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目的了解母乳喂养儿6月龄铁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监测的足月、出生体重≥2 500g的健康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定期随访,调查其4月龄喂养方式,6月龄时进行末梢血常规和血清铁蛋白检测。结果母乳喂养6月龄婴幼儿铁缺乏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人工喂养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隐性铁缺乏的检出率高达23.2%;调整婴儿喂养方式、性别、孕周、母亲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3 100g(OR=2.09,95%CI:1.20~3.61)和0~6月龄体重增长偏快(OR=2.03,95%CI:1.14~3.63)是纯母乳喂养儿铁缺乏的影响因素。结论对6月龄婴儿采取铁缺乏的普遍性筛查,及时评估铁缺乏危险因素,及早干预,对改善婴幼儿铁营养状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对青春期发育的影响,为针对性开展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7年10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市3所小学,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抽取1 057名三至四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自我报告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包括躯体、情感与性虐待和躯体、情感忽视.客观评估男生睾丸容积和女生乳房Tanner发育分期.1年后随访再次评价ACEs与青春期发育.根据儿童基线与随访暴露情况,将ACEs分为无暴露组、短暂暴露组和持续暴露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组ACEs与随访1年后青春期发育的关联.结果 持续情感虐待与女生乳房Tanner分期和男生睾丸容积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36,1.07,95%CI值分别为0.09~0.63,0.47~ 1.66,P值均<0.01);持续躯体虐待与男生睾丸容积呈负相关(β=-0.83,95%CI=-1.58~-0.08,P<0.05);性虐待与女生乳房Tanner分期呈负相关(持续β=-1.43,95%CI=-2.86~-0.02;短暂β=--0.45,95%CI=-0.73-0.19,P值均<0.05);持续情感忽视与女生乳房Tanner分期呈正相关(β=0.33,95% CI=0.06~0.61,P<0.05),与男生睾丸容积呈负相关(β=-0.19,95%CI=-1.38~-0.09,P<0.01).结论 青春期发育与童年期不良经历相关.不同ACEs青春期发育效应差异的具体机制和相同ACEs青春期发育效应的性别差异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引入并修订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亲子互动-喂养量表,并在中国人群中进行信效度研究。方法 按照国际测试委员会指南,对原亲子互动-喂养量表进行翻译,形成中文版亲子互动-喂养量表(PCI-FS-C)。2018年6月—2019年1月方便抽样北京、银川、兰州和马鞍山市4所妇幼保健院,招募310例0~12个月母子对,采集婴儿一次完整喂养过程的视频,由经过美国华盛顿大学培训合格获得原版量表评估资质人员进行视频编码评分。抽样6例评估评分者信度;于14~21 d后随机抽样10%评估重测信度;随机抽样41例进行中文版婴儿-学步儿家庭环境观察评估表(IT-HOME-C)效标效度检验。使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区分效度分析。结果 共获得273例有效样本。总量表、照护者和婴儿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846、0.805和0.690;总量表、照护者和婴儿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47、0.778和0.480(P<0.01);总量表评分者信度Kendall相关性系数为0.860;PCI-FS-C的总分、照护者和婴儿量表总分与IT-HOME-C总分呈显著性中度正相关(r=0.526、0.506、0.427,P<0.05)。控制混杂因素后,婴儿年龄与PCI-FS-C量表总分、照护者量表和婴儿量表总分显著相关(b=3.24、2.31、0.92)。结论 中文版亲子互动-喂养量表在中国人群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我国婴儿喂养亲子互动的评估工具。今后可以考虑开展大样本量分层抽样的本土化常模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视屏暴露和户外活动与幼儿睡眠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干预儿童睡眠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已建立的马鞍山市母婴健康出生队列,对2015年6月—2016年6月出生的单胎活产儿,随访至2岁,收集社会人口统计学、视屏暴露、户外活动和睡眠情况的资料。共获得有效问卷1 575份,男童833人,女童742人。使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幼儿睡眠质量差的发生率为26.16%;电视打开时间(不一定在看)≥2 h/d、看电视≥1 h/d、玩手机≥30 min/d分别占50.73%、45.21%和26.03%,户外活动≥2 h/d的比例为71.30%;去户外场所的频率≥2次/周和在户外场所≥1 h/次的比例分别为76.31%和37.71%。调整人口统计学等混杂因素后,打开电视时间(不一定在看电视)≥2 h/d(OR=1.40,95%CI:1.11~1.77)、看电视时间≥1 h/d(OR=1.39,95%CI:1.11~1.75)、玩手机时间≥30 min/d(OR=1.55,95%CI:1.21~1.99)均会增加幼儿睡眠质量差发生的风险;去户外场所的频率≥2次/周(OR=0.72,95%CI:0.55~0.93)和在户外场所时间≥1 h/次(OR=0.78,95%CI:0.62~0.99)则能降低发生幼儿睡眠质量差的风险。结论 幼儿睡眠问题存在一定比例,视屏暴露和户外活动均与幼儿睡眠相关,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应对家长进行科学指导,减少视屏暴露时间,增加户外活动,以减少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了解早产儿母乳喂养状况,为制定早产儿母乳喂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儿童健康检查时回顾性调查随访对象不同月龄的喂养状况、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断乳原因等。结果:早产儿1~4月龄的母乳喂养率均低于足月儿,主要是纯母乳喂养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随着月龄的增长,母乳喂养率逐月降低。结论:早产儿1~4月龄的母乳喂养率均偏低,小儿疾病是影响早产儿母乳喂养的主要因素,早产影响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多发伤害与气质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马鞍山市12所幼儿园的2 102名儿童,从<中国3~7岁儿童气质量表>中选取活动水平、初始反应、注意分散度、敏感性4个维度,由父母填写问卷,根据各维度得分,分为高、正常、低3组,进行为期半年伤害主动监测,观察各组伤害发生情况.结果 学龄前儿童总伤害发生率为55.8%,多发(≥3次)伤害发生率为12.1%(243人),男童多发伤害发生率(14.9%)明显高于女童(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91,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活动量大、初始反应高、敏感性高、性格外向、日常睡眠时间<10小时是学龄前儿童多发伤害的危险因素;注意分散度低、睡眠规律、有午睡习惯可降低其发生风险.结论 多发伤害倾向性与学龄前儿童气质特征密切相关,需要针对其气质特征开展预防儿童伤害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育龄妇女增补叶酸项目的有效实施是预防神经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NTDs)的重要保证。文章综述了育龄妇女增补叶酸项目实施的现状、项目实施的制约因素,以及解决农村育龄妇女增补叶酸制约因素的对策。结果可为育龄妇女增补叶酸项目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安徽省马鞍山市小于胎龄儿(SGA)发生情况并探讨孕前低体质指数(BMI)与小于胎龄儿关系.方法 样本人群来自于马鞍山市出生队列,以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机构孕早期建卡的5 084名孕妇为对象,通过填写《孕产期母婴健康记录表》,收集母亲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孕前BMI信息,单胎活产儿出生信息,运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对小于胎龄儿的影响.结果 不同居住地,是否患有妊娠高血压疾病,不同孕前BMI孕妇间SGA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胎龄儿发生率为3.0%(139/4 615),孕前BMI< 18.5增加小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RR=1.63,95% CI=1.12 ~2.37).结论 孕妇孕前低BMI可增加小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因此,对孕前BMI较低的孕妇应提供必要的营养指导,保证其孕期正常增重,以尽量减少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与日常生活状况之间的关系,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抽取的2 032名来自儿保门诊和托幼机构的6月龄~6周岁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同时对儿童日常生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接受调查的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率为31.1%;单因素分析发现儿童视力发育与每天累计看电视时间,户外活动时间,睡眠时间,家庭采光情况,饮食习惯,体内微量元素含量,家长是否经常教孩子做眼保健操及家长是否注重保护孩子视力等因素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光线强(OR=3.011,95%CI∶1.114~7.827)和家长十分注重保护孩子视力(OR=1.500,95%CI∶1.028~2.190)是儿童视力发育的危险因素,而经常吃鱼(OR=0.687,95%CI∶0.437~0.978),经常喝鲜牛奶(OR=0.593,95%CI∶0.417~0.844)是儿童视力发育的保护因素。结论日常生活状况与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密切相关,应针对这些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保护儿童视力发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