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本研究利用201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人口及死亡资料,分析中国人群自杀死亡现状,为自杀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中国人群2010年自杀死亡率为10.15/10万,标化死亡率为8.83/10万,自杀死亡在伤害中位居第2位。城市人群自杀死亡率为6.53/10万(标化死亡率为5.38/10万),农村为12.33/10万(标化死亡率为11.24/10万),农村人群自杀死亡率是城市人群的1.89倍。自杀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略高于女性。但15~34岁女性人群自杀死亡率高于男性。因此,中国人群自杀死亡模式已发生转变,但农村人群、农村育龄妇女,老年人群依然是开展自杀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居民肝癌死亡率与距濉河距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疾病制图和空间统计分析技术,对2005至2010年灵璧县肝癌死亡率空间分布情况进行描述,以村庄与污染河流距离作为环境暴露代理变量,以各村肝癌死亡率作为应变量,采用Glimmix模型和贝叶斯(BYM)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灵璧县距濉河距离与肝癌死亡率相关性.结果 灵璧县肝癌高死亡率呈现较明显向污染水系聚集的现象.Glimmix模型结果显示,无论是否考虑空间自相关,与污染河流距离越近,肝癌死亡率越大;单因素BYM模型结果显示,与距离濉河大于12 km的村庄[肝癌死亡率为33.12/10万人年(1068/3 224 562)]相比,距离濉河6 km以内村庄肝癌死亡率[42.48/10万人年(777/1 829 004)]的RR值为1.38(95% CI:1.06~1.82),距离濉河6 ~12 km村庄[肝癌死亡率为35.65/10万人年(651/1 825 848)]RR值为1.13(95% CI:0.92~1.39);在BYM模型中增加单位耕地面积下的化肥、农药使用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等进行多因素分析,肝癌死亡率与河流距离关系保持不变.结论 灵璧县肝癌死亡率与污染河流暴露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生活于污染河流区可能增加临近居民肝癌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1990-2019年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CRD)死亡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中国分省研究结果, 采用GBD2019世界标准人口对CRD死亡率进行标化, 应用Joinpoint 4.8.0.1软件计算各类CRD死亡人数及标化死亡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 基于GBD比较风险评估理论估计吸烟、室内空气污染、职业性气体、微粒和烟雾、环境颗粒物污染、低温、被动吸烟、臭氧污染、职业性接触二氧化硅、职业性哮喘、高体质指数(BMI)、高温和职业性接触石棉12个CRD危险因素的归因死亡数。结果 1990-2019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死亡人数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P<0.001), 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124.4万(91.2万~139.5万)例降至2019年的103.7万(88.9万~126.6万)例, AAPC=-0.9%(95%CI:-1.5%~-0.3%), P<0.001;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217.9/10万(163.3/10万~242.0/10万)降至2019年的65.2/10万(55.5/10万~80.1/1...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2013年中国不同地区、性别人群血压升高造成的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方法 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和2013年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死因监测数据,根据比较风险评估理论,计算分性别、城乡、东中西部地区人群血压升高的人群归因分值(PAF),进而估计血压升高造成的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结果 2013年中国≥ 25岁人群SBP平均为(129.48±20.27)mmHg,血压升高[SBP高于(115±6)mmHg)]导致208.79万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22.78%;男性SBP[(131.15±18.73)mmHg]、归因于血压升高的死亡数(115.17万例)、死亡率(165.56/10万)、标化死亡率(106.97/10万)均高于女性[分别为(127.79±21.60)mmHg、93.62万例、141.99/10万和68.93/10万]。农村人群SBP[(130.25±20.66)mmHg]、归因死亡数(112.34万例)、归因死亡率(178.58/10万)和PAF(23.59%)均高于城市人群[分别为(128.58±19.77)mmHg、96.45万例、132.87/10万和21.54%];东、中、西部地区人群之间的SBP水平接近,归因死亡数、归因死亡率和PAF在中部地区最高,分别为76.58万例、179.93/10万和26.72%。2013年中国≥ 25岁人群血压升高导致的心血管病和慢性肾病死亡数为199.12万和9.66万,分别占心血管病总死亡数的52.31%和慢性肾病总死亡数的62.11%。血压升高导致疾病死亡数最多的前3种疾病是缺血性心脏病(66.56万例)、出血性脑卒中(53.31万例)和缺血性脑卒中(35.93万例)。若消除血压升高因素影响,人均期望寿命可平均增加2.86岁,其中女性增加数量高于男性(分别为3.07和2.64岁),中部地区人群高于东西部地区人群(分别为3.48、2.56和2.58岁),农村人群高于城市(分别为2.97和2.59岁)。结论 2013年中国人群血压升高对死亡和期望寿命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定量估计中国居民高盐饮食相关的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并分析在不同的控制场景下相关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的变化。方法 利用全国死因监测系统2013年死因监测数据,以及全球疾病负担对中国居民24 h尿钠的估计值,按照比较风险评估理论,采用人群归因分值计算2013年中国居民高盐饮食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应用相同的方法预测在达到不同的控制目标下,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的变化情况。结果 2013年中国居民归因于高盐饮食的死亡约143万人,占全部死亡的15.6%,其中男性94万(17.4%),女性49万(13.0%),造成中国居民期望寿命损失达2.17岁(男性2.49岁,女性1.71岁)。高盐饮食导致心脑血管病、慢性肾病和胃癌死亡分别约120万人、5万人和18万人,占该疾病死亡的31.5%、30.8%和64.8%。如果实现到2020年食盐摄入量下降10%,到2025年下降15%的慢性病防治规划目标,以及2025年下降30%的WHO自愿性目标,将分别避免死亡约22万人、34万人和73万人,人均期望寿命损失将分别减少0.30岁、0.45岁和0.95岁。结论 高盐饮食给中国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是导致心脑血管病、慢性肾病和胃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开展有效的综合减盐干预,将带来很好的成本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3年我国≥ 25岁人群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死亡情况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行为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计算分性别和地区的水果摄入量,采用潜在影响分值(PIF)分析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相关疾病死亡数、死亡率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情况。结果 2013年,我国≥ 25岁人群的水果摄入量平均为(113.3±168.9)g/d[男性为(103.6±160.1)g/d,女性为(122.7±176.6)g/d)],城市居民的水果摄入量明显高于农村地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总死因中的15.21%是由于水果摄入不足造成的,水果摄入不足对相关疾病的PIF均约为35.00%。农村地区(16.50%)全死因的PIF高于城市地区(13.88%),东部(15.48%)及中部(16.27%)全死因的PIF高于西部地区(13.75%);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导致死亡数约为134.84万,相关疾病死亡数依次为缺血性心脏病(47.25万)、出血性中风(33.88万)、缺血性中风(25.90万)、肺癌(20.84万)、食管癌(6.07万)、喉癌(0.54万)和口腔癌(0.36万);城市的全死因及相关疾病的归因死亡数明显低于农村地区,中部地区的全死因归因死亡数(45.27万)高于东部(53.11万)及西部地区(36.46万),我国因水果摄入不足造成期望寿命损失1.73岁(男性损失1.80岁,女性损失1.58岁),农村高于城市,中部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结论 我国水果摄入量与推荐标准相差甚远,水果摄入不足导致相关疾病的PIF较高,且对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分析2013年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预期寿命及主要疾病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程度,揭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居民健康水平及公平性提高的影响和作用。方法 综合利用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死亡登记数据,采用指数模型、漏报调整及简略寿命表等方法,系统估算我国居民2013年人均预期寿命水平及疾病影响程度。结果 2013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为75.8岁,较2010年的74.8岁提高约1岁。其中城市约为77.4岁,农村约为75.1岁,城乡差距约为2.3岁;东部地区约为77.2岁,中部地区约为75.8岁,西部地区约为73.5岁,东西地区差距约为3.6岁。2013年造成我国居民预期寿命损失的前10位疾病分别为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管和支气管癌,道路伤害,肝癌,胃癌,高血压心脏病,下呼吸道感染,食道癌,共造成寿命损失7.97岁。结论 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已处于较高水平,地区间差异依然存在,应制定针对不同地区的疾病管理、医疗救治及危险因素干预政策,使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Curvelet变换是继小波和脊波变换之后一种新的多尺度图像表示方法,具有高度各向异性特性,非常适合于对图像边缘进行描述。Curvelet变换理论自提出至今的几年里,其理论研究在取得很好发展的同时,实际应用也获得了很大成功。本文从图像融合、去噪、压缩传感及纹理特征提取四个方面介绍了Curvelet变换在医学图像中的应用现状。这对发展Curvelet变换的理论,探讨医学图像处理更有效的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掌握2018年全国及分省心血管疾病(CVD)死亡地点分布特征,探索人口统计学特征、个人社会经济状况、疾病相关因素、区域社会经济因素等与CVD患者死亡地点之间的关联。方法 利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解释变量与CVD医疗卫生机构死亡的关系。结果 2018年,我国死因监测地区共有853 832人死于CVD,其中,死于家中者,有661 625人,占CVD总死亡人数的77.49%;次之的是死于医疗卫生机构者,有156 441人(18.32%)。我国发生在医疗卫生机构的CVD死亡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根本死因、城乡等,且在省级水平上存在显著空间差异,个体因素解释了45.39%的省级空间差异。结论 我国CVD患者以家中死亡为主,省级间差异较大,城市地区且个人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CVD患者发生在医疗卫生机构死亡的可能性较大,死亡地点影响因素探索应尽可能多纳入潜在因素。在兼顾社会宏观因素和个人意愿的条件下,综合考虑急性和慢性CVD患者具体情况,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并形成"家庭照护+上门医疗服务"的居家临终照护模式,将是我国CVD患者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