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04篇
  免费   3991篇
  国内免费   730篇
耳鼻咽喉   146篇
儿科学   465篇
妇产科学   416篇
基础医学   2341篇
口腔科学   489篇
临床医学   5766篇
内科学   3153篇
皮肤病学   355篇
神经病学   786篇
特种医学   853篇
外科学   2039篇
综合类   12204篇
一般理论   42篇
预防医学   18261篇
眼科学   331篇
药学   3027篇
  308篇
中国医学   2462篇
肿瘤学   681篇
  2023年   711篇
  2022年   1133篇
  2021年   1810篇
  2020年   2408篇
  2019年   1534篇
  2018年   1375篇
  2017年   1527篇
  2016年   1494篇
  2015年   1499篇
  2014年   3658篇
  2013年   4052篇
  2012年   3502篇
  2011年   3895篇
  2010年   3198篇
  2009年   2685篇
  2008年   2954篇
  2007年   2815篇
  2006年   2413篇
  2005年   1974篇
  2004年   1572篇
  2003年   1248篇
  2002年   954篇
  2001年   834篇
  2000年   702篇
  1999年   487篇
  1998年   428篇
  1997年   410篇
  1996年   351篇
  1995年   312篇
  1994年   231篇
  1993年   141篇
  1992年   149篇
  1991年   176篇
  1990年   151篇
  1989年   128篇
  1988年   127篇
  1987年   100篇
  1986年   123篇
  1985年   110篇
  1984年   110篇
  1983年   90篇
  1982年   97篇
  1981年   67篇
  1980年   79篇
  1979年   38篇
  1978年   61篇
  1977年   61篇
  1976年   62篇
  1975年   42篇
  1974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法律属性与地位,详细分析了2021年版《条例》修订确立的风险管理、全程管控、科学监管、社会共治以及严格责任等监管原则,指出2021年版《条例》在将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确立为医疗器械行业基本制度的同时规定了多项旨在满足临床急需的管理制度。阐述了2021年版《条例》的修订对产业创新发展和产业整体安全产生的深远影响,对医疗器械法规研究以及行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运用标准化患者法评估四川农村地区基层医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和2型糖尿病两种慢性病诊断准确性现状,探讨基层医生两种慢性病诊断准确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提升基层医生两种慢性病诊断准确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四川省自贡市5个区/县50个乡镇100个村为研究现场,以调查当日在岗的全科及内科医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进行两轮数据采集,第1轮采集样本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生的基本信息;第1轮调查完成1个月后,运用标准化患者法开展第2轮调查,收集农村基层医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和2型糖尿病诊断结果信息。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农村基层医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和2型糖尿病诊断准确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72名农村基层医生,完成186次标准化患者访问,正确诊断率为48.39%。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正确诊断率为18.68%(17/91),2型糖尿病的正确诊断率为76.84%(73/9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具有执业医师资质的农村基层医生更有可能做出正确诊断(OR=4.857,95%CI=1.076~21.933,P=0.040)。农村基层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涉及的必要问诊和检查条目越多,做出正确诊断的概率越高(OR=1.627,95%CI=1.065~2.485,P=0.024)。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相比,农村基层医生对2型糖尿病做出正确诊断的可能性更高(OR=6.306,95%CI=3.611~11.013,P<0.001)。结论 四川农村基层医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和2型糖尿病诊断准确性整体较差,建议以基层医生慢性病诊断过程质量改善为突破口,提升基层医生执业水平,进而提高慢性病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服务结构、环节、结局质量等方面,对2020年全国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的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面向医院患者的视觉监控跌倒检测算法,解决患者由于意外跌倒不能被及时发现的问题,为医护人员快速处理患者跌倒等异常行为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方法:首先,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检测监控图像中人体关节点(如肩部、肘部、腕部、胯部、膝关节等)在图像中的位置,再根据亲和度向量场模型提取人体骨架,最后计算患者躯干、腿部与地面的夹角作为判别性特征,判断监控区域内是否有患者出现意外跌倒。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在实际的医院监护环境中的处理速度高达25帧/s,检测准确率高达96%。结论:该方法能够实时、准确地提取医院环境下患者的行为特征,并针对意外跌倒情况发出警报,为医护人员监测患者跌倒等异常行为提供更准确、方便的计算机辅助医疗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运用青蒿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临床经验,提高对SLE的认识。[方法] 通过跟师学习,收集范教授诊治的SLE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整理医案、查询相关文献,回顾分析范教授在SLE的不同阶段运用青蒿及并配伍相关药物的临床经验,并以验案佐证。[结果] 范教授通过辨证论治,以青蒿之清热解毒,治疗SLE轻型阴虚兼有热毒证;以青蒿之透邪滋阴,治疗SLE轻型余邪内伏证;以青蒿之清胆理气,治疗SLE重型肝郁血瘀证。所举病案中分别以解毒祛瘀滋阴方及蒿芩清胆汤治疗轻型及重型SLE,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SLE疾病活动(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降低。[结论] 范教授针对SLE的不同阶段,运用青蒿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并配伍相关药物,疗效显著,其经验值得推广学习。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社区医护人员对房颤抗凝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分析了影响房颤抗凝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加强规范化抗凝质量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调查,2022 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浦东新区心房颤动 (专病) 联盟范围内的4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于当日对医护人员进行调查。本研究应用自制问卷,调查形式为通过问卷星进行线上数据收集。问卷由5名心律失常专家和2名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基于文献研究和对医护人员进行心房颤动抗凝相关内容半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制定,问卷内容主要包括问卷内容包括医护人员对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抗凝的风险评估、抗凝药物 (维生素拮抗剂和非维生素拮抗剂) 相关因素的影响、抗凝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抗凝监测的维度。采用EpiData3.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有效问卷538份,对抗凝管理相关知识评分 (13.36 ± 2.47) 分,合格率为51.3%。调查显示,85% 以上的掌握率为: CHA2DS2-VASC 评分、HAS-BLED 评分、维生素 K 拮抗剂药代动力学特点、不良反应观察部位。掌握率低于50% 的分别是达比加群酯肌酐清除率的选择、NOAC治疗患者出血类型、NOAC轻微出血处理、NOAC非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处理、NOAC危及生命或关键部位出血。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专业、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参加相关培训、房颤患者照顾者对房颤抗凝知识掌握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专业、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参加相关培训是社区医护人员房颤抗凝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社区医护人员对房颤抗凝知识掌握情况欠缺,需要对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抗凝的风险评估、抗凝药物 (维生素拮抗剂和非维生素拮抗剂) 相关因素的影响、抗凝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抗凝监测的维度相关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8.
陈楚媛  沈勤 《护理学杂志》2022,27(20):90-93
目的 了解医养结合机构非卧床老年人衰弱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机构内医护人员优化非卧床老年人护理和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杭州市3家医养结合机构的489名非卧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Tilburg衰弱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非卧床老年人衰弱得分5.00(3.00,8.00)分,衰弱发生率为53.9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家人探望频率和刷牙频次是衰弱发生的保护因素,使用移动辅助器具、每日静坐时间和假牙数量是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医养结合机构非卧床老年人衰弱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护理人员应重视非卧床老年人的衰弱现状,采取综合性策略进行个体化干预。  相似文献   
9.
10.
Involuntary sterilization is a viola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grounds for asylum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ensic medical evaluations can be useful in documenting this form of persecution and supporting asylees’ claims for immigration relief. We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case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 and medical affidavits of 14 asylum-seeking women from four Latin America countries who all reported they had been involuntarily sterilized. Sixty-four percent said that “consent” was coerced; the remainder were unaware of having been sterilized at the time of the procedure. In all cases, findings on hysterosalpingogram were consistent with sterilization, revealing that all 14 had undergone a tubal ligation. Eighty-six percent of the women had been sterilized at the time of childbirth. The healthcare providers involved in the 14 cases failed to obtain informed consent, misled patients about sterilization, engaged in discriminatory behavior, and/or breached patient confidentiality regarding their HIV-status. All 14 asylum cases were defensive; of the 7 cases (50%) that have been decided to date, 100% have been granted asyl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