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8篇
  免费   324篇
  国内免费   162篇
耳鼻咽喉   36篇
儿科学   188篇
妇产科学   70篇
基础医学   171篇
口腔科学   152篇
临床医学   319篇
内科学   539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213篇
特种医学   53篇
外科学   209篇
综合类   1000篇
预防医学   273篇
眼科学   283篇
药学   118篇
  1篇
中国医学   400篇
肿瘤学   20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89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8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10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病因,分析影响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 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15年1月—2021 年5月诊治的89 例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 个月时结局分为生存 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及术后与早产儿消化道穿孔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早产儿消 化道穿孔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病死率为25.8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胃壁肌层缺损是早产 儿消化道穿孔常见的病因。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组患儿从发现气腹至手术时间在8 h 之内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 (χ2=15.22,P<0.01)。预后不良组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χ2=33.19,P<0.01)。预后不良组术后合并需非计划二次 手术的并发症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χ2=7.24,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OR=0.06,95%CI:0.02~0.21,P<0.01)和 气腹至手术时间大于8 h(OR=0.23,95%CI:0.07~0.81,P<0.05)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NEC 和胃 壁肌层缺损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主要病因,脓毒性休克和从气腹发生至手术时间大于8 h 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 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率较高且病情复杂,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可造成显著影响,但其因病因不明,临床尚未形成治疗共识。近年来基于患者医学影像进行仿真建模的有限元法生物力学分析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及其病因研究中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应用。本文即从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病因研究、现有局限等角度对有限元法生物力学分析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全球工作年龄人群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根据国际糖尿病地图研究预测,2045年中国糖尿病患者将达1.74亿,DR正在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就DR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发病机制作一阐述,从DR的流行病学推测疾病将来会波及的人群数量,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本病的预防。从糖尿病的病程发展推测可能的病因学,从氧化应激等反应来研究DR的发病机制,以便开发可靠和有力的手段识别高风险患者,并在视力丧失发生之前进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4.
5.
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是一种发生在口腔黏膜的慢性疼痛性疾病,临床症状多样,包括舌部、唇或其他口腔黏膜表面的灼烧感或刺痛感,可伴有口腔干燥或唾液过少、味觉改变或感觉麻痹。多年来,学者们对BMS病因的研究众多,但关于BMS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文章就多年来学者们对BMS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坚持中西医结合原则,陆续制定了各省市的中医药防治方案,三因制宜,分期分型辨证并不断完善。笔者全面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基于病因病机分析了各省市中医药防治方案,认为此次疫病是外感疫气,病位主要在肺卫,病邪主要表现为“毒、湿、热、虚、寒”。此“毒”即为疫气,武汉遇暖冬,非其时而有其气而发疫,一气一病,播散流行,治疫必先治毒;“湿”邪之地在南北方各占一半,东西部均有,在南方源于季节和地域,在北方可由寒挟杂,治疗均应祛湿;“热”主要见于南方,为南方常见的病邪,亦可因湿毒入里,湿郁化热,而在北方热与湿同现,主要是因湿毒入里,湿郁化热,治热均以清为主;“虚”则主要在北方,北方冬季多寒,易伤正致虚,或邪正交争激烈,伤阳伤阴致虚,宜祛邪为标,扶正为本;“寒”见于北方和南方山区,寒气过甚,易伤阳伤正,故尤其要注重预防,且以补正气为主。中医防疫治疫应三因制宜,重视预防,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涂片法(AFS)、罗氏培养法(L-J)、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多色半巢式荧光定量PCR(Xpert MTB/RIF)、线性探针技术(LPA)对肺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 2018年3月陕西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和汉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258例肺结核可疑症状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应用AFS、L-J、LAMP、Xpert MTB/RIF、LPA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同一份痰样本进行检测,以临床诊断为标准,分组计算5种病原学检测方法的阳性率;以培养和鉴定为金标准,计算4种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在肺结核病组中LAMP(73.30%)、Xpert MTB/RIF(77.27%)、LPA(70.45%)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AFS(46.02%)和L-J(58.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培养和鉴定为金标准,AFS、LAMP、Xpert MTB/RIF、LPA的敏感度分别为68.93%、93.20%、97.09%、92.23%;特异度分别为93.55%、74.84%、75.48%、83.23%;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12、0.840、0.863、0.877,P均< 0.05。结论 5种病原学检测方法对肺结核病的诊断均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与AFS和L-J相比,LAMP、Xpert MTB/RIF、LPA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有助于传染源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概念隐喻为工具,立足于“疫病是徭役”“疫病是战争”两个基本隐喻,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之中医病名、病机特点、发病过程和治法方药。通过分析发现,古人以徭役之涉及人群广泛和服役者死伤众多两大特点认识疫病的致病特点;本病是由新型冠状肺炎病毒侵犯人体,人体奋起反击的保卫战役,肺卫之气的盛衰是这场战争成败的重要转折,祛邪外出是本次战争的基本战略。此外,本文认为,结合现有实验室检查结果,新冠肺炎的中医治疗应考虑“痰”邪在病变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中医经典文献及临床实践思考,立足于"湿疫"理论阐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及治疗方药。认为新冠肺炎乃湿毒疫邪所致,其病机特点为内外病邪相引,合而致病;本病除遵循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外,同时也表现出三焦传变的过程。同时,通过归纳梳理相关中医经典著作中关于湿疫的证治方药,为新冠肺炎的中医诊治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0.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其病位在肺,总的病机为湿郁于肺,治疗的关键环节是尽早正确及时除湿,通腑泄浊。依据四诊合参、审症求因,初步提出分期辨证论治:初期、中期、重症期、恢复期,在临证时需要个体化的中医治疗方案治疗本次疫病。未感染者要早预防,已感染者要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