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大气细颗粒物对妊娠期血压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上海市孕产期保健队列研究数据及大气细颗粒物监测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混合效应模型等方法分析大气细颗粒物对妊娠期血压的急性和滞后效应.结果 研究于2010年共纳入7 402例孕晚期妇女,结果表明在仅考虑气温、湿度、季节和长期趋势及周末效应的情况下,PM1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间距(滞后0天、1天、3天和5天),妊娠期妇女收缩压可分别增加0.509mmHg (95% CI:0.045 ~0.974)、0.504mmHg(95% CI:0.047~0.961)、0.456mmHg (95% CI:0.011 ~0.901)、0.466mmHg(95% CI:0.028 ~0.9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调整气象条件、周末效应、季节因素、产妇年龄、孕产史、高血压家族史、孕前BMI的情况下,妊娠期妇女收缩压可分别增加0.503mmHg(95%CI:0.066 ~0.940)、0.486mmHg(95%CI:0.055 ~0.916)、0.443mmHg(95% CI:0.022 ~0.865)、0.480mmHg (95% CI:0.064 ~0.8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PM2.5浓度对妊娠期收缩压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在仅考虑气温、湿度、季节、长期趋势及周末效应的情况下,PMI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间距,滞后3天妊娠期妇女舒张压可增加0.402mmHg(95%CI:0.027 ~0.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调整上述因素后,PM2.5水平变化对妊娠期舒张压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1是妊娠期血压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较有价值的附加空气质量指标,孕期妇女应根据雾霾预警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双羟基黄酮醇(3′,4′-Dihydroxyflavonol,DiOHF)对去势山羊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动态影响。方法雌性山羊经去势处理后,根据临再灌注前静脉用药的不同随机分为DiOHF(2 mg/kg)和赋形剂(VEH)治疗组(n=8/组),实验动物阻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1 h后施行持续四周的再灌注,左心室内压监测和心脏超声检查分别在实验开始前,再灌注2周和4周进行,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基准值相比,再灌注2周和4周后VEH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均显著增加(P<0.05);而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则显著减少(P<0.05),DiOHF治疗组不仅逆转了上述变化,而且左心室体积、左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的减少也明显低于VEH组(P<0.05)。此外,与VEH组(80.5±6.9)%相比,DiOHF组(46.2±11.2)%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缩小(P<0.05)。结论DiOHF治疗对去势山羊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重构具有明显的阻抑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的抗菌药物使用方式在剖宫产术中预防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择期剖宫产孕妇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60例,术前30 min静脉滴注头孢呋辛1.5 g、甲硝唑0.5 g,术后相同剂量2次/d,连用1~2 d;对照组60例,术前不用药,术后同样药物、相同剂量和方法连用3~5 d。结果两组术后发病率、发热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生率、术后白细胞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住院天数和抗菌药物费用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术前30 min给药,短程应用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与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关系及其影响程度。方法 通过搜索PubMed、Web of Science、Ovid、Elsevier和Cochrane数据库,收集1970—2013年所有公开发表的关于GDM对妊娠结局影响的队列研究文献。两名相关专业人员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文献质量评价量表,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R值比较分析其合并效应,异质性高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反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5篇,13项研究评分>7分。GDM组新生儿3129名,非GDM组27674名。GDM孕妇发生巨大儿、大于胎龄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黄疸、肩难产和先天性畸形的风险均比非GDM孕妇高,其RR(95%CI)分别为: 2.81(1.88~4.22)、1.87(1.20~2.90)、2.28(1.60~3.23)、1.46(1.11~1.92)、3.41(1.85~6.27)和1.65(1.17~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DM与肩难产、巨大儿、低血糖、大于胎龄儿、先天畸形和新生儿黄疸6种新生儿不良结局密切相关,发生肩难产的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目前妇产科学专业课程链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思政教育为主线的妇产科学专业课程链教学设计。围绕设定的育人目标,倡导思想引领和队伍建设;通过深入挖掘课程链的思政元素,利用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强化妇产科学临床实习的价值传递;探索妇产科学专业教育与思政工作有机融合的途径和方法,并通过反馈调查评价了该模式的有效性。这些都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链思政教育改革和医学教育模式转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2006至2012年间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SCI期刊上论文发表情况的调查,分析影响论文产出的各种原因,为医院管理领导层提供分析7年中论文发表的调查报告。方法应用文献计量和卫生统计学方法对该院7年间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科技统计源论文及SCI上发表的论文以年份、发表论文人员职称、学历以及学科等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年中,医院共发表统计源论文和SCI论文518篇,每100名卫技人员每年论文发表数从2006年的5.88篇增加到2012年的18.6篇。2008年SCI发表论文在零的突破后,发表数量逐年增长,至2012年已发表SCI论文54篇。医院的各级临床医师是论文发表的主体,64.8%的论文由临床一线医师完成,57.4%和40.8%的SCI论文由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发表。结论2006—2012年论文发表数呈增长趋势。建议医院管理层加大医院科研经费的投入,搭建一流的学术平台,增加激励机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优化科研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分析专科医院2008~2012年间3次院级课题开展情况,发现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科研时间缺乏、经费不足,申报不积极、监管力度弱。由此2014年本院开始推行科研脱产政策、分层管理、充分动员、建立奖惩等科研管理创新举措,院级科研课题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后续纵向课题立项率显著提高,激励了医务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促进了医院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双羟基黄酮醇对缺血后冠脉内皮功能的作用以及评价其对致死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测定意识清醒、无应激状态下绵羊的冠状血管对不同浓度静脉输注的乙酰胆碱的反应,闭塞冠状动脉1 h然后进行7 d的连续再灌注,再灌注的同时进行双羟基黄酮醇或vehicle的治疗,测定缺血状态下和再灌注开始后的血液动力学指数和局部心肌收缩力,评估冠脉血管对乙酰胆碱的反应,并心脏测量梗死面积。结果:(1)双羟基黄酮醇处理后可预防心率上升,显著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在再灌注过程中的升高幅度;(2)乙酰胆碱引起的浓度依赖性心率、心搏出量和外周血管传导力的上升并不受到双羟基黄酮醇的处理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影响;(3)双羟基黄酮醇处理后梗死面积显著缩小;(4)双羟基黄酮醇处理可以显著改善危险心肌边缘区域的局部心肌血流。结论:双羟基黄酮醇可显著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延长缺血后心肌再灌注中可显著改善内皮功能,可显著减弱危险心肌边缘区局部血流量的进行性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剂量米非司酮在缩短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的临床效果。方法769例早孕妇女常规药流后排出孕囊者共69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在孕囊排出后肌注催产素10 U,2次/d,连用3 d,观察组除同法肌注催产素外再加服小剂量米非司酮(商品名司米安)10 mg,每日2次/d,连服7 d。结果对照组完全流产率88.12%,观察组完全流产率97.97%,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完全流产者平均阴道出血持续天数为(15.3±5.42)d,其中10 d以内停止者35例,占10.14%,出血时间超过22 d者95例(27.54%);观察组平均出血为(9.1±3.82)d,其中10 d以内停止者203例,占58.84%,出血时间超过22 d者17例(4.93%)。观察组阴道出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监测两组研究对象药流后第15 d的血β-hCG值恢复水平,对照组(5.5±1.49)μg/L,观察组为(2.8±1.52)μg/L,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药流后孕囊排出后继续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可以提高完全流产率,减少不全流产,缩短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衔接的背景和意义,以及2011年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工作实施情况,就招生、开展全科医学专业学位(住院医师)教育、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培养模式推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