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6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64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210篇
内科学   109篇
皮肤病学   281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13篇
预防医学   216篇
眼科学   67篇
药学   50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孕早期梅毒阳性孕妇血清学监测的合理频次。方法 孕(12±1)周梅毒颗粒凝聚(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TPPA)试验阳性和快速血浆反应素(rapid plasma reagin, RPR)试验阳性且既往梅毒感染史阴性,并在孕28~32周和临产前4周内完成梅毒血清学检查的孕妇53例,根据自孕(12±1)周起是否每月复查,分为每月监测(monitor per month, MPM)组(15例)和非每月监测(monitor non per month, MNPM)组(38例,超过8周未复查),比较MPM组和MNPM组发现孕妇治疗失败或再感染的比例以及发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比例。结果 MPM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病例比例(0/15)明显少于MNPM组(9/29,P<0.05),发现孕妇治疗失败或再次感染病例比例(4/11)统计学上高于MNPM组(2/36,P<0.05)。MPM组孕妇治疗失败或再次感染4例,增加了1个疗程青霉素静滴抗梅毒治疗,后期随访中RPR逐渐下降,分娩前4周内再次给予1个疗程抗梅毒治疗,整个孕期共3个疗程,无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MNPM组孕妇治疗失败或再感染2例和另外RPR滴度较孕(12±1)周无升高7例,均在分娩前完成了2个疗程的抗梅毒治疗,仍发生了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结论 孕早期梅毒阳性的孕妇每月监测梅毒滴度并及时治疗,可以减少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贵港市大龄女性性工作者(OFSWs)梅毒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人群梅毒防控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2010-2016年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在贵港市各女性性工作者(FSWs)哨点抽取调查对象,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使用《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FSW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匿名咨询调查,同时采血检测其梅毒等感染情况。结果 共调查贵港市2 851名OFSWs,以在婚/同居、外省户籍、汉族、小学文化程度以及低档场所来源为主,中位年龄41(四分位间距:38~45)岁。2 851名OFSWs中,梅毒、HIV和HC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7.33%、2.84%和1.89%;有5.02%在最近一年诊断过性病,88.46%在最近一次商业性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57.42%在最近一个月的商业性性行为中每次都使用安全套。接受过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和同伴教育干预服务的OFSWs分别为87.93%和34.86%。多因素分析发现,低档场所、壮族、文盲、年龄≥ 35岁、未接受过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干预服务、HIV和HCV抗体检测阳性为OFSWs感染梅毒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贵港市OFSWs梅毒感染情况严峻,低档场所、壮族、文盲、年龄≥ 35岁、未接受过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干预服务、HIV和HCV抗体检测阳性的OFSWs感染梅毒的风险较高。应加强该人群安全套宣传和发放等干预服务,提高该人群安全套的使用率,对梅毒、HIV和HCV等性传播疾病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Purpose: To report the novel use of combined intravitreal and systemic antibiotic therapy in a patient with syphilitic panuveitis and discuss the management of ocular syphilis.

Methods: Case report

Results: A 45-year old heterosexual male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presented with 1 month of blurry vision in both eyes. Clin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a bilateral panuveitis. The patient denied history of genital lesions or rash, but did complain of difficulty hearing bilaterally. Treponemal EIA was positive, the RPR titer greater than 1:512 dilution, and CSF VDRL 1:4. A diagnosis of neurosyphilis and ocular syphilis was made based on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indings. The patient was admitted for systemic intravenous antibiotic therapy, but was noted to have a penicillin allergy. Intravitreal ceftazidime was promptly administered bilaterally to achieve treponemacidal levels of antibiotic therapy. After penicillin desensitization protocol, the patient received 14 days of intravenous penicillin with clinical resolution.

Conclusions: There are increasing reports of ocular syphili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delay i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can lead to severe visual impairment and blindness. We report the first case of adjunct intravitreal antibiotic therapy in a penicillin allergic patient. As ocular syphilis is a form of bacterial endophthalmitis, combination intravitreal and systemic antibiotics may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山东省梅毒流行特征及趋势,为梅毒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9年山东省16个地级市报告的梅毒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描述梅毒报告病例的三间分布,计算发病率、构成比、年均增长率,采用χ2趋势检验分析梅毒的发病趋势。结果:山东省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10年6.15/105增至2019年20.24/105,呈逐年增长趋势(χ2=12475.40,P<0.01),年均增长率为14.15%。其中,隐性梅毒占比增长最快,由2010年的31.98%增至2019年的74.28%。高发地区为鲁东半岛的威海市、青岛市及鲁南地区的枣庄市,年均报告发病率在20/105以上。各年女性报告病例数均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0.89∶1。从年龄分布来看,20~35岁人群梅毒报告病例数占比最多,占总病例数的39.41%;60~79岁人群报告发病率增速最快,年均增长率为22.82%。20类职业中,农民报告病例数最多,占43.94%。结论:山东省梅毒报告发病率呈较快增长,其中隐性梅毒增长尤为迅速。需加强梅毒筛查和防治,特别是高发地区及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7岁。躯干、股部、双手掌见泛发性环状红斑,无脱屑,伴痒痛3个月。实验室检查梅毒非特异性抗体(TRUST)阳性1∶128,梅毒特异性抗体(ELISA法)阳性。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3次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HIV阳性患者梅毒感染情况及影响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2018年间在我院皮肤性病门诊就诊的HIV感染阳性并行梅毒检测患者的资料,分析梅毒患病感染情况及治疗转归效果。结果:480例HIV阳性患者中梅毒感染率为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在21~30岁之间、同性传播、性伴人数大于2、有不安全注射史及未接受HAART治疗;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性伴人数大于2人、有不安全注射史、未接受HAART治疗、CD4+T细胞数量,梅毒患病时的TRUST初始滴度和临床用药选择则是梅毒转归的危险因素。结论:HIV阳性患者中梅毒感染率高,影响转归的因素包括性伴人数、不安全注射史、未接受HAART治疗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了解昆明市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共感染者的晚发现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统计2005-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昆明市报告的HIV/梅毒共感染者晚发现比例,运用χ2检验分析晚发现率的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862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6.77±0.474)岁,男性占79.4%;高中或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2.6%;无业占34.3%;异性性传播(56.1%)为主。2005-2007年昆明市共感染者的晚发现率为69.4%,2016-2018年为39.7%,呈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χ趋势2=21.025,P<0.001)。晚发现的病例中,检测咨询发现的逐年下降(χ趋势2=26.938,P<0.001),医疗机构发现的逐年上升(χ趋势2=30.29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V/梅毒共感染病例中,常住人口的晚发现率高于流动人口[调整比值比(aOR)=1.863,95%可信区间(CI):1.179~2.943]、异性性传播的晚发现率高于同性性传播(aOR=1.506,95%CI:1.050~2.159)。结论昆明市2005-2018年HIV/梅毒共感染病例的晚发现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应继续推进医疗机构全面推动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对异性性行为人群开展早发现、早治疗益处的宣传教育,提高有过高危行为者的主动检测意识。  相似文献   
9.
梅毒螺旋体作为梅毒的病原体,可侵犯人体形成一种慢性的性传播疾病。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可侵犯人体全身器官,既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和体征,又可多年无症状而呈潜伏状态。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有病原学检测法和血清学检测法。针对不同人群以及疾病的不同进展,应合理选用一种或多种检测方法,提高梅毒实验室检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患儿,男,3岁6个月。肛周、外生殖器处红褐色斑疹、斑丘疹1月余,虫蚀状脱发1周,无自觉症状,无性接触史。梅毒血清学检查: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为1∶32。其父母、祖父母梅毒血清学试验阴性,外祖父母TPPA、RPR均阳性,滴度分别为1∶16和1∶64。诊断为幼儿获得性二期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