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57篇 |
国内免费 | 134篇 |
完全免费 | 336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222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51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104篇 |
2013年 | 121篇 |
2012年 | 149篇 |
2011年 | 150篇 |
2010年 | 137篇 |
2009年 | 144篇 |
2008年 | 185篇 |
2007年 | 156篇 |
2006年 | 149篇 |
2005年 | 133篇 |
2004年 | 116篇 |
2003年 | 97篇 |
2002年 | 75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64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的动物模型及其胆碱能机制研究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7
目的 建立血管性痴呆(VD)的运行模型,并探讨血管性痴呆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持久性双侧颈总动脉法致老龄大鼠慢必离血流灌注不足,建立老大鼠血管要模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穿梭箱试验和胆碱乙酰酶(Choline acetyitransferase,ChAT)免疫组化测定。结果 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2月后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缺血4月后更明显;海马CA1区ChAT免疫反应阳性神 相似文献
2.
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初探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目的探索建立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的方法。方法使用黄嘌呤600mg/kg和乙胺丁醇250mg/kg,次黄嘌呤600mg/kg和烟酸100mg/kg,ig给药连续5天。结果:给药两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小鼠血尿酸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目的 :应用D 半乳糖制备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深入评价和探讨。方法 :2 .5月龄SD大鼠分别腹腔注射3 0 0mg·kg-1·d-1和 5 0 0mg·kg-1·d-1的D 半乳糖生理盐水溶液 5 6d ,测定动物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 ,解剖动物后称取胸腺、脾脏以及雌鼠卵巢的重量。结果 :与同月龄鼠对照组相比 ,高剂量雄鼠体重明显降低 (P <0 .0 1) ,SOD活性降低 (P <0 .0 5 ) ,MDA升高 ,胸腺明显萎缩 (P <0 .0 1) ,脾脏增重 (P <0 .0 5 ) ,水平接近自然衰老动物 ;高剂量雌鼠SOD活性降低 (P <0 .0 5 ) ,卵巢有 5 4.5 %出现囊肿 ,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应用D 半乳糖可以成功制备亚急性动物衰老模型 ,而雄性大鼠相对于雌性更为敏感 ,因此 ,首选雄性SD大鼠制备动物模型用于衰老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D-半乳糖致衰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检测方法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D-半乳糖衰老动物模型是由我国学者龚国清等在1991年构建的。与其它几种衰老动物模型如SAMP系小鼠衰老模型,臭氧损伤衰老模型,去胸腺衰老模型,自然衰老模型等相比,该模型简便易行,价格低廉,结果稳定,因而得到广泛运用。鉴于该模型近年来的运用和发展,且众文献中的检测指标各有侧重,本文拟对该模型构建方法和原理以及检测指标从行为学水平,生化水平,形态学水平,分子生物学水平等方面由浅入深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目的建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动物模型.方法采用Wistar成年大鼠,去除大鼠脑左侧皮层血管建立脑缺血模型,在此基础上加用孤养法和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性应激方法,造成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动物模型.结果造模后即予行为学测试,模型组大鼠蔗糖水饮用量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减少,有显著差异(P<0.01),反映模型组大鼠兴趣和快感缺乏.旷野试验中模型组大鼠水平及垂直得分均小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反映模型组大鼠活动性减少,兴趣缺乏.模型组大鼠游到终点的时间延长,错误次数增加,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反映模型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动物模型快感缺乏,活动减少,能充分模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核心症状,实验重复性较好,是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6.
Wistar大鼠插线法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目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是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模型。本文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插线法和Wistar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方法,并通过神经病学评分,TTC染色、病理形态学变化的观察,对该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价。方法:用头端处理的尼龙钓丝,从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插入,可逆性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MCA)。结果:大鼠MCA阻断后1.5h,同时出现Horner's征阳性、提尾悬空时梗塞对侧前肢屈曲、内收、自主运动时身体向偏瘫侧划圈的动物,TTC染色能清楚地显示梗塞范围,且相对较稳定,光镜下可见脑缺血后的病理改变。阻断后3h及再灌注3、6h时的病理改变加重,神经病学评分同前。结论:该改良法制备的模型简便易行、稳定性好、结果可靠,是用于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阴虚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及评析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评述近10多年来阴虚证动物模型建立方法。认为期间该模型的研发工作在持续发展着.涉及到多手段、多技术,其中比较集中的是甲状腺素类和糖皮质激素类的造模;围绕模型建立的方法学和检测技术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腹主动脉缩窄大鼠模型制作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不同时限腹主动脉缩窄造成后负荷增高型大鼠心室肥厚和心衰模型.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组:腹主动脉缩窄4周;B组:腹主动脉缩窄8周及假手术组.比较心室肥大指数,心肌组织镜下改变,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模型达心衰时间.结果:A组、B组心衰率分别为16.67%、73.68%,大鼠死亡均发生在术后1周内;A组MBP、LVSP升高,B组HR、MBP、LVSP及±dp/dt下降、LVEDP升高(P<0.01~0.05);A、B组LVMI及RVMI分别升高16.9%、27.8%,和19.8%、40.7%(P<0.01~0.05),两组间无差异(P>0.05);光镜下见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小血管壁增厚,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细胞肥大,间质增生.结论:Wistar大鼠腹主动脉缩窄术后4周可达高血压心室肥厚模型,8周可达心衰模型,手术应激可能是大鼠死亡的主要原因;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发生心室重构,心室重构早于心衰的发生,建议尽早开始逆转心室肥厚治疗. 相似文献
9.
几类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目的:为高脂血症的预防和治疗选择理想的高脂血症动物模型.方法:对近十几年国内外较常用的鼠类、鸟类、兔等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及其特点进行比较.结果:金黄地鼠和豚鼠在脂质代谢方面与人有较多相似之处,在实验研究中有独特优势;而大鼠、小鼠、鸟类高脂血症模型与人类差异较大;兔在调脂新药和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研究中是首选的动物模型之一.结论:选择最符合所作实验各项要求的动物模型,应从实验要求时间、实验指标、实验经费、模型形成时间等多因素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贲长恩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5)
从肝纤维化形成机理、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及展望4个方面,就肝纤维化的防治研究进行了评述。认为探索抗肝纤维化的方药,应统一在防治慢性肝病的总目标中,活血化瘀方药应视为探索的重点课题;同时应加强与人类肝纤维化相似的动物模型的研制,建立客观性、特异性的检测指标,并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研究病变的机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