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75篇
  免费   1321篇
  国内免费   367篇
耳鼻咽喉   102篇
儿科学   461篇
妇产科学   769篇
基础医学   952篇
口腔科学   140篇
临床医学   6947篇
内科学   3115篇
皮肤病学   168篇
神经病学   2310篇
特种医学   137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296篇
综合类   3158篇
预防医学   574篇
眼科学   223篇
药学   849篇
  9篇
中国医学   227篇
肿瘤学   28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6篇
  2022年   336篇
  2021年   514篇
  2020年   601篇
  2019年   468篇
  2018年   487篇
  2017年   511篇
  2016年   531篇
  2015年   499篇
  2014年   1145篇
  2013年   1193篇
  2012年   1088篇
  2011年   1248篇
  2010年   1114篇
  2009年   1092篇
  2008年   1153篇
  2007年   1227篇
  2006年   1218篇
  2005年   1125篇
  2004年   978篇
  2003年   759篇
  2002年   687篇
  2001年   694篇
  2000年   560篇
  1999年   501篇
  1998年   377篇
  1997年   381篇
  1996年   356篇
  1995年   337篇
  1994年   279篇
  1993年   232篇
  1992年   199篇
  1991年   179篇
  1990年   132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84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58篇
  1985年   76篇
  1984年   43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41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8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 要]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超声造影特征性增强模式的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病理或实验室确诊的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226例,分析淋巴结结核的超声造影特征性增强模式在结核性与非结核性淋巴结病变上的差异,并统计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 颈部淋巴结结核在超声造影上常表现为淋巴结内部不均匀增强和淋巴结周边环形增强。在确诊的104例颈部淋巴结结核中,85例表现为内部不均匀增强(与非结核组比较,P < 0.01),其诊断敏感性为81.73%,特异性79.51%;有89例表现为淋巴结周围环形增强(与非结核组比较,P < 0.01),其诊断敏感性为85.58%,特异性87.70%;76例既有内部不均匀增强又有周围环形增强(与非结核组比较,P < 0.01),其诊断敏感性为73.08%,特异性94.44%。结论 超声造影能较好地评估淋巴结内部的增生与坏死情况;淋巴结内部不均匀增强和淋巴结周围环形增强是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超声造影特征性征象,可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即使早期、规范介入康复治疗,仍有许多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还不能恢复行走功能或遗留严重异常步态,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和自理能力造成巨大影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神经调控、头针等以大脑为靶点的中枢干预技术,以及协同功能性电刺激(FES)、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等以肢体为靶点的外周干预技术。虽然中枢干预与外周干预刺激靶点不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有研究发现将有效的中枢干预技术与外周干预技术联合应用比单一中枢或外周治疗的效果更好。国内学者将这种模式称为"脑-肢协同调控治疗技术",该技术根据协同部位不同可分为脑-上肢协同治疗模式和脑-下肢协同治疗模式;根据协同顺序的不同,又可分为脑-肢体同步治疗模式和脑-肢体非同步治疗模式,其中非同步治疗模式又可分为先大脑刺激后肢体刺激模式和先肢体刺激后大脑刺激模式。目前,脑-肢协同调控治疗技术在临床中被普遍应用和研究。由于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安全性高、设备携带方便、后延效应时间长等优势,被广泛与下肢康复治疗技术协同应用。但由于参与协同的下肢康复技术种类不同以及协同治疗顺序的不一致,tDCS协同下肢康复治疗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不同治疗参数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协同不同的下肢康复治疗技术及不同脑-肢体协同治疗顺序,在脑卒中偏瘫下肢康复中的应用模式作一综述,并探讨影响协同治疗效果的因素及可能有效的协同治疗模式,旨在为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对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与60例乳腺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超声表现进行对比与研究。结果:在6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超声结果中发现,52例患者为单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38例患者病灶部位位于左侧乳腺,14例患者病灶部位位于右侧乳腺,8例患者为多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腺体实性肿块37例,呈假肾征,且腺体可见稍强回声,60例乳腺癌患者超声表现均为实性肿块,且边缘不规则,腺体内部可见不均质低回声,边缘可见形态不规则,厚度不均晕环,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病灶肿块范围明显大于乳腺癌患者(P<0.05)。肉芽肿性乳腺炎以及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比较,差别较大(P<0.05)。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不同,可作为对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癌鉴别诊断的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在早期乳腺癌影像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及检出率观察。方法:将2015年8月-2020年8月间于我院经临床检查后疑似早期乳腺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超声检查以及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检查准确率。结果: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于100例患者中诊断出早期乳腺癌66例,良性病变34例,准确度为94%。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准确度较高,可有效提高该病症检出率,为后续治疗方案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0例前列腺癌患者与40例参加癌症筛查的其他前列腺疾病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前列腺癌的诊断结果。结果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与CT检查的诊断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呈阳性39例,阴性41例,灵敏度为92.50%(37/40)、特异度为95.00%(38/40)、准确率为93.75%(75/80)。CT检查呈阳性40例,阴性40例,灵敏度为75.00%(30/40)、特异度为75.00%(30/40)、准确率为75.00%(60/80)。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前列腺癌患者通过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率,可以详细地掌握患者病情状况,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ICAO)患者颅内侧支循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为单侧ICAO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患者145例,其中症状组109例,无症状组36例。记录TCD评估颅内侧支循环类型并与DSA行一致性检验;记录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双侧基底节区、颞叶CT灌注(CTP)参数;根据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SITN/SIR)侧支循环评估系统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0~2级)及良好组(3~4级),比较两组患侧MCA参数及CTP参数差异;比较无症状组、症状组双侧MCA血流参数差异及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结果(1)一致性分析:TCD评估前交通动脉(ACoA)、后交通动脉(PCoA)、眼动脉(OA)与DSA的符合率分别为:93.1%、91.0%、80.7%,一致性均佳(Kappa值=0.84、0.78、0.66,均P<0.05)(2)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侧支循环不良组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Vm)、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末流速(Vd)、脉动指数(PI)低于良好组,其中Vm、Vs、V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及颞叶CBF、CBV均减低,MTT、TTP均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无症状组ASPECTS显著高于症状组,且健患侧MCA血流参数差异小于症状组(均P<0.01)。结论TCD评估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与DSA有较好的一致性,MCA血流参数能反映其供血区域颅内灌注情况,是评估颅内侧支循环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SMI)对子宫肌瘤变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4月在丹东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82例,对所有患者90个病灶的SMI、高级动态血流显像(advanced dynamic flow, ADF)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检查结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变性的30个病灶设为观察组,未变性的60个病灶设为对照组,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判定3种检查方法对子宫肌瘤变性的诊断效能。结果对照组SMI、ADF和CDFI血流分级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FI对子宫肌瘤变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60%、75%和70%,ADF分别为53.33%、81.67%和72.22%,SMI分别为43.33%、90%和74.44%。结论 SMI对子宫肌瘤的血管显示能力高于ADF和CDFI,对子宫肌瘤变性的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PurposeTo assess the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a vandetanib-eluting radiopaque embolic (BTG-002814) for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in patients with resectable liver malignancies.Materials and MethodsThe VEROnA clinical trial was a first-in-human, phase 0, single-arm, window-of-opportunity study. Eligible patients were aged ≥18 years and had 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Child-Pugh A) 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mCRC). Patients received 1 mL of BTG-002814 transarterially (containing 100 mg of vandetanib) 7–21 days prior to surgery. The primary objectives were to establish the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BTG-002814 and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s of vandetanib and the N-desmethyl vandetanib metabolite in the plasma and resected liver after treatment. Biomarker studies included circulating proangiogenic factors, perfu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esultsEight patients were enrolled: 2 with HCC and 6 with mCRC. There was 1 grade 3 adverse event (AE) before surgery and 18 after surgery; 6 AEs were deemed to be related to BTG-002814. Surgical resection was not delayed. Vandetanib was present in the plasma of all patients 12 days after treatment, with a mean maximum concentration of 24.3 ng/mL (standard deviation ± 13.94 ng/mL), and in resected liver tissue up to 32 days after treatment (441–404,000 ng/g). The median percentage of tumor necrosis was 92.5% (range, 5%–100%).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perfusion imaging parameters after TACE.ConclusionsBTG-002814 has an acceptable safety profile in patients before surgery. The presence of vandetanib in the tumor specimens up to 32 days after treatment suggests sustained anticancer activity, while the low vandetanib levels in the plasma suggest minimal release into the systemic circulation. Further evaluation of this TACE combination is warranted in dose-finding and efficacy studies.  相似文献   
9.
超声检查以其无创、便捷的独特优势,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头颈部脉管畸形的辅助诊断、术前评估和随访病情变化。本文根据国际脉管疾病研究学会(ISSVA)提出的脉管疾病新分类,总结头颈部脉管畸形的超声检查方法,包括灰度成像、彩色多普勒成像、频谱多普勒成像,并回顾相关的临床和超声特征包括葡萄酒色斑、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和淋巴管畸形,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成像特征联合寿命蛋白(Mortalin)、SPARC相关钙粘连分子2(SMOC-2)蛋白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能完成经阴道超声检查;术中收集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Mortalin蛋白、SMOC-2蛋白表达,分析Mortalin蛋白、SMOC-2蛋白表达与超声成像特点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超声成像主要见子宫内膜增厚和强回声,内膜与肌层分界模糊,受累肌层局部血流信号增多、血流供应丰富。经阴道彩超检查共确诊8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诊断准确率85.42%,其中Ⅰb期检出准确率86.11%,Ⅱ期检出准确率87.50%,Ⅲ期检出准确率83.33%,Ⅳa期检出准确率80.00%。子宫内膜癌组织Mortalin、SMOC-2蛋白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Mortalin、SMOC-2蛋白高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rtalin、SMOC-2蛋白联合诊断的AUC大于Mortalin、SMOC-2蛋白单独诊断的AUC(P<0.05),联合诊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更高(P<0.05)。超声成像联合Mortalin、SMOC-2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均为96.88%(93/96)。结论 Mortalin、SMOC-2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对诊断子宫内膜癌具有重要价值;超声成像联合Mortalin、SMOC-2蛋白可提高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