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疼痛护理认知能力对疼痛控制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维平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8(4):313-315
目的探讨疼痛护理认知能力对疼痛控制的影响。方法对某医院参加讲座的部分护理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14项问卷内容中选择正确率在50%以上的仅有6项,护理人员有关疼痛护理和治疗的认知能力明显不足。结论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疼痛护理相关知识教育,使他们在疼痛护理的知识和态度方面有所转变,有利于减少疼痛对病人的损害,提高疼痛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综合治疗策略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策略对病程较长的难治性PNH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33名临床诊断为难治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1例。I组为单纯药物治疗组,II组为神经阻滞配合超激光治疗组,III组为椎间孔神经根阻滞联合药物及超激光照射综合治疗组,疗程为25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5、10、15、20和25d进行VAPS及VASS评分,对患者治疗后25d进行疗效评价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心理测验。结果与I组、II组比较,III组治疗后5、10、15、20和25d时VAPS评分明显降低(P<0.01),VASS评分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25d,III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明显高于I组及II组(P<0.01),HAMD量表总分低于I组及II组(P<0.01)。结论椎间孔神经根阻滞联合药物及超激光照射是治疗病程较长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瑞芬太尼对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术中使用瑞芬太尼对于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以期改善瑞芬太尼麻醉及其术后疼痛管理的质量.方法 100例择期在全凭静脉麻醉下行妇科手术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5组,每组20例.Ⅰ组,术中以芬太尼维持麻醉;Ⅱ、Ⅲ、Ⅳ、Ⅴ组分别在术中以瑞芬太尼0.05、0.15、0.25、0.35 μg·kg-1·min-1维持麻醉的机械性.术前指导息者掌握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泵的使用.术后以von Frey纤毛测定仪测定距离手术切口3 cm处皮肤的机械性痛阈,以疼痛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记录麻醉期间和术中、苏醒拔管后的循环指标,患者苏醒即刻、苏醒后30、60、90 min以及2、4、6、24 h的VAS评分和手术切口周围机械性痛阈值,以及术后24 h吗啡用量和PCA泵使用情况.结果 苏醒即刻,各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值均<0.05),Ⅰ组显著低于其余4组(P值分别<0.05、0.01);苏醒后30 min,Ⅱ组显著低于Ⅳ、V组(P值均<0.01),Ⅲ组显著低于Ⅳ组(P<0.05).苏醒即刻和苏醒后30、60、90 min及2、4 h,Ⅰ组机械性痛阈值均显著高于其余4组(P值分别<0.01、0.05);苏醒后6 h,Ⅰ组显著高于Ⅲ、Ⅳ、Ⅴ组(P值分N<0.0l、0.05).Ⅱ、Ⅳ组苏醒后24 h吗啡消耗量显著多于Ⅰ组(P值均<0.05).ⅠⅡ、组 PCA 按压次数显著少于Ⅲ、Ⅳ、Ⅴ组(P值均<0.01).结论 术中持续输注相对大剂量的瑞芬太尼可增加术后对疼痛的敏感性,使患者对术后镇痛药物的需求量增大. 相似文献
4.
湖南三大省级医院术后疼痛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客观掌握湖南三大省级医院的术后疼痛现况.方法 根据经典的疼痛评估量表和新的疼痛干预指南,结合我国现况设计出一套术后疼痛调查表,对湖南三大省级医院患者的术后疼痛现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调查显示,82.8%的患者在术后第3天疼痛已降至轻度或消失;51.6%的患者术后疼痛未得到任何处理,14.9%的患者即使向医务人员报告了疼痛也未得到及时或有效的处理;20.2%的患者对疼痛治疗不满意.51.6%的患者认为并非所有的疼痛都需治疗,70.2%的患者在中重度疼痛时才报告;72.6%的患者对吗啡一无所知,18.5%表示坚决不用.结论 湖南三大省级医院对术后疼痛的处理能够使大部分患者的疼痛得以缓解,但医务人员对术后疼痛的重视不够,疼痛处理尚未规范化.同时,患者对术后疼痛及止痛药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为了提高术后疼痛控制水平,建议加强对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术后疼痛宣教. 相似文献
5.
帕瑞昔布钠加入多模式镇痛对胸腔镜辅助开胸术后吗啡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对胸腔镜辅助开胸术镇痛效果和术后吗啡静脉自控镇痛(PCA)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胸腔镜辅助开胸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5组(P1,P2,P3,P4,P5组),每组20例,行双盲对照观察。5组病人均在切皮前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静脉注射,关胸前胸腔内肋间神经阻滞以切口为中心上下三个肋间注射利罗合剂4~5 ml,术后5组均给予吗啡静脉PCA泵。P1组为对照组(生理盐水200 ml);P2组(吗啡5 mg+生理盐水=200 ml);P3组(吗啡10 mg+生理盐水=200 ml);P4组(吗啡15 mg+生理盐水=200 ml);P5组(吗啡20 mg+生理盐水=200 ml)。术后每24 h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观察:静息、咳嗽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呼吸功能评价(RR、SpO2、EtCO2、VT)。记录PCA泵开启后1、2、4、8、12、24、36、48 h时点上述各项指标,在各时段内记录PCA泵的实际按压次数(D1)及有效按压次数(D2)。结果 5组患者在术后24 h内均无呼吸抑制,在术后0~6 h静息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1组的8~24 h静息、咳嗽VAS评分明显高于P2、P3、P4、P5组(P<0.05),P2、P3、P4、P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6~48 h各组静息、咳嗽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1、P2组的D1/D2在4~24 h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3~P5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帕瑞昔布钠加入胸腔镜辅助开胸术后多模式镇痛,可以减少吗啡用量,镇痛效果良好,对开胸手术病人呼吸影响小,有利于病人排痰。 相似文献
6.
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规范化疼痛管理在骨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手术患者,依据知情和自愿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规范化术后疼痛管理,对照组按传统镇痛方法。采用术后疼痛评分方法对2组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分,术后行睡眠满意度及镇痛满意度调查及不良反应观察。结论:规范化术后疼痛管理用于骨外科手术,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促进功能康复,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终静脉注射芬太尼1.5 μg/kg对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苏醒过程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年龄18 ~ 65岁,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病人80例,随机分为负荷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术终瑞芬太尼停药时,负荷剂量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5 μg /kg后续以静脉自控镇痛,对照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后开始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病人麻醉苏醒期的血流动力学?麻醉苏醒?术后疼痛?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麻醉苏醒过程?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拔管后10 min和拔管后30 min时VAS评分≥2分的病例数:对照组分别为22例(65%)和30例(75%)?负荷剂量组分别为8例(20%)和6例(1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从呼之睁眼到拔管后30 min各时点的动脉收缩压和心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负荷剂量组(P < 0.05)。【结论】 术终静脉注射芬太尼(1.5 μg/kg)不影响瑞芬太尼-异丙酚静脉麻醉的苏醒过程。 相似文献
8.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一种慢性疼痛,其机制涉及异位放电、交感- 感觉耦联、解剖重构、NMDA受体和P2X受体等。药物治疗仍然是目前主要的治疗办法。虽然基因治疗已经在动物试验中取得了许多进展,但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本文就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管理对骨科围手术期病人疼痛缓解的影响.方法:将79例骨科围手术期病人随机分为2组.多模式疼痛管理小组成员分别对对照组进行常规处理,观察组进行多模式镇痛管理.比较2组疼痛控制效果、疼痛控制满意度、术后3 d疼痛缓解程度、术后3 d睡眠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疼痛控制效果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术后3 d疼痛缓解程度及睡眠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多模式镇痛管理能有效控制骨科病人围手术期疼痛,提高病人在治疗期间的舒适度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助产士主导分娩疼痛管理模式对分娩结局及疼痛控制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招募110例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5例.对照组产前常规接受门诊产科医生检查,产时给予常规产时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产前参加助产士专科门诊分娩疼痛教育课程,产时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孕产妇进行反复疼痛评估和疼痛管理干预.结果 两组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无指征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798,P<0.05);干预组疼痛教育及疼痛控制满意度各条目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助产士主导的分娩疼痛管理模式可以降低无指征剖官产率,提高孕产妇疼痛教育及疼痛控制满意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