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11省市35~64岁人群血清甘油三酯分布特点及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9,自引:2,他引:87
目的 研究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分布特点及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以11省市队列研究中35~64岁男女两性27016人基线调查结果为研究样本,对血清TG分布特点及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血清TG分布存在地区间差异,最高地区是最低地区的2.3倍;(2)男性TG水平高于女性(P<0.001);(3)高TG血症为我国临床高脂血症分类中最常见的类型;(4)多因素分析显示男女两性TG水平与总胆固醇(TC)、体质指数(BMI)、血糖(GLU)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体育锻炼负相关;(5)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在高TG血症患者中有聚集现象。结论 TG与多个动脉粥样硬化因子有关联,可作为多种危险因子的标志。多数高TG血症的患者伴有代谢综合征的其他异常,提示高TG血症患者可能处于心血管病的高危状态。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1984~1999年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88,自引:8,他引:80
目的:评估北京市城区1984-1999年16年间急性脑卒中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及强度。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趋势及其决定因素的监测方案(monitoring of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简称WHO MONICA方案)中北京市城区心血管病人群监测及后续研究的资料,逐年计算急性脑卒中事件发作粗率,年龄标化发作率和首发发病粗率,年龄标化首发发病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和年平均变化幅度,分析各年龄组发病专率的变化状态。结果:(1)北京市1984-1999年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发作率和首发发病率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男性年平均增长幅度分别为4.5%和4.1%,女性均为4.2%,(2)65-岁和70-74岁老年组发病率增加尤为明显;(3)1999年北京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较为10.3%,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结论:北京市脑卒中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老年组增加更为明显,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群中脑卒中病人的绝对数增加,应加强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3.
11省市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队列研究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目的 探讨队列人群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关系。方法 采用 1 1省市队列人群 (35~ 64岁 )共 2 7739人于 1 992年进行基线危险因素调查的资料 ,计算队列人群代谢综合征患者在观察终点心脑血管病事件的人年标化发病率 ,用Cox回归模型预测危险因素水平与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 ) 1 1省市队列人群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脑血管病人年标化发病率明显高于无代谢综合征者 (分别为 652 .3 1 0万和 2 0 6 .7 1 0万 ,二者RR =3 .1 2 ,P <0 .0 0 1 ) ;(2 )有高血压、低高密度脂蛋白和高腰围者心脑血管病人年标化发病率最高 (男性 91 0 .2 1 0万 ,女性 930 .7 1 0万 ) ;(3)男性年龄、吸烟、体重指数、总胆固醇和代谢综合征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 ,女性为年龄、体重指数和代谢综合征。结论 1 1省市队列人群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脑血管病人年标化发病率明显高于无代谢综合征者 ,代谢综合征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 (尤其脑血管病 ) ,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北京城乡人群1168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分布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描述北京地区人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布及特点,分析Hcy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以北京地区城乡人群35-64岁男女两性1168人的调查结果为研究样本,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分布特点及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血浆Hcy几何均数男性为15.4μmol/L,女性为12.2μmol/L,男性高于女性(P<0.001)。②血浆Hcy分布存在着城乡差别,农村男性(18.0μmol/L)是城市男性(12.0μmol/L)的1.5倍(P<0.001),农村女性(12.9μmol/L)是城市女性(9.6μmol/L的1.3倍(P<0.001)。③北京城乡35-64岁人群中高Hcy血症(Hcy≥16μmol/L)的患病率为15.3%。④与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城乡、性别、受教育水平和吸烟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的影响因素。结论:北京地区人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分布存在着年龄、性别和城乡间差别;北京地区人群Hcy水平及高Hcy血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农村地区;城乡间Hcy水平的差别可能更大程度地反映了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1984~1999年急性脑出血和脑血栓发病率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评估北京市城区人群1984~1999年16年间脑出血和脑血栓发病率和构成比的变化趋势。方法 在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趋势及其决定因素监测方案(WHO MONICA)北京市城区心血管病人群监测及后续研究中,用统一标准化的方法登记年龄在25~74岁人群中急性脑出血和脑血栓发病事件,逐年计算发病率,用世界人口年龄构成计算标化发病率,并分析各年龄组发病专率的变化。结果 (1)北京市1984~1999年急性脑出血事件的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急性脑血栓事件的发病率却明显上升;(2)按照MONICA的诊断标准,发急性脑出血占脑卒中的比例由42.0%降至16.0%,而发生急性脑血栓的比例由55.8%上升至81.6%;(3)监测末期和监测初期相比,发生急性脑出血和脑血栓事件的年龄发病专率的变化表现不一。结论 脑血栓的发病率和构成比均增加,是脑卒中最主要的问题,应加强其一级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6.
肺癌患者与发病前心理社会因素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文病例组为原发性肺癌309例,人群对照组1231例,在SAINO-MONICA(WHO)项目的监测人群中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试图探索肺癌患者与发病前6项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结果有3项与肺癌呈阳性关联;即情绪不能自我调节,人际关系包括同事关系差,上下级关系差和精神长期受夺抑,如将精神长期受凶作为危险因素,按其人群暴露率8.8%计算,其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数为21.6%。 相似文献
7.
北京25~64岁人群1984~1999年体重指数和超重率变化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分析1984-1999年北京地区25-64岁人群平均体重指数(BMI)、超重率的变化趋势。方法:在北京地区心血管病监测人群中,分别进行了5次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横断面调查。结果:1984-1999年25-64岁人群平均BMI由23.3增加到24.0,超重率由27.5%增加到35.9%。男性人群超重率由23.5%增加到43.4%。男性各年龄组及城乡地区的超重率均呈增加趋势。女性人群在城乡地区的超重率呈不同变化趋势,城市女性超重率由36.0%下降到23.3%,农村女性超重率由28.4%增加到46.0%。城市人群的超重率由29.1%增加到31.8%,农村人群的超重率由22.1%增加到49.6%。研究早期城市人群的平均BMI和超重率大于农村人群(P<0.05),到研究后期农村人群的BMI和超重率赶上并超过城市人群(P<0.05)。结论:城市男性和农村男女两性人群BMI和超重率均呈上升趋势,但农村人群的上升速度较快,且平均BMI和超重率目前已高于城市人群。 相似文献
8.
北京部分地区15年脑卒中事件变化趋势—WHO—SINO—MONICA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探讨脑卒中在北京地区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北京地区心血管病人群监测(WHO MONICA方案)诊断标准,通过三级监测网对人群脑卒中发病进行登记监测。结果 ①北京人群15年间(1984-1988年)脑卒中标化发病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9.0%/年,P=0.039)。男性为(+11.4%/年,P=0.027),女性为(+8.2%/年),但无显著性差异;人群脑卒中首次发作标化发病率也呈上升的趋势(+9.1%/年,P=0.023),男性较女性上升更明显。②人群脑卒中标化死亡呈显著下降的趋势(-6.6%/年,P=0.042)。城市人群较农村人群下降明显。③人群脑卒中病死率下降趋势明显(-16.7%/年,P=0.014)。女性较男性更明显。结论 人群脑卒中发病率15年来呈显著上升的趋势,主要是首次发生率的增加,并且与高血压患病率相平等,人群高血压的防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北京部分地区15年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北京地部分地区1984-1998年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及变化趋势的方向、强度。方法:采用北京部分地区心脑血管病人群监测(MONICA研究)资料,分析主要疾病构成,心血管病死亡率(年龄标化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计算心血管病死亡率的年均变化率。结果1984-1998年心脑血管病死亡昆北京地区人群第1位的死亡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46.0%),第2位死因为癌症(占总死亡人数的26.5%);本人群冠心病死亡比例15期间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年均0.52%)本人群总死亡率(年均-2.9%)、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结心血管病为人群经1位死亡原因,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的趋势,人群心血管病的预防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中国11省市35~64岁人群应用不同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比较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方案第三次报告(NCEP-ATPⅢ)、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建议的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在中国35~64岁人群中应用的差异。方法1992年对中国11省市35~64岁人群共29 564人进行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基线调查,1996—1999年又入选了35~64岁男女两性共3129人,分别应用三种标准计算该人群MS的患病率,分析不同标准时MS异常组分及危险因素聚集的检出情况,比较三种标准在中国人群中应用的一致性和差异。结果(1)应用ATPⅢ、IDF和CDS标准计算中国人群MS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8.7%、14.6%和9.0%。(2)ATPⅢ诊断MS中有77.8%的人有中心性肥胖,22.2%无中心性肥胖;IDF诊断为非MS者中还有4.6%的人有3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聚集;CDS诊断为非MS者中还有11.2%的人有3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聚集。(3)ATPⅢ和IDF诊断标准在中国人群中应用的一致性较好,男女两性的Kappa值分别为0.795和0.899;CDS诊断标准与另两种诊断标准的一致性不高。(4)男性腰围切点为85 cm,女性腰围切点为80 cm时,预测危险因素聚集的ROC曲线距离分别为0.40和0.34,其在所选择的切点中ROC曲线距离相对最短。结论在三种MS诊断标准中,ATPⅢ诊断中国人群MS的患病率及检出危险因素聚集的比例最高;适宜中国人群的最佳腰围切点为男性85 cm、女性80 c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