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6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14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3篇 |
内科学 | 1篇 |
外科学 | 56篇 |
综合类 | 51篇 |
预防医学 | 87篇 |
药学 | 9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正确的评价卵母细胞及胚胎质量对更好的了解受精失败、胚胎停滞发育的原因至关重要。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与其形态和功能密切相关,卵母细胞正常的超微结构是随后正常受精、胚胎正常发育的关键。对生殖泡期、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正常及异常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II期)、受精失败卵母细胞及颗粒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选择性减胎术在辅助生育多胎妊娠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多胎妊娠是促超排卵和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IVF-ET)等辅助生育技术治疗不育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对三胎及三胎以上的多胎妊娠可考虑在孕早期进行选择性减胎治疗 ,以改善妊娠结局 [1] 。我们对 1 0例 IVF-ET后的三胎及四胎妊娠者 ,术前知情同意下 ,在阴道 B超的引导下经阴道进行减胎 ,效果满意。一、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自 1 998年 1 0月至 2 0 0 0年 5月 ,在我院接受 IVF-ET后获多胎妊娠者共 30例 ,占常规 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ICSI)临床妊娠总数的 45 % (30 / 6 7)。三胎及四胎妊娠 1 2例 ,其中 1例三胎妊娠者拒绝减胎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和P53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鳞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DNA末端缺口标记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5例正常宫颈组织、14例CINⅠ、10例CINⅡ、20例CINⅢ和52例浸润性宫颈鳞癌(ISCC)中细胞凋亡标记指数(A-LI)和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LI)。结果在正常宫颈组织未检测到凋亡细胞,从CINⅠ→CINⅡ→CINⅢ,A-LI逐渐增加(P<0.05),ISCC中A-LI明显低于CIN(P<0.01),PCNA-LI随宫颈癌各级病变的进展逐渐增加(P<0.05);在正常宫颈和CINⅠ,未检测到P53蛋白表达,在CINⅡ可检测到少量阳性细胞,P53-LI在CINⅢ明显低于ISCC(P<0.01)。结论细胞凋亡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53蛋白的调节可能阻断了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鳞癌组织学分级、盆腔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DNA末端缺口标记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 ,检测 15例正常宫颈组织 ,2 2例CINⅠ /Ⅱ ,16例CINⅢ和 5 2例浸润性宫颈鳞癌 (ISCC)组织中细胞凋亡标记指数 (A LI)、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 (PCNA LI) ,并分析A LI与宫颈鳞癌组织学分级、盆腔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在正常宫颈上皮未检测到凋亡细胞 ,随着CIN病变的进展 ,A LI增高 (P <0 0 5 ) ,但在ISCC ,A LI明显低于CIN(P <0 0 1) ;PCNA LI随宫颈鳞癌各级病变的进展逐渐增高 (P <0 0 5 ) ;A LI随宫颈鳞癌组织分化级别的增高而减少 (P <0 0 5 ) ,在临床Ⅱ期组低于I期组 (P <0 0 5 ) ,盆腔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转移组 (P <0 0 5 )。结论 :细胞凋亡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以抑制细胞增殖而发挥负调控作用 ,在ISCC阶段调控紊乱。细胞凋亡与宫颈鳞癌的临床生物学行为相关。检测细胞凋亡有助于宫颈鳞癌进展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6.
缺乏准确、客观、非侵入性的胚胎评估标准是目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本文对卵丘细胞内基因表达与胚胎及卵子发育潜能之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发现卵丘细胞内特定基因的表达与胚胎发育、成熟及发育潜能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近年来,通过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及微阵列技术筛选出一系列颗粒细胞中能够预测受精结局、胚胎形态学评分、妊娠结局等胚胎发育潜能的候选标记基因,这些基因主要涉及卵丘扩展、脂类代谢、细胞凋亡等过程。然而,卵母细胞及胚胎的发育受卵泡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欲确立一种全面、准确、非侵入性的胚胎发育潜能评估方法仍需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近10年中国健康男性精液质量的变化情况。方法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CSRM)收集2008~2018年向中国七家精子库8 989位捐精者基本情况及精液参数,按照WHO《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标准分析精液体积、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百分率和正常形态率等参数。资料分析方法采用ANOVA分析、偏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结果研究对象总样本量为8 989人,平均年龄为(26.26±5.35)岁。2008~2018年间,精液体积、精子浓度、精子总数、总活力百分率、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精子正常形态率各参数均值有统计学差异(P<0.001);偏相关分析控制年龄、BMI因素,结果显示精液体积、精子总数、前向运动百分率、精子正常形态率均与时间呈负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177、-0.135、-0.104、-0.084(P<0.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精液体积、精子总数、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精子正常形态率变化与时间相关,均呈下降趋势(β=-0.148、-9.988、-0.134、-0.695;P<0.001)。结论 2008~2018年间,中国健康男性精液质量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置铜宫内节育器(Cu-IUD)前后妇女子宫内膜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放置Cu-IUD妇女置器前后子宫内膜VEGF的表达.以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置器前后妇女子宫内膜MVD.结果:置器后子宫内膜VEGF的表达及MVD均高于置器前(P<0.05),且2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847,P<0.05).结论:Cu-IUD可能通过促进妇女子宫内膜VEGF的表达,引起子宫内膜微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参与置器后异常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显微激光薄化人胚胎透明带进行辅助孵出的效果.方法:应用1.48μm二极管激光打孔仪对50个胚胎进行透明带薄化辅助孵出,另外51个胚胎作为对照,体外囊胚培养,观察囊胚形成及孵出情况.结果:薄化组囊胚形成率(50.0%)与对照组囊胚形成率(45.1%)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薄化组囊胚发动孵出率和囊胚完全孵出率(88.0%,59.1%)均高于对照组(34.8%,12.5%)(P均<0.05).结论:显微激光薄化人胚胎透明带辅助孵出能提高囊胚孵出率,是优于传统辅助孵出技术的一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在完全受精失败周期的临床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R-ICSI)在完全受精失败周期的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1月~2010年6月我中心试管婴儿助孕治疗709例,其中短时受精完全失败行早期R-ICSI周期82例,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周期627例,比较两组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两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R-ICSI组异常受精率(5.0%)显著高于ICSI组(3.0%)(P<0.05)。结论:短时受精联合早期R-ICSI可及早发现受精失败并及时补救,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