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71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28篇
预防医学   2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95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典名方地黄饮子现代临床应用广泛,治疗多科疾病,尤其是内科病中的神经系统疾病较多,临床疗效确切,但目前尚未转化成中成药制剂。故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记载地黄饮子的中医古籍文献,筛选、整理出有效数据254条,涉及中医古籍144部,系统梳理和分析研究了地黄饮子的历史发展源流、主治病证、制方原理、用药剂量、制剂方法、煎服方法等,以期为经典名方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古代文献证据支持。研究发现,地黄饮子出自金代医家刘河间所著《宣明论方》,由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藏菖蒲、远志12味药物组成,主治喑痱。后世记载的地黄饮子多遵从《宣明论方》中的方剂组成和主治,且临床应用有所扩展,在有主治病证记载的199条文献中,喑痱最多,约占总病证的一半;其次为中风,约占五分之二;亦用于暴喑、痿证、眩晕、遗尿等病证。地黄饮子治疗病证范围较广,但病机总属"肾中水火俱亏"。其制方独特,上下并治,标本兼顾,尤以治下治本为主。在有药物用量记载的56条文献中,约有三分之一继承了《宣明论方》的记载:"等分,上为末,每服3钱。"药物用量总体偏轻。制剂多为汤剂、煮散,在煎服方法上主张"浊药轻投""数滚即服""不计时候"。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医古籍的研读,高质量中医古籍的整理出版至关重要。中医药图书编辑要做好中医古籍出版工作并确保图书编校质量,必须高度重视体现古籍整理原则和方法的辅文,并且具备相当的古代汉语基础、扎实的医学知识及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3.
吴威  李楠  于长禾  张会永 《中草药》2021,52(18):5688-5696
目的基于文献报道,回顾总结中医古方辨证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古方治疗前列腺癌现代临床应用及其药效学机制研究提供指导。方法通过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将检索时间限定为自建库到2020年7月4日,查阅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运用古方辨证治疗前列腺癌的相关文献并追溯综述类文章,将涉及的古方与对应证型的名称规范化并按功能分类整理方剂,运用SPSS26.0软件对不同古方治疗前列腺癌的使用频数进行分析,运用Cytoscape软件对古方-功能类别-证型的复杂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从3大数据库中共检索到中医古方治疗前列腺癌相关不重复文献共2025篇,依据研究目的共纳入医家经验38篇,病例报道14篇。证型规范后有34种,湿热蕴结证最常见,频率为10.7%,其次是肝肾阴虚证和瘀血内阻证,频率皆为8.4%,气血两虚证频率为7.6%。共得到古方64种,功能类别以补益剂、祛湿剂和理血剂为主,单个古方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六味地黄丸8.3%、八正散7.7%、知柏地黄丸5.9%、肾气丸4.1%、四君子汤4.1%等。古方-功能类别-证型的网络分析亦证实这一结论,六味地黄丸在网络中的关联程度最高,方剂对应的证型多为肝肾阴虚证、瘀血内阻证、湿热蕴结证等。结论通过对中医古方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经验的梳理和总结可为古方治疗前列腺癌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但其药效学机制仍需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医古籍中有关升降散论述的文献梳理,全面探讨其内涵。本方是在大黄、僵蚕为雏形的基础上增加蝉蜕、姜黄而成方,几经易名,终在杨璿《伤寒瘟疫条辨》中为后人所熟知。本方广泛用于治疗瘟疫,以丸剂、散剂为主,方便携带,便于服用;重用大黄旨在祛邪、逐秽;应用时视人之体质强弱和量其毒之轻重而判断用药多寡,并辅以米酒、生蜜等以顾护正气。杨璿将其由治疗“热疫”的专方扩展为治疗“表里三焦大热”的通用方剂,扩大了本方治疗疾病范围。  相似文献   
5.
清代医家孟文瑞撰《春脚集》,共四卷,是一部综合性方剂类著作,临床实用性强。卷一至卷三以人体部位分部设篇,再按病证列方;卷四以内、外、妇、儿分设专篇选方。集历代成方、验方484首。《春脚集》将人体部位共分为十七部,方便读者按图索骥,根据病位、症状检索方剂,便于临床用药。全书选方体现了中医独具特色的“简、便、验”精髓。  相似文献   
6.
希腊历史悠久,是现代西方医学的发祥地。希腊位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一直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对中医药海外发展而言,希腊已成为中医药进入欧洲市场的重要门户。本文通过综合多方资料,阐明希腊医疗现状,并对中医药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为中医药在希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医原创思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历史条件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其思维的本质特征就是"象"思维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视域。而文学思维是通过人们的形象化思考,由想象、联想等思维模式组成的。本文通过分析中医原创思维与文学思维的共通性,阐明中医原创思维的培养和文学课程相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出在文学作品中寻求以更生动灵活而富有文学审美气息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中医原创思维的新思路,并从提升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探讨了中医原创思维培养与古代文学课程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距今1100~1300年前古人牙齿形态的测量,了解当时的牙齿形态特征,以探寻牙齿形态演化趋势.方法:观察记录了62具陕西长安区出土1000年前人骨架的牙齿,共纳入631个.其中上颌328个,下颌303个.分别测量其冠长、牙冠横切面面积、冠宽、冠厚、颈宽、颈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报告了各牙位牙齿的冠长、牙冠横切面面积、冠宽、冠厚、颈宽、颈厚等数据.结论:通过对1000年前古人牙齿的形态学测量,为中国人牙齿形态研究积累一定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9.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morphology of the mandibular (glenoid) fossa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Japanese. METHODS: There were 221 specimens from the ancient period and 206 specimens from the modern period. Radiographs of the mandibular fossa were obtained using a modified Schuller technique and were studied. The length, depth, and area of the mandibular fossa and angulation of the frontal slope of the mandibular fossa on the radiographs were automatically computed. In addition,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mandibular fossa in the ancient or modern periods on radiographs were evaluated in order to assess tendency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TMD). RESULT: The ratio of mandibular fossa having morphological alternation in the modern period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Yayoi. Differences in the length and area between the right and left sides became progressively larger from the Yayoi to modern periods. The angulation of the anterior slope of the mandibular fossa in the modern period was smaller than that in other periods. CONCLUSION: The morphology of the mandibular fossa was shown to have changed and asymmetry has increased from the Yayoi to modern periods. It can be speculated that this change in morphology of the mandibular fossa in the modern period is the result of an increase of TMD.  相似文献   
10.
调查唐代遗址出土的人颅骨标本的龋病流行状况,为认识龋病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演化规律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同一研究者采用同样的判断标准,观察并记录了西安市长安区唐代遗址出土的62具人颅骨全部631颗牙齿(均为恒牙)的龋病状况.计算了总患龋率及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不同牙位组研究对象的患龋率,并对不同研究对象患龋率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共有39例标本患龋,患龋率为62.9%,龋齿率为14.6%.从龋患在牙面上的分布看,牙根面(颈部)龋最多,占全部龋患牙面的33.3%;其次为(牙合)面龋,占28.7%.从龋患在牙位上的分布看,龋齿率:第三磨牙>第二磨牙>第一磨牙.不同年龄组中男性与女性的龋齿率及总体龋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龋病在唐代已相当普遍,但其患龋率低于现代人.龋病患病率随着人类进化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