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人骨髓单个核细胞(MNC),通过贴壁筛选法建立hBMSC的体外培养体系,并通过一系列检测方法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细胞主要呈“成纤维样”,但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细胞质突起多,细胞核大而疏松,核仁明显。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阳性率为2.09%、CD29阳性率为94.46%;CD54及CD105表达阳性。细胞周期及透射电镜检测提示细胞处于相对原始状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CD14、CD45、胶原蛋白Ⅱ呈阴性;CD106、CD166、纤维连接蛋白、波形蛋白及胶原纤维酸性蛋白呈阳性。细胞化学染色:糖原染色呈强阳性;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阴性。通过诱导分化培养可诱导出成骨细胞。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的hBMSC体外培养体系,按照此培养体系进行培养可获得hBMSC。hBMSC可传代培养,但在培养过程中细胞逐渐出现老化现象,且不能冻存。 相似文献
2.
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中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在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中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向心肌细胞(CM)的分化。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hMSCs,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鉴定其免疫学表型CD34、CD44和CD45,以未加一抗只加二抗的hMSCs作为平行对照组;同时原代培养SD乳鼠的CM以模拟体外心肌微环境。选用生长良好、纯度达到95%的第5代hMSCs,与乳鼠原代培养的CM共培养,并进行心肌特异性标志cTnI的免疫组化鉴定。结果: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出的hMSCs,不表达CD34及CD45,高表达CD44,其CD44阳性率平均为(93.26±2.48)%,与平行对照组[(3.42±1.09)%]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hMSCs与CM共培养后,其形态逐渐向CM形态过渡,并表达心肌特异性抗体cTnI。结论:hMSCs在体外模拟的心肌微环境中可分化为CM,干细胞的分化具有环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女性阴道微生态变化与年龄、妊娠及4种阴道疾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年龄、妊娠及4种阴道疾病对阴道pH和阴道乳酸杆菌分布的影响。方法:检测212例不同年龄段正常女性,150例不同孕期妊娠女性,50例念珠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26例滴虫性阴道炎,28例老年性阴道炎女性阴道pH和阴道乳酸杆菌分布。结果:在21 ̄60岁的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阴道平均pH值升高,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下降;妊娠期阴道pH明显降低(P<0.01),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和21 ̄30年龄段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念珠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和老年性阴道炎,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阴道乳酸杆菌半定量计数大都集中在  ̄ 范围中,和正常对照组明显不同,其中老年性阴道炎病人阴道pH值最高,细菌性阴道病病人的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最低。结论:阴道乳酸杆菌在阴道中的分布受年龄、妊娠及阴道疾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PTH作用于老年大鼠骨髓细胞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实验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从骨髓微环境角度研究甲状旁腺激素 (parathyroidhormone,PTH)对老年大鼠骨形成刺激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8只 2 0月龄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两组 ,每组 4只 ,分别给予人重组甲状旁腺激素和生理盐水 ,1次 /天 ,5次 /周 ,8周后处死 ,无菌获取股骨和腰椎骨髓细胞 ,用RT PCR法检测成骨功能相关基因核结合因子α1(Cbfα1)、碱性磷酸酶 (ALP)和骨钙素 (BGP)及破骨细胞分化成熟调节基因NF 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 (OPG)、巨噬细胞克隆刺激因子 (M CSF)、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 6 (TRAF6 )和白介素 - 6 (IL 6 )mRNA表达水平。结果 PTH显著增加骨髓细胞中成骨功能相关基因Cbfα1、ALP和BGPmRNA表达 (P <0 .0 5~ 0 .0 0 1) ;调整破骨细胞分化成熟调节基因mRNA表达 :下调RANKL、M CSF和TRAF6mRNA表达 (P <0 .0 5~ 0 .0 1) ,上调OPGmRNA表达 (P <0 .0 1)和IL 6mRNA表达 (P <0 .0 5 )。股骨与腰椎呈类似变化。结论 PTH增加老年大鼠骨量可能与其强烈刺激骨髓微环境中成骨活性基因表达 ,同时调整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成熟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6.
阻塞性黄疸对肠道微生态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对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两组,胆管结扎组(BDL组)16只,无菌术下开腹行胆管结扎;假性胆管结扎组(SL组)16只,仅分离肝蒂而不予结扎。术后2周处死大鼠,观察血浆内毒素、回肠内粪便的pH值、回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的变化,观察小肠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结果术后2周BDL组血浆内毒素增高,大便pH值降低、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IgA(+)、CD4(+)、CD8(+)明显减少,肠黏膜结构明显受损。结论阻塞性黄疸后大鼠肠内微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在治疗阻塞性黄疸的病人应该尽快解除梗阻,恢复肠道的微生态环境,同时也兼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HR-HPV感染后宫颈微环境中免疫炎症因子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宫颈局部微环境中免疫炎症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12、白介素-4(IL-4)、干扰素(interferon,IFN)-γ浓度变化与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apillomavirus,HR-HP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进行了HPV DNA分型检测的患者宫颈灌洗液共180例,根据患者组织病理结果将宫颈灌洗液分组为:① HPV(-)的非宫颈病变组25例,②HPV(-)的宫颈炎组24例,③ HPV 16/18/58(+)的试验组131例.其中试验组包括31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100例宫颈癌患者.应用酶联免疫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180例患者宫颈微环境中IL-12、IL-4、IFN-γ的浓度.结果 ①实验组相对于其他各组IL-4的浓度明显升高,而IL-12、IFN-γ的浓度明显降低(P﹤0.05);②在试验组中,HPV 16(+)组中IL-12、IFN-γ浓度明显低于HPV 18(+)组、HPV 58(+)组(P﹤0.05),IL-4浓度明显高于HPV 18(+)组、HPV 58(+)组(P﹤0.05),IL-12、IFN-γ、IL-4在HPV 18(+)组与HPV 58(+)组中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HR-HPV感染及宫颈癌的发生与宫颈局部微环境密切相关,宫颈局部微环境中IL-12、IL-4、IFN-γ因子的变化可促进CIN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川芎嗪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微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将78例A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应用司坦唑醇联合环孢素A作为基础治疗,一组加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作为川芎嗪组,4周为一疗程,休息1周后再继续应用1疗程;另一组应用基础治疗作为基础治疗组。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及第9周定期测定血象、骨髓象、骨髓病理(微血管情况),观察临床表现,进行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并进行比较。结果川芎嗪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骨髓造血细胞比例均有明显升高,与基础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髓微血管的数量、造血组织容量(%)及成纤维细胞集落,较治疗前及基础治疗组有明显增多(P〈0.05)。结论川芎嗪对AA患者骨髓微环境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来源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对Jurkat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正常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对Jurkat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收集与正常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共培养10d的Jurkat细胞,观测Jurkat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凋亡、分化及DNR摄药量的改变。结果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对Jurkat细胞黏附、趋化及降低摄药量的作用强于正常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抑制增殖及促分化作用弱于正常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抑制Jurkat细胞凋亡,而正常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促进其凋亡。结论正常骨髓源基质细胞微环境较白血病源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对Jurkat细胞具有更强的促进凋亡、分化及抑制增殖的作用,增加Jurkat细胞对DNR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肿瘤炎性微环境与“癌毒”病机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炎性微环境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的肿瘤形成过程中经历了由可控性炎症到非可控性炎症的转化过程,最终将肿瘤周围环境塑造成适合其生长的微环境,促进肿瘤的增殖、侵袭、转移、血管生成及免疫逃逸.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根据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创新性地提出“癌毒”病机理论,认为“癌毒”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癌毒与痰浊、瘀血、湿浊、热毒等病理因素胶结存在、互为因果、兼夹转化、共同为病.我们研究认为“癌毒”病机理论与肿瘤炎性微环境密切相关,癌毒的形成过程及病机特点与肿瘤炎性微环境中“炎症——肿瘤”的转化过程具有相似性;癌毒与多种病理因素兼夹为患的特点与肿瘤炎性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免疫细胞、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一致性.在此,我们从中西医2种理论对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认识出发,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将有可能阐明“癌毒”病机理论的生物学基础,为临床运用“癌毒”病机理论治疗肿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