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7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探讨了肝硬化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理论的科学内涵与临床应用,认为湿热瘀毒复合病机是肝硬化进程演化中的核心病机,瘀热是肝硬化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中的关键环节。并对肝硬化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的现代医学病理生物学基础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清化湿热瘀毒法辨治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临床思路,揭示了清化湿热瘀毒法对肝硬化形成和加重过程中免疫及炎症反应网络的多环节调控作用机理,为中医病机理论的创新研究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2.
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张仲景阐述了黄疸病湿热发黄的病机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认为黄疸主要病位在脾胃,"瘀热以行"是其根本病机,其关键在于湿、脾、瘀三个字。治疗上应该把握祛湿、健脾、活血三个方面,并需注意相关禁忌证。  相似文献   
3.
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张仲景阐述了黄疸病湿热发黄的病机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认为黄疸主要病位在脾胃,瘀热以行是其根本病机,其关键在于湿、脾、瘀三个字。治疗上应该把握祛湿、健脾、活血三个方面,并需注意相关禁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瘀热"病机对脑出血急性期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脑出血急性期患者518例,将患者分为瘀热组和非瘀热组,于发病时、病程第11、21天3个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脑出血量、中风病类诊断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结果瘀热组第0、11天时脑出血量均明显高于非瘀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瘀热组第0、21天时中风病类诊断评分、GOS评分明显高于非瘀热组(P<0.01)。结论脑出血急性期瘀热患者较非瘀热患者脑出血量大、病情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血浆差异代谢组学的方法筛选和评价急性脑出血瘀热病机的特征代谢物,并确立生物标志物。方法 根据《中医脑出血瘀热评分量表》,采用匹配的方法收集临床瘀热型与非瘀热型急性ICH患者各40例,健康对照40例,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检测瘀热组(YP)、非瘀热组(FP)及健康组(JP)之间血浆差异代谢物。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代谢组学数据进行多维统计分析,筛选急性脑出血瘀热病机单元的特征代谢物。结果 YP/JP检测出27个差异代谢物;FP/JP检测出23个差异代谢物;FP/YP检测出14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类固醇激素合成、组氨酸代谢、半乳糖代谢等9个通路。结论 可的松21-乙酸酯、酸甲酯和甘油三酯可作为一组急性脑出血瘀热病机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痛风急性发作期湿热痹阻、瘀热内郁型与血液流变学、血小板活化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40例,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以辨证分型、血液流变学、血小板活化功能中GPⅡb—Ⅲa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检测为指标。结果 痛风急性期患者湿热痹阻型(24例)、瘀热内郁型(16例)血液流变学表现为全血黏度中切、全血还原黏度中切、血浆黏度、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AC-1和CD62p两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瘀热内郁型比湿热痹阻型显著升高(P〈0.05)。结论 痛风急性发作期湿热痹阻、瘀热内郁型与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活化功能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两型间指标水平的差异可能是痛风出现不同证型的内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运用孙光荣教授“瘀热湿毒”理论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2例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使用胰岛素或口服药物控制血糖,治疗组在西药控制血糖基础上运用孙光荣教授“瘀热湿毒”理论之中药清心止痒汤内服及解毒化湿汤外洗,对照组给予西药炉甘石洗剂常规治疗,随访8周,观察2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情况及瘙痒VAS评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09%,优于对照组的65.00% (P< 0.05),治疗组HbA1c%控制情况及瘙痒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孙光荣教授“瘀热湿毒”理论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瘁症,可有效改善患者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状,有效控制糖化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3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62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服用凉血通瘀方,疗程均为21天.疗程结束后统计并比较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瘀热阻窍证候积分、综合疗效及脑出血量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1天、21天瘀热阻窍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1天与11天比较,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亦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1天,两组瘀热阻窍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3.1%,对照组总有效率77.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能显著提高疗效,降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及瘀热阻窍证候评分,促进脑出血吸收.  相似文献   
9.
认为瘀热是瘀、热两种病理因素互相搏结、胶结合和形成的具有新特质的病理因素。提出瘀热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重要病机,贯穿于疾病的整个发病过程。瘀热作为一种继发性病理因素,可致疾病出现变化迅速、多脏受累、缠绵难愈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一般具备血瘀、血热两方面的特征,并与部分实验室指标存在内在关联。临床上以凉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之。   相似文献   
10.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及对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瘀热相搏证是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证候类别。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瘀热搏结,脏腑受损;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我们以“瘀热相搏”主证为基础,根据病证、病位、病理特点,分别针对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瘀热水结证、重症肝炎的瘀热发黄证、出血性疾病的瘀热血溢证、出血性中风的瘀热阻窍证及高脂血症的络热血瘀证等若干子证,进行了理论、临床、实验及新药开发等较为系统的研究,显示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