点,制定开发大纲并进行系统开发。结果利用ACCESS数据库为基层死因监测工作人员建立数据清洗和分析工具;基于SASOLE技术或SAS/AF模块建立针对省级死因监测人员使用的数据分析系统;国家级死因监测人员使用无人值守的SAS程序或SAS/IntrNet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报表制作。结论基于用户层级的死因监测数据分析系统或工具考虑了用户需求和现阶段业务技术水平,为全国死因监测数据管理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死亡地点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地点研究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尊重患者有权选择适宜的死亡场所无论是对患者还是患者家属都非常重要,这对提高临终关怀的质量、制定卫生保健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死亡地点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场所死亡的特征,有利于加强死因登记报告,完善死因监测系统,提高死因数据报告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2004-2005年中国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理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我国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变化情况.方法 1973-1975年全国全死因回顾调查人年数为2 513 949 310,2004-2005年共调查人年数为142 660 482.将两次调查数据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标化后,观察我国主要恶性肿瘤死亡水平的变化,并分析2004-2005年各类恶性肿瘤死亡的地理分布情况.结果 1973-1975年恶性肿瘤总体死亡1 865 445例,标化死亡率为99.61/10万;2004-2005年死亡193 839例,标化死亡率为123.72/10万,上升了24.20%.2004-2005年调查结果显示,各省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差别较大,黑龙江省最高,为183.34/10万(7443例),云南省最低,为61.03/10万(2454例).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肺癌、鼻咽癌、白血病、女性乳腺癌、子宫颈癌标化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河南(3535例,32.95/10万)、甘肃(1333例,59.35/10万)、黑龙江(1640例,38.63/10万)、上海(390例,11.58/10万)、黑龙江(2382例,60.15/10万)、海南(36例,7.04/10万)、天津(161例,5.45/10万)、黑龙江(179例,8.09/10万)、新疆(131例,10.69/10万);上述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云南(63例,1.59/10万)、北京(235例,5.95/10万)、天津(454例,10.86/10万)、西藏(3例,0.82/10万)、西藏(12例,3.29/10万)、青海(0例,0.00/10万)、西藏(1例,0.28/10万)、西藏(6例,2.88/10万)、重庆(27例,1.02/10万).结论 两次调查相比,恶性肿瘤死亡水平有所上升.大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病例具有较明显的地区聚集性. 相似文献
10.
1991-2005年中国人群伤害死亡状况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1991-2005年中国人群伤害死亡状况和变化趋势,为伤害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2004-2005年数据来自于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覆盖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个疾病监测点,共调查142 660482人年.通过计算粗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潜在工作寿命损失年(WYPLL)和标化死亡率来描述伤害死亡状况,计算标化死亡率时以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将每5岁作为1个年龄组进行标化;1991-2000年数据来自于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由145个监测点组成,覆盖1000多万人口,计算不同年代伤害死因构成比,分析伤害死亡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4-2005年调查地区共计有伤害死亡个案87 753例,其中男性59 664例,女性28 089例;城市23 308例,农村64 445例.伤害粗死亡率为61.51/10万,占全死亡的10.10%,标化死亡率为58.45/10万,是中国人群的第4位死因;伤害的YPLL为1579.61人年/10万,伤害的WYPLL为1721.41人年/10万,占总死亡WYPLL的32.34%.男性和女性伤害粗死亡率分别为81.76/10万和40.3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79.96/10万和36.25/10万,男性死亡率约为女性的2倍.城市和农村伤害粗死亡率分别为48.66/10万和68.0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44.08/10万和66.25/10万,农村伤害死亡率约为城市的1.4倍.15~44岁人群伤害死亡率为48.94/10万(35 497/72 531 671),约占总死亡的40%,是该年龄段人群第1位的死因.2004-2005年调查地区的前5位伤害死因依次为交通事故、自杀、跌倒、溺水、中毒,死亡个案分别为29 669、18 678、10 901、7752、4857例,粗死亡率分别是20.80/10万、13.09/10万、7.64/10万、5.43/10万、3.40/10万;交通事故死亡的构成比从1991年的15.00%(1551/10 338)上升到2005年的33.79%(14 792/43 774),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自杀死亡的构成比从1991年的26.66%(2756/10 338)下降到2005年的20.46%(8955/43 774),跌倒死亡的构成比从1991年的5.15%(532/10 338)上升到2005年的12.87%(5630/43 774).结论 伤害死亡是导致中国人群早死的首要疾病,交通事故是第1位的伤害死因,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中国人群伤害死因谱已经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