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1篇 |
完全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预防医学 | 54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61篇 |
2011年 | 54篇 |
2010年 | 51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初步调查 总被引:85,自引:6,他引:79
目的 了解广东省局部地区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利用EPI6.0软件分析SARS病例在广东省的流行过程,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聚集性等特征。结果 SARS在广东省的发病率为1.72/10万,病死率为3.64%。发病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至2月下旬(2月上旬达到高峰),占病例总数的61.88%。地区分布以经济发达、人口流动频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占病例总数的96.66%;患者以青壮年居多;医务人员是高发人群,占病例总数的24.9%;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聚集性病例占37.1%。结论 SARS是一种呼吸道传播为主的传染病,目前发现传染源是人,潜伏期1—12天,中位数4天;通过短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流动频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13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首发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6
目的 分析广东省首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追溯传染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广东省SARS首发病例进行调查,同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首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续发病例情况及各市首发病例之间的联系。结果 2002年11月16日至2003年4月16日,广东省有13个地级市报告发生SARS(依次为佛山、河源、中山、江门、广州、深圳、肇庆、东莞、汕头、惠州、汕尾、湛江、韶关等市)。对13个市的首发病例进行分析:13例首发病例中,厨师和干部各有3例,农民、退休人员、工人各2例、商业人员1例;男女比为1:0.6,年龄在18-84岁之间,30—50岁组占77%(10/13);死亡4例。2000年11月至2003年1月期间,7个市报告的首发病例中,6例为本市感染病例,1例怀疑为从广州输入病例,均无明确同类病例接触史,其中有6例引起二代或三代病例;2003年2月无新发病市;2003年3月一4月16日,6市报告新发病例,2例为本市感染发病,3例感染地为香港、1例感染地为广州,5例有明确的同类病例密切接触史,只有2例引起第二代病例。结论 未发现13例首发病例间存在相互传播的线索。从13个市追溯到的可能传染源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6个市和香港地区。报告病例早期由于对SARS认识不足,出现二代或三代病例较多。厨师感染3例,提示SARS的感染可能与接触动物有关。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1990~200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0
目的 明确广东省登革热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 调查分析1990-2000年登革热病例的分布特征和流行因素,测定登革Ⅰ型病毒地方分离株E/NS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结果 1990-2000年间,广东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9747例,死亡3例。年发病率在0/10万-9.75/10万之间,平均为1.27/10万。流行多呈爆发,疫情涉及13个市(占全省21个市的61.9%)。主要集中在广州,潮州,肇庆和佛山市,呈现高度集中而相对分散特点,敏月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其中1-6月份为散发输入病例,7-12月份为流行期,男性:女性为1.04:1,所有年龄组均易感,四个型别的登革病毒均发生过流行,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可流行不同型别病毒,同一年份不同地区也可流行不同型别病毒,广东省12株登革Ⅰ型病毒地方分离株E/NS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显示广东省登革Ⅰ型代表毒株可分为两个基因亚型。临床表现以典型登革热为主,广东省存在有利于登革热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论 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同国外登革热流行程度相关联。流行呈输入性流行的特征,至今仍无证据表明已成为地方性疾病。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野生动物销售人员SARS冠状病毒抗体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目的 比较野生动物销售人员和健康人群感染SARS冠状病毒的情况 ,为探索验证SARS冠状病毒源于动物的假设提供依据。方法 于 2 0 0 3年 5月选择广州市 3个野生动物市场销售人员、2家医院的医务人员、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及某门诊健康体检人员等无SARS临床症状的健康人群为调查对象 ,采集调查对象的血清 ,用间接ELISA法检测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结果 共检测销售野生动物人员血清 5 0 8份 ,SARS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为1 3 0 2 % (6 6 / 5 0 8) ,其中以主要销售果子狸人员的阳性率最高 ,为 72 7% (1 6 / 2 2 ) ,其次销售山猪人员为 5 7 1 % (1 6 / 2 8) ,销售黄犭京人员为 5 6 3% (9/ 1 6 ) ,销售兔人员为 4 6 2 % (6 / 1 3) ,销售山鸡人员为 33 3% (3/ 9) ,另在猫、鸟和蛇等其他 1 2种野生动物的销售人员中均不同程度检出SARS冠状病毒抗体。其他健康人群SARS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为 2 1 1 %(6 / 2 84 ) ,其中医院医务人员为 2 92 % (4 / 1 37) ,疾病控制人员为 1 5 9% (1 / 6 3) ,社区健康人员为 1 1 9% (1 / 84 )。销售野生动物人员SARS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与其他健康人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2 6 0 89,P <0 0 1 )。结论 野生动物销售人员的SARS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5.
院内肺炎逆行感染途径的Southern印迹杂交分析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目的 为确证胃→咽→下呼吸道逆行感染途径存在与否 ,研究胃液 pH值变化与医院感染性肺炎 (NP)发生的关系。方法 以气管切开 (或插管 )患者为研究对象 ,用防污染标本刷 (PSB)采集标本 ,由细菌表型分型 ,直至质粒DNA、酶切、Southern印迹杂交等基因分型 ,前瞻性观察NP的发生情况。结果 11名患者有逆行感染存在 (发生率 2 2 %) ,应用质粒图谱、酶切图谱和Southern印迹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 ,证明其有很高的同源性。结论 存在胃→咽→下呼吸道逆行感染途径 ,NP的发生与胃液 pH值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目的了解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探讨真菌引起医院感染的原因和易感因素,制定预防和控制医院真菌感染的措施。方法对17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39例,真菌感染率为21.91%,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率≥60岁组高于<60岁组,中性粒细胞数≥0.5×109/L组真菌感染率高于中性粒细胞数<0.5×109/L组,所有病例感染前均使用抗菌药物。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中性粒细胞数,严格按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对预防医院真菌感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医院药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应用Delphi 7.0开发工具,设计出医院药库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可使药库工作人员及时了解药库里药品的进、出、存的动态变化,既做到为临床及时提供所需药品,又有效减少盲目进货造成药品积压现象,既可加快药品周转,又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软件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具有响应快速、信息综合、安装简便、实用安全的特点,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小儿急性白血病合并医院感染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为探索小儿急性白血病合并医院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17 年587 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43.4% ,从1980~1993 年医院感染率随着化疗强度增强而增加,但1994 年用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后下降。结论 应用G-CSF、消毒、隔离、改善环境卫生能降低医院感染;大部分医院感染细菌对头孢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较敏感,对青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氯霉素耐药。 相似文献
9.
医院真菌感染临床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邵剑峰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
目的了解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状况,病原菌分类、分布、危险因素,探讨真菌引起医院感染的原因,制定预防与控制医院真菌感染的措施。方法对绍兴市人民医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495例医院真菌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广谱抗菌药物、各种侵入性操作、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物的应用,是引起医院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严格按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菌群失调;严格无菌操作,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外源性感染;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补充营养,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是预防医院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手足口病确诊病例发病及诊疗情况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广东省2008年4-5月手足口病确诊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程、就诊行为等.方法 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电话调查网络报告的2008年4月24日至5月14日发病的实验室确诊手足口病非死亡病例的家长.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发病及就诊情况、临床情况等.结果 共调查115例确诊手足口病非死亡病例,其中EV 71感染所占比例最高,占65.2%,CoxA 16占15.7%,其他肠道病毒占19.1%.就诊1次、2次、3次及以上的分别为30.4%、45.2%、24.3%;66.1%的病例住院;住院时间以4~7d的为多,占61.8%,其中EV 71感染者住院时间最长;病程在4~10 d的占75.6%,其中CoxA 16感染者病程最长.自述发热的77例(67.0%);出疹的115例(100.0%),出疹部位主要在手掌(94例,81.7%),足掌(84例,73.0%),口腔(89例,77.4%)和臀部(42例,36.5%).在手、足、口3个部位中,任1处出疹的113例(98.3%),任2处出疹的92例(80.0%),3个部位都出疹的62例(53.9%).不同毒株感染者的发热与否和出疹部位多少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115例病例中自述症状符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病例定义的占66.1%.结论 2008年4-5月广东省手足口病以EV 71感染为主.不同肠道病毒血清型所致手足口病的发热和出疹症状大致相同.我国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