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省1999~2000年疑似麻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宁省自1999年建立麻疹监测系统以来,监测系统的敏感性不断提高,1999、2000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数分别较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多3.3%和16.7%,报告县数也由1999年的39%上升到2000年的54%.全省麻疹以局部爆发为主,存在明显的冬春季流行高峰,学龄儿童所占比例由1999年的40.2%上升到2000年的54.4%,"零"剂次和1剂次免疫的比例由1999年的6.4%和22.8%上升到2000年的12.4%和39.3%.可见今后应以控制麻疹爆发为主,控制策略的重点是提高麻疹疫苗基础免疫和复种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全国各省传染病疫情监测人员与工作管理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部门完成调查。使用Excel软件和R(i386 3.2.2)软件完成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结果 全国32家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从事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的人员以30~岁(42%)年龄段、硕士学历(47%)、预防医学专业(75%)和中级职称(45%)为主。除个别省份外,疫情监测数据的周、月、年等常规分析及专题分析、反馈机制较为健全。但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辖区医疗机构的单位仅为6家(19%)。多数省份采用较为传统的疫情分析技术与方法开展数据分析,仅8个省份利用软件技术实现了全自动或半自动分析,其中有4个省已在全省(市、区)范围内对新技术方法进行了推广。全国共有23家单位(72%)有派学员到中国CDC进行疫情数据分析技术和统计方法学为主的短期进修需求。结论 我国省级疫情监测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普遍偏少,人员结构有待优化。疫情监测数据分析机制已经形成,但应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反馈。疫情数据分析利用普遍不够,分析技术有待创新,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重点加强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2013年全国登革热监测数据,分析我国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与趋势,探讨相应防治对策及建议。方法利用2013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5省监测点上报数据,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结果 2013年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4 663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4 293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2 894例)、云南(1 538例)、浙江(37例)、河南(36例)和福建(33例)。部分监测点高发季节布雷图指数显著高于预警值,提示传播风险较大。结论我国已存在登革热输入病例增加、多点本地暴发和重点地区蚊媒密度较高等诸多风险因素,发生登革热本地暴发的风险不断增加。加强病例与蚊媒监测,促进社会动员与部门合作,在疫情早期及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是防止疫情蔓延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Dennis KM Ip 廖巧红 吴蓬 高占成 曹彬 冯录召 徐晓玲 姜慧 李明 暴婧 郑建东 张倩 常昭瑞 李昱 余建兴 刘风风 Michael Y Ni Joseph T Wu Benjamin J Cowling 杨维中 Gabriel M Leung 余宏杰 《英国医学杂志》2013,(5):284-289
目的 描述截至2013年5月27日通过中国国家流感样病例哨点监测系统发现的H7N9流感感染者的完整病例系列的特征。设计 病例系列研究。 研究场所 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份的554家哨点医院的门诊和急诊 病例通过实验室确诊的H7N9感染病例和流感样病例哨点监测发现的病例间的相互对照来发现感染病例。流感样病例哨点监测系统发现的病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流感样病例定义,每周每家监测医院采集10~15例流感样病例的鼻咽拭子用于病毒学检测。我们通过与地、省级和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公共卫生调查,获得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通过病历回顾获得临床和实验室数据。主要研究指标 病例系列的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特征 结果 截至2013年5月27日实验室确诊的130例H7N9感染病例中,5例(4%)是通过流感样病例哨点监测系统首先发现的。5例病例的平均年龄为13岁(2~26岁),均无基础性疾病。5例病例的暴露史、地理位置和发病时间与其他实验室确诊病例均类似。仅有2例病例需要入院治疗,所有5例病例均表现为轻度或中度感染且康复过程顺利。结论 我们的发现支持H7N9流感病毒感染存在“临床冰山现象”,强调需要加强关注H7N9病毒感染多样化的临床表现。从公共卫生角度看,本研究为H7N9病毒感染存在相当大比例的轻症病例提供了间接证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病例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2005年10月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发生的一名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定导致该病例的主要病因.方法 采集病例呼吸道标本以及血清标本,对呼吸道标本利用分子鉴别诊断技术以及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病毒核酸;通过血凝抑制试验以及微量中和试验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结果 该病例所有的呼吸道标本H5N1病毒特异性核酸及病毒分离均为阴性.红细胞凝集抑制及微量中和实验显示,恢复期血清较急性期血清H5N1特异性抗体阳转并且有4倍以上增高.结论 通过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该病例为中国大陆第一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实验室确诊病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肺炎是全球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死因之一,但中国的肺炎疾病负担还知之甚少,因为很多数据资料都是以非英文文献的形式发表的。方法系统回顾了中国大陆关于肺炎发病率与死亡率的中文和英文文献,这些研究都是具有第一手数据的研究,1985-2008年有37篇论文符合纳入标准。结果各项研究的质量差异较大。5岁以下儿童肺炎发病率为(0.06~0.27)次/人年,肺炎死亡率为184/10万~1 223/10万人口。肺炎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随着时间稳定不变或者呈下降趋势,且农村高于城市。结论肺炎仍然是中国儿童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肺炎发病率与死亡率估计的变化差异大。继续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需要可靠的监测数据和新的预防措施的实施,特别是在农村等高发地区。 相似文献
7.
2004年中国甲3亚型流感病毒(H3N2)抗原性及基因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阐明2004年中国流行的甲3亚型流感病毒血凝素抗原性及其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对2004年分离的甲3亚型毒株先进行单向血凝抑制试验及交叉血凝抑制试验;在此基础上选取不同时间、地点的甲3亚型流感毒株进行血凝素基因HA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并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然后进行基因进化特性分析。结果单向血凝抑制实验结果表明,2004年共有52.3%毒株与A/Fujian/411/2002(H3N2)(20042005毒株)有4倍或以上的血凝抑制滴度差异,交叉血凝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它们间的抗原比为4。HA1区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我国从2004年2月分离的甲3亚型毒株开始出现了与A/Fujian/411/2002(H3N2)和A/Wellington/1/2004(H3N2)(2005年国际代表株)相比较,在其HA1蛋白分子上存在有4个氨基酸位点(159位Y>F,189位S>N,145位K>N,226位V>I)发生了替换。此类毒株首发于我国南方,然后到我国北方。结论我国2004年2月份以后所分离的甲3亚型流感毒株已经发生抗原性及基因特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中国10省(市)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住院病例哨点监测纳入的流感成年人住院病例的临床特征及重症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9年12月至2014年6月中国10省(市)SARI哨点监测医院纳入的符合SARI定义的≥15岁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和临床信息调查,采集呼吸道标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按检测结果将病例分为流感住院组和非流感住院组,分析两组人口统计学信息、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重症危险因素。结果 10家哨点医院共纳入3 071例SARI成年人病例,其中实验室确诊240例(7.8%),以A(H1N1)pdm2009和A(H3N2)亚型流感病毒为主。病例年龄M为63岁,≥65岁老年人占47.1%。144例(60.0%)患有至少1种慢性基础性疾病,流感病例肺气肿比例(7.9%)高于非流感病例(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3,P=0.047)。19.4%的流感育龄妇女为孕妇,240例流感病例中仅有1.1%在过去一年接种过流感疫苗。流感住院病例中咽痛、呼吸困难所占比例高于非流感住院病例。17.5%的流感病例收入重症监护室治疗,与非流感住院病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23.1%的流感病例在发病后使用了抗病毒药物治疗,高于非流感住院组(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流感住院病例中41.5%出现并发症,病毒性肺炎比例明显高于非流感组(P<0.001)。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入院时间>7 d(RR=1.673,95%CI:1.071~2.614)、患有哮喘(RR=15.200,95%CI:1.157~199.633)、免疫抑制疾病(RR=5.250,95%CI:1.255~21.960)、怀孕(RR=21.000,95%CI:1.734~254.275)是流感重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成年人流感住院病例主要集中在≥65岁组,流感疫苗接种率极低、抗病毒药物使用不足,应推荐孕妇、老年人、慢性病病例等高危人群每年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流感住院病例应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9.
为指导基层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及降低死亡,中国CDC组织专家,参考WHO和美国CDC相关技术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指南)。指南系统回顾了狂犬病的病原学及实验室诊断、临床学、流行病学、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机制、效果、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置,以及暴露预防处置方法等内容的科学证据,在此基础上对狂犬病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的伤口处置、疫苗接种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等技术给出推荐建议。指南适用于从事狂犬病防控工作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医疗机构感染科和急诊科等专业人员。本指南也将根据国内外狂犬病研究进展不断更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一起伴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人感染猪链球菌2型暴发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杨维中 余宏杰 景怀琦 徐建国 陈志海 祝小平 汪华 刘学成 王世文 刘伦光 祖荣强 罗隆泽 向妮娟 刘红露 钟文君 刘莉 孟玲 袁珩 高永军 杜化茂 欧阳宾 叶长芸 金冬 吕强 崔志刚 黄燕 张守印 安向东 黄婷 周兴余 冯燎 庞启迪 舒跃龙 王宇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3):185-191
目的 调查2005年7月中旬四川省资阳市一家医院报告5例以败血症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聚集性病例的病因。方法 建立了病例主动发现、报告的加强监测系统,根据病例的流行病学暴露史和临床表现进行临床诊断;采集患者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生化反应鉴定,应用PCR方法对猪链球菌2型的种属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和序列测定;与当地往年报告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数进行比较。结果 2005年6月10日至8月21日,四川省共报告了68例实验室确诊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发病前都有屠宰、洗切、加工等病(死)猪的直接暴露史。其中26例(38%)表现为中毒性休克综合征,15例(58%)死亡。其他病例临床表现为轻型败血症或脑膜炎。分离菌株应用PCR方法检测猪链球菌2型的种属和毒力基因(tuf、16S rRNA、cps2J、mrp、sly、ef)均为阳性。同期还报告了136例有相似暴露史,但缺乏实验室确诊依据的临床诊断病例。结论 证实该起发生在四川省部分农村地区直接暴露于病(死)猪后的疾病为猪链球菌2型感染暴发。推测这种罕见的、表现为高病死率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可能是由于感染某种高致病性菌株循环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