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6篇 |
免费 | 6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41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67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102篇 |
外科学 | 164篇 |
综合类 | 82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4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54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关节镜联合后路直视下一期空心钉固定治疗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25例前、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均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首先平卧位下行关节镜探查是否存在合并伤,确定骨折块及交叉韧带损伤情况,前交叉韧带止点骨折直接在关节镜下复位,并予以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改俯卧位,直视下切开复位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并予以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术后予以下肢可调节矫形支具制动4~6周.选择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主观评价,选择Lysholm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客观评价,骨折愈合情况选择X线片或CT评价.结果 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术后骨折均一期愈合,骨愈合时间9~24周,中位骨愈合时间为12周.末次随访时IKDC评分:跛行(4.88±0.29)分,支撑(4.65±0.36)分,疼痛(4.78±0.49)分,肿胀(4.88±0.52)分,下蹲(4.85±0.35)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3.4±2.8)分,优良率为96.0%,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应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及应用后内侧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背景:自体肌腱移植中,末端缝合的最终拉力强度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想增加固定强度,应从改进缝合材料强度和增加缝线数目着手,但缝合针数过多,裸露线头太多,影响腱骨愈合。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韧带末端采用双锁边缝合固定的最少的必要缝合针数,以减少缝线裸露。
方法:①体外生物力学实验:将12条带髌骨的髌韧带标本分为2组,对其末端分别采用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缝合3针、5针,缝合材料为强生肌腱缝线,对样本分别进行拉伸力学检测以比较强度,探讨最佳的缝合针数和方法。②临床应用:根据体外实验结果,将改良的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临床应用于125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其中采用3针固定62例,采用5针固定63例。
结果与结论:双锁边缝合法缝合3针,缝合点固定强度达到100 N以上,5针固定强度达到110 N,两者的固定强度差别不大,但均超过缝线材料的破坏强度;且将第1针贯穿韧带缝合,不降低固定强度。125例平均随访6.4个月,无论3针固定还是5针固定均取得良好效果,患者满意率达99%,未见早期或晚期缝线断裂松脱。提示:双锁边缝合法缝合3针能达到满意的固定强度,固定可靠且能减少缝线裸露;第1针贯穿韧带,可减少缝线裸露但不降低固定强度。 相似文献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韧带末端采用双锁边缝合固定的最少的必要缝合针数,以减少缝线裸露。
方法:①体外生物力学实验:将12条带髌骨的髌韧带标本分为2组,对其末端分别采用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缝合3针、5针,缝合材料为强生肌腱缝线,对样本分别进行拉伸力学检测以比较强度,探讨最佳的缝合针数和方法。②临床应用:根据体外实验结果,将改良的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临床应用于125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其中采用3针固定62例,采用5针固定63例。
结果与结论:双锁边缝合法缝合3针,缝合点固定强度达到100 N以上,5针固定强度达到110 N,两者的固定强度差别不大,但均超过缝线材料的破坏强度;且将第1针贯穿韧带缝合,不降低固定强度。125例平均随访6.4个月,无论3针固定还是5针固定均取得良好效果,患者满意率达99%,未见早期或晚期缝线断裂松脱。提示:双锁边缝合法缝合3针能达到满意的固定强度,固定可靠且能减少缝线裸露;第1针贯穿韧带,可减少缝线裸露但不降低固定强度。 相似文献
3.
背景:当今,前交叉韧带重建是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常用方法,但就重建移植物的选择问题尚存在不少争议。
目的:比较自体与非放射线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疗效的差异。
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Medline 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自体与非放射线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随机对照试验,所有文献检索截止至2014年7月12日。应用RevMan5.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输入数据时采取双人核对以确保准确无误。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累计858例受试对象,其中自体肌腱组441例,非放射线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组417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自体与非放射性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总IKDC评分[相对危险度=1.02,95%置信区间(0.99-1.06),P=0.21];松弛度[均数差=-0.13,95%置信区间(-0.29至-0.02),P=0.09];Lachman试验[相对危险度=1.04,95%置信区间(0.95-1.13),P=0.37];pivot shift试验[相对危险度=1.00,95%置信区间(0.95-1.05),P=0.96];one-leg hop试验[相对危险度=1.01,95%置信区间(0.96-1.06),P=0.77];Lysholm评分[均数差=-0.64,95%置信区间(-1.45-0.17),P=0.12];Tegner评分[均数差=0.16,95%置信区间(-0.16-0.47), P=0.34]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对危险度=1.42,95%置信区间(0.67-3.04),P=0.36]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以上结果表明,自体与非放射线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并无明显差异,但鉴于此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此结论有待更多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目的:比较自体与非放射线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疗效的差异。
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Medline 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自体与非放射线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随机对照试验,所有文献检索截止至2014年7月12日。应用RevMan5.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输入数据时采取双人核对以确保准确无误。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累计858例受试对象,其中自体肌腱组441例,非放射线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组417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自体与非放射性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总IKDC评分[相对危险度=1.02,95%置信区间(0.99-1.06),P=0.21];松弛度[均数差=-0.13,95%置信区间(-0.29至-0.02),P=0.09];Lachman试验[相对危险度=1.04,95%置信区间(0.95-1.13),P=0.37];pivot shift试验[相对危险度=1.00,95%置信区间(0.95-1.05),P=0.96];one-leg hop试验[相对危险度=1.01,95%置信区间(0.96-1.06),P=0.77];Lysholm评分[均数差=-0.64,95%置信区间(-1.45-0.17),P=0.12];Tegner评分[均数差=0.16,95%置信区间(-0.16-0.47), P=0.34]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对危险度=1.42,95%置信区间(0.67-3.04),P=0.36]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以上结果表明,自体与非放射线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并无明显差异,但鉴于此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此结论有待更多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需要进行翻修手术治疗。国内关于前交叉韧带翻修的报道较少。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后行翻修治疗的主要原因、适应证、方法及效果。方法: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失稳需要接受翻修患者30例,均在关节镜下行探查与翻修治疗。翻修后应用KT-2000、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标准(IKDC)、Lysholm及Tegner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中,初次手术选用自体骨-髌腱-骨移植物9例,自体半腱股薄肌腱14例,同种异体腘绳肌腱7例,翻修原因上、下两端骨道均偏前8例,上骨道偏前12例,下骨道偏前8例,其中1例合并关节强直;自体骨-髌腱-骨重建固定上骨道内骨块的挤压螺钉位置异常1例;内侧副韧带股骨止点撕脱骨折未予修复1例。翻修术中重建的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和吸收12例,韧带有部分连接但已明显松弛失张力18例。无骨道骨质严重缺损,均一期行前交叉韧带翻修手术,重建移植物采用同侧腘绳肌腱(STG)10例,对侧腘绳肌腱14例,人工韧带6例。前交叉韧带翻修后KT-2000检查膝关节屈曲90°和30°平均差值,以及IKDC、Tegner和Lysholm评分均较翻修前有明显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失败的原因较多,但主要与手术骨道位置异常、固定失效、复合韧带损伤处理不当、关节强直等有关。前交叉韧带翻修后膝关节的主观功能和客观稳定性可获得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Multiple injections of leukoreduced platelet rich plasma reduce pain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 in a canine model of ACL and meniscal deficiency
下载免费PDF全文

James L. Cook Patrick A. Smith Chantelle C. Bozynski Keiichi Kuroki Cristi R. Cook Aaron M. Stoker Ferris M. Pfeiffer 《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2016,34(4):607-615
Platelet rich plasma (PRP) is used to treat many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We used a canine model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multiple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s of leukoreduced PRP (ACP) o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healing, meniscal healing, and progression of osteoarthritis (OA). With Animal Care and Use Committee (ACUC) approval, 12 dogs underwent partial ACL transection and meniscal release in one knee. At weeks 1, 2, 3, 6, and 8 after insult, dogs were treated with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s (2 ml) of either ACP (n = 6) or saline (n = 6). Dogs were assessed over 6 months to determine comfortable range of motion (CROM), lameness, pain, effusion, kinetics, and radiographic and arthroscopic assessments. At 6‐month endpoint, dogs were assessed for ACL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histopathology. Saline‐treated dogs had significantly (p < 0.04) more CROM loss, significantly (p < 0.01) more pain, significantly (p < 0.05) more severe lameness, significantly (p < 0.05) lower function, and significantly (p < 0.05) lower %Total Pressure Index in affected hindlimbs compared to ACP‐treated dogs. Radiographic O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1) over time within each group. Arthroscopically, saline‐treated knees showed moderate to severe synovitis, further ACL disruption, and medial compartment cartilage loss, and ACP‐treated knees showed evidence of ACL repair and less severe synovitis. ACL material properties in ACP‐treated knees were closer to normal than in saline‐treated knees,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CL histopathology was significantly (p< 0.05) less severe in ACP‐treated knees compared to saline‐treated knees. Five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s of leukoreduced PRP had beneficial effects for ACL healing, improved range of motion, decreased pain, and improved limb function for up to 6 months in this model. © 2015 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 Published by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Orthop Res 34:607–615, 2016.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下四股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四股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 2 3例前十字韧带 (ACL )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四股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 ACL重建术 ,均取自同侧 ,将两股肌腱分别对折组成 4股 ,编织后预牵张 ,等长点部位钻胫骨骨道、股骨骨道 ,将肌腱拉入骨道 ,分别在屈膝 90°和伸膝位分别将两肌腱收紧 ,两端可吸收扣栓固定。合并损伤同期处理。结果 术后随访 3月~ 4年 ,平均 2 6月。术后 4周关节活动均达正常范围 ,术后抽屉试验除 4例 I度外 ,余 19例均阴性 ;L ysholm评分 ,术后 72~ 10 0分 ,平均 89分 ,较术前 5 4分明显提高 ;Tegner运动评级术后 4~ 8级 ,平均 6级 ,较术前平均 3级有所提高。结论 关节镜下四股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可吸收扣栓固定 ,是治疗 ACL断裂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探讨安全有效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方法: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BPTB)患者60例,按照我中心现行康复程序进行功能锻炼。术后1年进行关节活动度、肢体围度测量及问卷调查。使用等张肌力测试系统对术后3个月后坚持练习和未坚持练习患者各10例,评定双侧腿肌力,比较各项参数。结果:全部患者术后3个月恢复全范围AROM、正常ADL及患膝屈肌肌力,6—7个月恢复正常运动,大部分专业运动员恢复原有竞技性运动水平。术后坚持练习组与未坚持练习组肌力比较,伸肌最大输出功率、最大收缩速率、最大力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伸肌疲劳系数及屈肌力量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年,大腿及小腿围度较健侧有显著差异(P<0.01,P<0.05)。结论:ACL重建术后康复治疗程序安全有效,患者短期(3个月)可恢复正常AROM、ADL及患腿屈肌肌力,并逐步恢复正常运动。膝伸肌肌力需坚持长期练习,才可更好恢复。 相似文献
8.
单纯后交叉韧带断裂继发关节内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1 973年至 2 0 0 2年间我所诊治单纯后交叉韧带断裂共 5 4例 ,其中进行了关节内探查的有 40例 ,急性伤 9例 (≤ 6周 ) ,慢性伤 3 1例 ( >6周 )。分别对这 40例病例的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率、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及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损伤部位及损伤类型进行了统计学研究 ,同时对前、后交叉韧带断裂之间和运动员与非运动员之间的继发关节内损伤进行了统计学比较 ,对创伤机制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结果显示 ,后交叉韧带断裂最常见创伤机制为胫前伤 ( 5 1 85 % )。非运动员中摩托车伤最多见 ( 2 3 5 3 % )。伤后慢性期软骨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急性期 (P <0 0 5 )。前、后交叉韧带断裂后急性期与慢性期之间及运动员与非运动员之间软骨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后交叉韧带断裂后软骨损伤最易发生于髌股关节 (P <0 0 1 ) ,其次为股骨内髁负重区 ,与前交叉韧带断裂更易发生于内、外髁相比 ,明显不同。非运动员软骨损伤程度要重于运动员 (P <0 0 5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急慢性期半月板损伤发生率相近。慢性期外侧半月板损伤居多 (P <0 0 1 )。运动员更易发生半月板损伤 (P <0 0 1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内外侧半月板损伤均少于前交叉韧带 ,慢性期尤甚 (P <0 0 0 1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半月板损伤的部位以外侧 相似文献
9.
髌韧带和髂胫束联合重建治疗膝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膝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损伤手术重建方法及时机,评估髌韧带和髂胫束联合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别采用自体髌韧带中1/3组织(骨-髌韧带-骨,BPB)和髂胫束,一期等长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损伤12例,术后进行有效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平均随访15.6个月,按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70-80分4例,60-70分5例,60分以下3例;患者自诉满意率75%。结论 采用髌韧带和髂胫束联合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近期疗效较满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术后正确康复锻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前交叉韧带损伤与膝关节骨密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在我所进行手术的膝关节内损伤37例进行局部骨密度检测,其中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1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内外侧半月板损伤19例,膝关节内其他损伤但无前交叉韧带损伤的8例。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均呈现伤侧骨密度下降,有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膝骨密度显著低于膝关节内其他损伤但无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的与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相比,骨密度的差异无显著性;前交叉韧带断裂病史在2个月内患膝骨密度显著高于病史长于2个月者。由此建议对前交叉韧带断裂应在伤后2个月内进行修补;此外,当患膝的骨密度低于健侧的70%时,应在重建前交叉韧带时注意打孔和界面螺丝钉的技术操作,同时适当加强外固定,延长固定时间,以免术后移植骨脱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