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59篇
中国医学   15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建立同时适用于芍药甘草汤药材、饮片与物质基准的HPLC指纹图谱检测方法,进行药材-饮片-物质基准制备过程中的物质群量值传递研究,并结合出膏率和有效成分转移率等技术经济指标,评价芍药甘草汤物质基准制备工艺流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法:依据古代医籍记载的方法制备芍药甘草汤物质基准;采用HPLC对15批药材、饮片、物质基准进行指纹图谱检测和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流动相乙腈-0. 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7 nm;同时,结合出膏率和有效成分转移率,进行物质基准制备过程中物质群的量值传递相关性分析。结果: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检测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均良好,能同时适用于药材、饮片、物质基准指纹图谱的检测。在物质基准指纹图谱中,以甘草苷为参照峰,确定了共有峰16个,其中6个色谱峰归属于白芍,11个色谱峰归属于甘草,指认了7个主要色谱峰。15批药材、饮片及芍药甘草汤物质基准指纹图谱与各自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良好(≥0. 90); 15批物质基准的平均出膏率24. 81%,芍药苷、甘草苷、甘草酸从饮片到物质基准的平均转移率分别为79. 68%,63. 70%和51. 20%,且均未出现离散数据。结论:采用整体物质群控制的指纹图谱方法、制备工艺过程中物质群量值传递研究思路与技术经济指标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芍药甘草汤物质基准制备工艺评价方法,可为其他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的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彭梅梅  郭爽  陈琪  王梦  徐祯  钱怡洁  毛靖  许金国  季德  陆兔林  毛春芹 《中草药》2021,52(18):5514-5523
目的建立经典名方黄连汤HPLC特征图谱,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黄连汤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建立黄连汤基准样品特征图谱的检测方法,匹配共有峰并进行色谱峰归属;基于文献及特征图谱研究筛选黄连汤活性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建立"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黄连汤潜在的Q-Marker。结果黄连汤HPLC特征图谱标定了17个共有峰,经对照品指认出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甘草苷、甘草酸、桂皮醛、6-姜辣素7个色谱峰,18批黄连汤基准样品与其参照图谱(R)的相似度均大于0.95,且17个共有峰均能明确归属到黄连、甘草、干姜、桂枝4味饮片;经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出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甘草苷、甘草酸、桂皮醛、6-姜辣素7个活性成分,PIK3CA、MAPK3、SRC等30个核心靶点,AGE-RAGE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139条关键通路,表明黄连汤主要通过这些成分、靶点、通路治疗胃肠道相关疾病,初步预测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甘草苷、甘草酸、桂皮醛、6-姜辣素为黄连汤潜在的Q-Marker。结论通过特征图谱和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黄连汤中的Q-Marker,所建立的方法操作便捷,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黄连汤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为全面控制黄连汤的质量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研究黄连汤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甘草苷、花椒毒酚和甲基麦冬黄烷酮A的UPLC-MS/MS测定方法,并探讨大鼠灌胃沙参麦冬汤后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以流动相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3ml/min;采用ESI源,正负离子同时检测模式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各成分血药浓度,并用DAS 3.0 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甘草苷、花椒毒酚和麦冬黄烷酮A分别在4.92-315.00ng.mL-1、1.44-92.00 ng.mL-1 和0.35-22.00 ng.mL-1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均大于76.5%,日内、日间RSD 均小于15%。大鼠灌胃沙参麦冬汤提取物后,甘草苷、花椒毒酚和甲基麦冬黄烷酮A的AUC0-t 分别为(718.23±185.55),(22.52±7.53),和(13.55±6.03)ng.h.mL-1 ; t1/2分别为3.61±2.01,6.93±7.78 和3.51±1.92h。结论: 本法方便、快捷,可用于甘草苷、花椒毒素和甲基麦冬黄烷酮A的体内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念,对甘草从化学成分有效性和可测性的角度进行Q-marker的初步预测。方法基于文献整合及数据分析对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进行筛选,通过网络药理学进行成分有效性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个产地15批甘草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运用模式识别方法筛选出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进一步确定甘草的Q-marker。结果文献研究确定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为甘草Q-marker的主要来源范围;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甘草苷、甘草酸等成分在"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具有高连接度,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建立15批甘草样品的指纹图谱,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等5个成分为主要标志性成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4个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间成分含量具显著差异,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可作为甘草Q-marker。结论以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作为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通过网络药理学(有效性)结合多产地甘草药材定性定量(可测性)研究最终确定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和甘草次酸4个成分可作为甘草潜在Q-marker科学合理,为甘草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药质量控制一直是中药临床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刘昌孝院士于2016年提出的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新概念和核心理论,建立了中药质量控制系列共性关键技术,构建了中药质量研究新模式,为中药品种的现代化研究指明了方向。以痹祺胶囊药效学、药动学研究为实例,在Q-Marker理论的指导下,从特有性、可测性、有效性和中药理论关联性等方面对痹祺胶囊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士的宁、马钱子碱、甘草苷、丹酚酸B、甘草酸、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IA可作为该复方的Q-Marker,为痹祺胶囊的质量控制及二次开发提供基础和依据,同时,也为建立痹祺胶囊的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可溯源体系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指纹图谱及网络药理学对当归四逆汤(Danggui Sini Decoction,DSD)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和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功效关联物质预测分析。方法建立DSD物质基准对应实物的指纹图谱,匹配共有峰,进行共有峰的归属分析;基于可测性和可追溯性进行DSD活性成分的筛选,采用网络药理学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DSD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功效关联物质。结果建立了DSD物质基准对应实物的指纹图谱,标定25个共有峰,指认了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阿魏酸、甘草苷、肉桂酸、邻甲氧基桂皮醛、甘草酸、藁本内酯、细辛脂素9个色谱峰,相似度均0.90。根据各共有峰的归属分析,主要药效物质群可以从饮片到物质基准对应实物较为完整的传递,归属关系清晰明确;采用网络药理学对筛选出的9个活性成分进行"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与分析,富集的通路中包括癌症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kinase-proteinkinaseB,PI3K-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的炎性介质调节等,DSD的9个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这些信号通路达到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作用。结论建立了经典名方DSD的指纹图谱并对其进行归属分析,明确DSD的色谱峰归属,对经典名方DSD进行整体化、过程化的质量控制;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发现DSD的9个活性成分具有传递性和溯源性,且与DSD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功效属性密切相关,可作为其潜在的功效关联物质,为DSD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甘草苷对中波紫外线(UVB)诱导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 Ca T)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甘草苷作用于Ha Ca T细胞,噻唑蓝(MTT)比色法筛选甘草苷的有效安全浓度;用30 m J·cm-2的UVB作用于Ha Ca T细胞,建立光老化模型,MTT比色法检测光老化Ha Ca T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活性氧自由基(ROS)含量和总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光老化Ha Ca T细胞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3(Caspase-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9(Caspase-9)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光老化Ha Ca T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2(Bcl-2),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量。结果:筛选出甘草苷的最佳有效安全浓度为1×10-7,1×10-6,1×10-5mol·L-1。与空白组比较,UVB组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P0.01),细胞中ROS含量和总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Caspase-3,Caspase-9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Bcl-2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UVB组比较,1×10-7,1×10-6,1×10-5mol·L-1甘草苷+UVB组细胞增殖率显著升高(P0.01);细胞中ROS含量和总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P0.01),Caspase-3,Caspase-9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Bcl-2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P0.01),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甘草苷能通过促进抗凋亡因子Bcl-2蛋白的表达,减少促凋亡相关细胞因子Caspase-3,Caspase-9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UVB诱导的Ha Ca T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雷艳  郭秀欢  李尹  刘传鑫  袁瑞娟 《中草药》2022,53(9):2929-2936
玉泉丸是治疗糖尿病的经典名方,具有滋肾养阴、益气生津和止渴除烦等功效,现代临床常用来治疗气阴两虚证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但对其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理研究较少。对玉泉丸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marker,Q-Marker)的“五原则”对玉泉丸的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提出葛根素、大豆苷元、地黄苷D、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麦冬皂苷D、甘草素、甘草酸和甘草苷可作为玉泉丸的Q-Marker,后续可选择这些成分为指标对玉泉丸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和评价,并建立质量溯源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测定糖清胶囊中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l8色谱柱(250mm×4.6mm,5μm)。甘草酸流动相为甲醇-0.2mo·ll-1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5:35:1);检测波长250nm;甘草苷乙腈-0.5%冰醋酸(18:8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6nm;两者流速为1.0 ml·min-1,两者柱温为30℃;结果:甘草酸单铵盐在0.52~2.6μg/mg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甘草苷在0.30~1.5μg/mg范围之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甘草酸和甘草苷回收率分别为98.1%、97.0%,R SD分别为1.32%、1.67%。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准确,线性相关系数良好,且稳定性和重复性好,适用于糖清胶囊制剂甘草主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优化和科学评价葛根芩连汤(Gegen Qinlian Decoction,GQD)的煎煮工艺,为其经典方剂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以及提供参考。方法 以指纹图谱概貌结合多指标定量为综合评价,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对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进行优化。指纹图谱研究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BEHC18色谱柱(100mm×2.1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3mL/min,柱温为35℃,进样量为1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正、负离子模式检测,在质荷比(m/z)50~1200进行扫描,建立29批GQD指纹图谱并对共有峰进行指认。对图谱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UPLC多波长检测方法测定木兰花碱、葛根素、药根碱、巴马汀、黄芩苷、大豆苷元、黄芩素、甘草苷8个成分含量,计算各样品综合得分,优化煎煮工艺。结果 建立了29个试验号GQD样品的UPLC-Q-TOF-MS正、负离子模式下指纹图谱。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有共有峰23、19个,并对其进行指认,指认出葛根素、大豆苷元、黄芩素、黄芩苷、巴马汀、药根碱、木兰花碱、甘草苷、甘草次酸、大豆苷、异甘草苷、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甘草酸、glyasperinsD、甘草醇、绿原酸、韧黄芩素II。对共有峰中8个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以计算综合得分,综合得分结果显示,26号工艺为最佳工艺。最终确定GQD最佳煎煮工艺为加10倍量水,浸泡0.5h,煎煮3次,每次0.5h。结论 所得出的GQD最佳煎煮工艺主要成分溶出率高,稳定可行,可为经典方剂GQD复方制剂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