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2篇 |
免费 | 6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8篇 |
基础医学 | 32篇 |
口腔科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96篇 |
内科学 | 25篇 |
皮肤病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1篇 |
外科学 | 15篇 |
综合类 | 106篇 |
预防医学 | 69篇 |
药学 | 41篇 |
中国医学 | 61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到北京市血液中心成功捐献血小板的10 160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每个献血者的特征信息,即献血者献血时年龄、性别、献血状态(初次、非初次)和是否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分析其与下一年度献血者保留相关的两个变量的关系,即再次献血(是,否)和重复捐献的次数.结果 年轻献血者(<25岁)献血返回率(26.4%)低于非年轻献血者返回率(47.2%),返回后献血次数低;女性献血者返回率(22.5%)低于男性献血者返回率(3.5%),返回后献血次数低;初次献血者返回率(24.3%)明显低于非初次献血者返回率(58.8%),返回后献血次数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是否发生不良反应与献血者返回无关(P>0.05).结论 年轻、女性、初次献血与献血者返回呈负相关.建议针对这3类献血者采取相应措施增加单采献血保留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规范认知和高危行为之间的差异对其心理抑郁状况的影响.方法 通过方便抽样法,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对450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抑郁状况采用流行病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测量,CES-D量表得分>19分为抑郁.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 406位有效调查对象的平均抑郁得分为(16.1±11.5)分,36.9%(150/406)的调查对象处于抑郁状态.广州户籍(OR=2.260,95% CI:1.177 ~4.340)、较低水平的社会支持(OR=0.985,95% CI:0.974~0.996)、较低水平的心理弹性(OR =0.897,95% CI:0.862 ~0.933)和较高水平的耻辱感(OR=1.089,95% CI:1.052~1.128)是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的危险因素;AIDS患者自身使用安全套的行为比他的社会规范认知更好是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的保护因素(OR=0.290,95% CI=0.094 ~0.894).结论 广州市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规范认知与高危行为的差异是其抑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成人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矫治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成人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行6例,38、48发育良好,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掩饰治疗。对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H角平均增大2.8°,UM—PP平均增加1.47mm,LM—MP平均减小1.11mm,SN—OP平均减小1.5°,下颌磨牙平均远中移动2.87mm,前牙反[牙合]均得到纠正,后牙建说了正常的咬合关系、结论成人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通过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的掩饰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无创、有效且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少的治疗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皮肤科领域多种疾病的治疗.动物模型是研究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疗效及机制的重要方法.近年来,通过应用皮肤肿瘤、光老化、痤疮、瘢痕以及银屑病的动物模型,优化了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参数,进一步阐明了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的治疗机制,为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增敏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眼部玻璃体切除联合液,气交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特点。方法 对219例行眼部玻璃体切除联合液,气交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经验特点。结果 219例患者均安全度过恢复期,顺利康复。其中46例术后并发急性青光眼,17例并发前房积血,予及时发现处理,治疗后恢复。结论 眼部玻璃体切除联合液,气交换术具有不同于其他手术的特点,护理有其特殊性,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手术的成功与否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7/CD28共刺激通路阻断剂CTLA4-Ig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二硝基氟苯(DNFB)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以不同剂量的CTLA4-Ig进行静脉注射,通过检测小鼠耳廓肿胀度观察其对DNFB和FITC刺激的反应,并观察CTLA4-Ig的长期疗效,同时对治疗后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结果 CTLA4-Ig有明显的治疗作用,DNFB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经治疗耳廓肿胀抑制率最高达69.7%,而且治疗的小鼠在激发后的14d用DNFB再刺激能产生无应答反应,但对FITC的再刺激表现为耳廓肿胀明显,过继转移CTLA4-Ig治疗小鼠的淋巴细胞能诱导受体鼠对DNFB的刺激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结论 应用B7/CD28共刺激通路阻断剂CTLA4-Ig融合蛋白能有效地抑制接触性超敏反应,为临床治疗Ⅳ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如湿疹等提供一种新的可能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玻璃体混浊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型超声对玻璃体混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B型超声观察玻璃体暗区内光斑形态、亮度、位置、后运动等情况,对206例玻璃体混浊进行诊断。结果:玻璃体积血126例,近视眼性玻璃体混浊25例,老年性玻璃体混浊20例,星状玻璃体12例,炎性玻璃体混浊10例,感染性眼内炎8例,少量硅油残留5例,超声诊断总符合率为94.2%。结论:B型超声对玻璃体混浊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眼科临床提供可靠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胆囊巨大型乳头状腺瘤1例1周倩1章再军2王万惠患者女,50岁。右上腹隐痛伴有饱胀感数年。近几月来疼痛加重,并伴有放射痛,来院就诊。患者一般情况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肿大,肝脾未触及。B超:显示胆囊8.2cm×4.3cm,腔内见4.4cm×2.7cm的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疆特产准噶尔乌头、多根乌头、白喉乌头、那拉提乌头、空茎乌头、林地乌头、拟黄花乌头共7个种共41个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情况,为药材鉴定提供 DNA 特征。方法利用植物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 DNA,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 DNA 的浓度和纯度,使用60种哥伦比亚引物分别对7个种共41个居群的乌头基因进行 ISSR 分析,应用 NTSYS-PC2.10和 POPGEN32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算不同种乌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采用非加权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构建亲缘关系系统图,用主坐标分析法绘制二维、三维散点图。结果从60个引物中筛选出13个条带清晰、多态性明显且重复性好的引物用于扩增,共扩增得到163个条带,其中多样性条带151个。根据 ISSR 聚类分析,41个居群的乌头可聚为7大类群,与种的分类相当符合;而且乌头类药材在多个引物下具有特征的 DNA 标记。结论乌头种质资源间具有很高的多态性,遗传变异较大;ISSR 分子标记法可用于7种药材的鉴别,提供了分子水平依据,也为构建其 DNA 指纹图谱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