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55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6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共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描述中国成年人的共病流行情况及其长期变化,以及常见的共病模式。方法 本研究纳入参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第二次重复调查的25 033人,利用研究对象参加2004-2008年基线调查和2013-2014年第二次重复调查时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根据自报疾病史、现场体格检查及血液样本检测等信息定义了13种慢性病或健康问题,将共病定义为同时患有≥2种慢性病或健康问题。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描述共病模式。结果 研究对象在基线调查时的年龄为(51.5±10.1)岁,第二次重复调查时为(59.5±10.2)岁。2次调查平均间隔时间(8.0±0.8)年,共病率由33.5%上升至58.1%,人均患病数由1.15个增加至1.82个,平均每5年增长0.42个患病数。年长者、城市人群、文化程度低者的共病率较高,且患病数量随年龄的增速更快。吸烟及过量饮酒者的患病数量随年龄增速也更快。该人群中最常见的共病组合为: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和冠心病。结论 我国成年人群共病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共病情况在不同地区、文化程度水平和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自评健康状况(SRH)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CVD)死亡风险的关联性。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剔除有逻辑错误和信息缺失的个体,最终纳入512 713名研究对象。SRH在基线问卷调查时搜集,包括整体自评健康状况(GSRH)及与同龄人相比自评健康状况(ASRH);死亡事件及原因通过链接到疾病死亡监测系统和国家医保系统获取。采用多因素校正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SRH与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关联性。结果 在平均9.9年的随访时间里,共观测到44 065例死亡事件,其中17 648例死于CVD。与GSRH良好的人相比,GSRH较差的研究对象未来发生全因死亡及CVD死亡的风险效应(HR)值(95%CI)分别是1.84(1.78~1.91)和1.94(1.82~2.06)。与ASRH更好的人相比,ASRH更差的研究对象未来发生全因死亡及CVD死亡的HR值(95%CI)分别是1.75(1.70~1.81)和1.83(1.73~1.92)。两种SRH指标与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关联性在各个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中都保持显著,且SRH越差、死亡风险越高。结论 SRH简单易用,SRH越差、个体未来全因死亡/CVD死亡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我国成年人主要膳食模式与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关系。方法 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第二次重复调查,对20个食物组进行因子分析提取膳食模式。将四肢肌肉重量指数(ASMI)、全身肌肉重量指数(TSMI)、手握力和上肢肌肉质量(AMQ)分性别的最低五分位数作为判断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截断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模式与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提取出2种主要膳食模式,平衡膳食模式以摄入多种食物为特征,米肉膳食模式以摄入大米、肉类、家禽和鱼类较多为特点。平衡膳食模式得分高者,低TSMI、低手握力和低AMQ的危险性降低,对应OR值(95%CI)分别为0.83(0.74~0.95)、0.64(0.56~0.74)和0.82(0.72~0.93),且关联具有线性趋势(P<0.05);米肉膳食模式得分高者,低ASMI、低TSMI和低手握力的危险性更低,OR值(95%CI)分别为0.67(0.55~0.82)、0.69(0.56~0.85)和0.74(0.60~0.91),且关联具有线性趋势(P<0.05)。结论 平衡膳食模式和米肉膳食模式得分较高者的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食物摄入频率特征差异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10个地区人群食物摄入频率特征的地区差异。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城市和农村各5个地区募集自愿参加的30~79岁常住居民进入队列并完成基线调查。本研究分析10个项目地区中512 891名30~79岁队列成员12组食物的摄入频率,描述各食物组摄入频率特征的地区差异。结果 南方城市(99.0%)和南方农村(99.9%)人群每天摄入的谷类食物以大米为主,北方农村(99.0%)和北方城市如青岛(88.4%)人群则以面食为主。河南人群每天摄入杂粮人群比例最高(98.8%)。甘肃人群每天摄入新鲜蔬菜比例最低(74.0%)。在南方城市人群每天摄入新鲜水果、腌制蔬菜、肉类及其制品比例高于农村地区,北方也存在相同现象。北方城市(37.1%)和农村(14.6%)人群每天摄入蛋类及其制品高于南方城市(6.5%)和农村(6.9%)。北方城市地区人群每天摄入豆制品、乳类及其制品比例最高,其中哈尔滨人群每天摄入豆制品比例最高(10.0%),青岛人群每天摄入乳类及其制品比例最高(34.3%)。结论 CKB项目研究人群谷类食物、蛋类及其制品、豆制品摄入频率存在南北差异,肉类及其制品、家禽及其制品、水产/海产品、新鲜水果、腌制蔬菜、乳类及其制品摄入频率存在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吸烟与不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开展于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的个体,最终纳入487 373名研究对象。随访人年数的计算从研究对象完成基线调查时开始,至最早出现以下任一事件的时间为止:心血管疾病(CVD)发病、死亡、失访或2015年12月31日。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吸烟行为特征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随访8.9年。随访期间新发缺血性心脏病33 947人,急性冠心病事件6 048人,脑内出血7 794人,脑梗死31 722人。男性吸烟率(67.9%)远高于女性(2.7%)。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能增加各类CVD结局的发病风险,风险效应值HR值 (95%CI)由大到小依次为急性冠心病事件1.54 (1.43~1.66)、缺血性心脏病1.28 (1.24~1.32)、脑梗死1.18 (1.14~1.22)、脑内出血1.07 (1.00~1.15)。当前吸烟者中,每天吸烟量和开始吸烟年龄与急性冠心病事件风险间的关联存在性别差异(性别交互作用P值分别为0.006、0.011),主要表现为女性吸烟者风险高于男性。每天吸烟量和开始吸烟年龄与缺血性心脏病、脑内出血和脑梗死之间的关联均未见性别差异(性别交互作用P>0.05)。结论 吸烟能够增加各类CVD的发病风险,而女性吸烟者发生急性冠心病事件的风险远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中心性肥胖评价指标腰围与发生缺血性心脏病(IHD)、急性冠心病事件(MCE)以及死于IHD风险的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开展于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基线时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糖尿病的个体,共纳入428 595人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研究人群平均随访9.1年,累积随访3 803 637人年,期间新发IHD 26 900例,MCE 4 320例,IHD死亡2 787例。调整了多种混杂因素和BMI后,与非中心性肥胖者(男性<85.0 cm,女性<80.0 cm)相比,中心性肥胖前期者(男性85.0~89.9 cm,女性80.0~84.9 cm)发生IHD、MCE和死于IHD的风险HR值(95% CI)分别为1.13(1.09~1.17)、1.15(1.05~1.26)、1.11(0.98~1.24),中心性肥胖者(男性≥90.0 cm,女性≥85.0 cm)对应的风险效应值更高,HR值(95% CI)分别为1.29(1.24~1.34)、1.30(1.17~1.44)、1.32(1.16~1.51)。按BMI分层,即使在BMI正常的人群中,与非中心性肥胖者相比,中心性肥胖前期和中心性肥胖人群发生IHD、MCE或死于IHD的风险也会增加。结论 中心性肥胖是IHD风险独立的危险因素,IHD风险随中心性肥胖测量指标腰围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生命早期饥荒暴露与成年期体质指数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生命早期饥荒暴露对成年期BMI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基线调查,共94 052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将出生于1956年10月至1958年9月、1959年10月至1961年9月和1962年10月至1964年9月的研究对象分别划分为饥荒前出生组、饥荒期内出生组和饥荒后出生组(对照组)。采用线性回归模型计算饥荒暴露组成年期BMI的回归系数及其95%CI。采用似然比检验计算吸烟、饮酒和体力活动与饥荒暴露交互作用的P值。结果 在调整了其他影响因素后,仅在女性中发现,与饥荒后出生组相比,饥荒期内出生组成年期BMI较高(β=0.12,95%CI:0.03~0.22)。吸烟、饮酒均对饥荒与BMI间的关联存在效应修饰作用(交互作用均P<0.001),体力活动不存在(交互作用P=0.077)。结论 生命早期经历饥荒,尤其是胎儿期经历饥荒的女性成年期BMI较高。因此,保证生命早期营养水平对预防成年后超重/肥胖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的10个地区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现状及其地区差异。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10个项目地区募集512891名30~79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本研究利用CKB项目的基线信息,比较对年龄和/或性别进行调整后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其控制情况的地区差异。结果 10个项目地区中,高血压患者共180621人(35.2%),其中浙江项目地区患病率最高(44.4%),海口项目地区患病率最低(22.0%)。农村地区人群患病率(35.1%)高于城市(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高血压人群中,知晓率为33.1%(59703/180621),治疗率为36.1%(65172/180621),控制率为12.4%(22329/180621),服用降压药物的人群中控制率为30.5%(19884/65172),其中苏州项目地区的男性控制率(17.4%)和服药控制率(39.1%)高于其他地区,柳州项目地区的女性控制率(23.5%)和服药控制率(42.6%)高于其他地区。结论 CKB项目10个地区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偏低,研究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情况存在明显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排便频率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开展的时间为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在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恶性肿瘤的个体后,最终有510 134人纳入分析。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排便频率和结直肠癌发病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随访9.9年,随访期间3 056人发生结直肠癌;在分癌种分析时,纳入结肠癌1 548例,直肠癌1 475例。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排便频率基本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1次/d者发生结直肠癌、结肠癌和直肠癌的HR值分别为1.24(95% CI:1.12~1.39)、1.12(95% CI:0.95~1.31)和1.37(95% CI:1.18~1.59)。按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随访前5年对应的HR值分别为1.59(95% CI:1.36~1.86)、1.43(95% CI:1.14~1.80)和1.76(95% CI:1.41~2.19);随访5年后,上述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交互P<0.05)。与排便频率基本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更低者的发病风险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排便频率>1次/d者在随访前5年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异常增加的排便频率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症状,应该在自我健康管理和结直肠癌早期筛检的实践工作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青岛市居民的水果摄入情况,探讨水果摄入与脑卒中发病的关联。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CKB)青岛项目点30~79岁调查对象的基线信息和随访获得的脑卒中发病事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水果摄入与脑卒中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 基线共调查35 509人,男女性别比为1∶1.27,年龄(50.3±10.2)岁。水果摄入频率较高的研究对象更年轻,更多的是女性、文化程度高和家庭收入高的人群(均P<0.05)。本研究随访过程共观察到脑卒中发病事件1 011例,脑卒中发病密度为387.63/10万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之后,增加水果的摄入频率对脑卒中发病具有保护作用。与几乎不吃水果的研究对象相比,≥4次/周频率组的研究对象脑卒中发病的风险降低了44%(HR=0.56,95% CI:0.50~0.62,P<0.05),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降低了46%(HR=0.54,95% CI:0.46~0.64)和42%(HR=0.58,95% CI:0.52~0.69)(均P<0.05)。进一步调整研究对象的腰围、BMI、SBP和随机血糖,没有改变水果摄入对于脑卒中发病的保护作用。结论 增加水果摄入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我国居民应增加水果摄入,建立更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