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1篇
  免费   514篇
  国内免费   117篇
耳鼻咽喉   434篇
儿科学   82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575篇
口腔科学   744篇
临床医学   365篇
内科学   103篇
皮肤病学   426篇
神经病学   617篇
特种医学   110篇
外科学   600篇
综合类   604篇
预防医学   77篇
眼科学   97篇
药学   134篇
  5篇
中国医学   455篇
肿瘤学   46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59篇
  2020年   267篇
  2019年   223篇
  2018年   204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358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315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275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构建和验证基于Sirius眼前节分析仪参数的圆锥角膜早期诊断模型。

方法:该研究包括预测队列中的46只早期圆锥角膜眼(34例患者的20只右眼和26只左眼)和46只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眼(46例患者均为右眼)。基于Sirius的地形图、厚度和像差变量,使用LASSO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指数。应用队列包括23只被Sirius归类为可疑圆锥角膜病例的早期圆锥角膜眼(23例患者的12只右眼和11只左眼)和23只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眼(23例患者均为右眼)。在应用队列中对预测指标进行了外部验证。

结果:Sirius圆锥角膜指数(SKI)是由Sirius角膜最薄点厚度和后表面曲率对称指数计算得出。Logistic回归分析后,SKI在预测队列中具有最高的AUC值(AUC=0.932)。SKI的截止值设定为0.44。随后,详细分析了预测队列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图和诊断公式的列线图。最后,在应用队列中评估了SKI的准确性,其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96%。

结论:基于Sirius角膜最薄点厚度和后表面曲率对称指数的SKI是屈光手术术前筛查中早期发现圆锥角膜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3.
4.
裴晓红 《光明中医》2021,(2):273-276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针灸拔罐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46例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为本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拔罐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近期、远期患部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及面部神经功能等级评估结果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后1个月(近期)及治疗后3个月(远期),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远期)观察组患者中Ⅰ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中Ⅱ级和Ⅲ级患者占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观察组显效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不显著。结论补阳还五汤、针灸拔罐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可显著缓解患者面神经炎的近、远期临床症状,有效促进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Meta分析,分析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即刻面神经麻痹和持续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检索1970年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与主题相关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应用Stata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术中进行面神经肌电监测(监测组)和不进行面神经肌电监测(对照组)对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4篇临床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中面神经监测组术后即刻面神经麻痹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27.7%vs. 38.2%,P<0.05);但2组术后持续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vs. 9.8%,P>0.05)。纳入的文献中包括4篇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监测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即刻面神经麻痹和持续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2.3%vs. 51.7%,5.6%vs. 11.8%,均P>0.05)。结论: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减少术后即刻面神经麻痹的发生风险,但是对持续性面神经麻痹没有显著影响。但由于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数量较少,后续尚需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选取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7)和试验组(n=27)。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面部肌群康复训练。试验组加患侧初级运动皮质5 Hz rTMS治疗,对照组在同一治疗部位予以相同参数的假刺激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修订版House-Brackmann分级系统(HBGS-2)、Sunnybrook面部分级量表、静息时双侧嘴角至人中下中心点的水平距离差、最大努力示齿时双侧嘴角至下颌中切牙交点的水平距离差和伸舌时舌中线偏离面部正中线的角度对患者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价。结果两组各脱落1例。治疗前,两组HBGS-2评分、Sunnybrook面部分级量表评分、静息时双侧嘴角至人中下中心点的水平距离差、最大努力示齿时双侧嘴角至下颌中切牙交点的水平距离差和伸舌时舌中线偏离面部正中线的角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价指标均显著改善(|t|>8.987, P<0.001),且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2.939, P<0.01)。结论患侧初级运动皮质5 Hz rTMS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This study assessed whether preoperative class III patients could recreate their facial difference based on a profile photograph. Twenty class III pre-surgery bimaxillary orthognathic patients used CASSOS (SoftEnable Technology Ltd.) to manipulate a distorted soft tissue image of them until they felt it resembled their current soft tissue profile. Patients were able to move their upper lip and lower chin backward and forwards, as well as the lower chin up and down. Differences in the mean absolute distance between the patient-perceived position of the upper lip (Labrale superious) and chin (Pogonion) and the actual position of their upper lip and chin were measured on two occasions. Intra-patient reproducibility was found to be excellent (ICC 0.93 to 0.98). All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3mm, and would be clinically significant. Patients were better at re-creating their AP chin position rather than their AP upper lip and vertical chin positions. Approximately half of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ical correction of their class III skeletal pattern were unable to correctly identify their pre-surgical facial profile. Given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their profile, this questions the validity of using profile planning for informed consent.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