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1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43篇
临床医学   383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214篇
综合类   327篇
预防医学   74篇
药学   64篇
  5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4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内镜切除与腹腔镜手术治疗直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对比分析,探讨消化内镜治疗较大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的7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内镜组45例,腹腔镜组33例,比较二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及随访等情况。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生长部位、肿瘤危险程度分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肿瘤直径[(3.13±0.83)cm]较腹腔镜组[(3.67±1.03)cm]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完整切除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镜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均小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8%,较腹腔镜组(6.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随访(22.4±15.4)个月,腹腔镜组术后随访(24.7±17.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内镜组均未发生复发、转移和死亡,腹腔镜组1例术后14个月复发,两组在复发、转移及死亡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治疗2~5 cm直径的胃间质瘤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预后和腹腔镜无差异,但是内镜组手术主动穿孔与被动穿孔发生率较高,但均能成功缝合,不影响预后及经济性,内镜下治疗较大直径的胃间质瘤有望成为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之外的方式之一,更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皮桥袢式回肠造口方法在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因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联合回肠造口80例病人资料。根据回肠造口方式不同分为皮桥袢式回肠造口组(40例)和传统袢式回肠造口组(40例)。比较两组病人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及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皮桥袢式回肠造口组和传统袢式回肠造口组病人比较,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操作时间、造口旁疝及造口处伤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3.3)min vs.(21.2±3.8)min,15.0%(6/40)vs.17.5%(7/40),0(0/40)vs .2.5%(1/40),P均>0.05];皮桥袢式回肠造口组在术后VAS评分、DET评分及皮肤黏膜分离发生率均较传统袢式回肠造口组下降[(0.8±0.7)vs.(2.5±1.4),(1.8±1.5)vs.(6.4±3.6),2.5%(1/40)vs.62.5%(25/40),P均<0.05];两组病人术后均未出现造口脱垂、造口回缩、造口狭窄;护士及病人对造口满意度评分调查比较,皮桥袢式回肠造口组均高于传统袢式回肠造口组[(2.9±0.3)vs.(2.6±0.5),(2.4±0.7)vs.(2.0±0.7),P均<0.05]。结论 皮桥袢式回肠造口在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较传统袢式回肠造口更具优势,可显著减少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及增加护士、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DCA教学模式在完全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CME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1日—8月1日时间段随机选取23例于我院行完全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术的患者,依据建档顺序作为对照组,以及2018年1月1日—8月1日时间段随机选取23例我科在施行PDCA教学模式后行相同术式,相同入路,依据建档顺序作为研究组。通过比较实施PDCA学习模式前后,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疗效指标。结果应用PDCA教学模式后,淋巴结清扫更彻底、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P<0.05)。而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DCA教学模式后,在进行完全中间入路腹腔镜下右半结肠CME手术过程中,熟练度及手术质量有提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5.
胆囊切除术是公认的胆囊良性疾病的治愈手段,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已有明确共识。近年来,“保胆手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颇受热议,一些医生将“保护胆囊”的学术观点等同于“保留胆囊”的手术技术,这种误解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差异性的预后。因此,临床医师应明晰“保护胆囊”理念与“保胆手术”的差别,对胆囊良性疾病的诊疗原则有正确的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将60例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按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护理缺陷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缺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护理操作的流程化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杨帅帅  孙作成 《安徽医药》2018,22(5):916-917
目的 探究3D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5月于潍坊市人民医院普外科行3D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治疗情况.结果 5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21.6 ±17.5)min,术中出血量(51.7 ±6.7)mL,术后住院时间(4.3 ± 1.6)d,无胃食管穿孔、气胸等并发症,术后3例出现吞咽困难(Nissen法2例,Toupet法1例),53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4个月,随访率100%,49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4例偶伴有反酸、烧心(Dor法2例,Toupet法2例),无复发病例.结论 3D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当今,泌尿系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基本取代了开放手术取石,但对于某些特殊病例,开放取石仍是必要的手术方式。然而,开放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患者多不愿意接受,而作为微创治疗手段的腹腔镜技术,正逐渐成为其替代选择。腹腔镜取石,相比开放手术取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本文结合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就腹腔镜技术治疗泌尿系结石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手术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性不孕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腹腔镜手术与中药灌肠的综合治疗,以期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复孕率。方法将经腹腔镜确诊并经镜下手术的103例慢性盆腔炎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感染、定期输卵管通液等治疗。中药灌肠组同时给予定期的中药灌肠治疗。结果追踪两组所有病倒,总复孕率49.5%。其中,中药灌肠组复孕率59.2%,对照组复孕率38.8%,两组复孕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结合中药灌肠可显著提高慢性盆腔炎的复孕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电视腹腔镜下侧脑室 -肝膈间隙分流术与常规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6年 2月~ 2 0 0 2年 6月收治的 70例脑积水患者 ,其中腹腔镜治疗组 39例 ,常规手术组 31例。结果 腹腔镜组分流管腹腔端梗阻发生率为 12 .8% ,常规手术组梗阻发生率为 32 .3% (P <0 .0 5 )。术后感染率分别为 2 6 %和 3.2 % ,χ2 检验无显著差异。随访调查karnofsky评分 ,腹腔镜治疗组平均值 (6 9.3±11.5 ) ,常规手术组 (5 7.4± 10 .3) ,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电视腹腔镜下侧脑室肝膈间隙分流术治疗脑积水并发症少 ,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