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5篇 |
国内免费 | 68篇 |
完全免费 | 279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95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94篇 |
2016年 | 80篇 |
2015年 | 102篇 |
2014年 | 177篇 |
2013年 | 167篇 |
2012年 | 173篇 |
2011年 | 210篇 |
2010年 | 163篇 |
2009年 | 114篇 |
2008年 | 103篇 |
2007年 | 138篇 |
2006年 | 95篇 |
2005年 | 91篇 |
2004年 | 56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目的: 编制适合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方法:根据WHO对生活质量的定义,采取结构化的决策方法从多维度筛选指标构建2型糖尿病人生活质量量表DMQLS(quality of life scale for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应用DMQLS对236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测试。结果:研制出由疾病、生理、社会、心理、满意度5个维度共87个条目的DMQLS,其中疾病维度形成2型糖尿病患者特异条目子量表,生理、社会、心理、满意度4个维度形成正常成年人群共性条目子量表。DMQLS 1周重测信度为0.996,Cronbach’s α系数为0.969,分半信度系数为0.879。因子分析提取21个公因子。 DMQLS总分与SF-36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763,普适子量表与SF-36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762;DMQLS总分与糖尿病特异性量表(DQOL)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658,疾病维度与DQOL总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615。病情程度不同的患者DMQLS总分有差别,患者治疗前后DMQLS总分有差别。结论:DMQLS是可靠、有效、灵敏的,可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2.
黄连解毒汤与黄连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葡萄糖和脂质代谢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采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加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Wistar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分别以黄连解毒汤和黄连素片干预性治疗8周,检测血糖和血脂代谢等指标;结果表明黄连解毒汤和黄连素组大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空腹血糖水平均比模型组明显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I水平显著升高,口服糖耐量试验改善、大鼠体重减轻,但黄连解毒汤和黄连素两组之间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含等量盐酸小檗的黄连解毒汤与黄连素片降血糖和调血脂作用强度相近,提示盐酸小檗碱是黄连解毒汤降血糖和调血脂的主要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3.
黄芪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APS)对 2 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胰岛素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组(DM组)和糖尿病黄芪多糖治疗组(DM+APS组),5周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处死动物取血测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肾组织中胰岛素受体(InsR)、胰岛素受体底物 1(IRS 1)、磷脂酰肌醇3 激酶(PI3K)表达水平。结果:DM组体重水平高于 Control组和DM+APS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DM组和DM+APS组血糖水平均高于 Control组(P<0.01),DM+APS组血糖水平低于DM组(P<0.01);各组间血胰岛素水平差别无显著性(P> 0. 05); DM组肾组织 InsR、IRS 1、PI3K的表达水平均低于Control组和DM+APS组(P<0.05)。结论:黄芪多糖可降低 2 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 InsR、IRS 1、PI3K水平,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信号转导有关。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泵治疗对初诊 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 观察胰岛素泵治疗对初诊 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改善作用.[方法]对空腹血糖 >11.1 mmol/L的 85例初诊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 2周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分析比较其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分析评价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改善情况,前者以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时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 Homa β和胰岛素原 /胰岛素比值反映,后者用 Homa IR表示. FFA用酶法,血浆胰岛素、胰岛素原浓度用 RIA法测定.[结果] 82/85患者胰岛素泵治疗次日即可见到明显的血糖下降,空腹、餐后 2 h血糖分别于治疗后 3.45 d、 6.15 d达到良好控制,且未见明显低血糖.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明显升高,FFA则由治疗前(0.67± 0.24) mmol/L下降至(0.60± 0.19) mmol/L,差异具显著性.胰岛β细胞功能在治疗后获得显著改善: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明显增加,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比治疗前有明显提高,由治疗前的每分钟 (892± 386) pmol/L增加至 (1318± 518) pmol/L(P=0.000). Homa β值明显提高,而胰岛素原、胰岛素原 /胰岛素比值则明显下降(由 30%± 16%下降至 17%± 9%,P=0.000).胰岛素抵抗指标 Homa IR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 对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 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具有快速稳定控制血糖、改善脂质代谢和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老年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讨老年 2型糖尿病 (DM)胰岛素敏感性与心血管病致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以 114例老年 (>6 0岁 ) 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测量其身高、体重、血压、糖化血红蛋白 (HbAlc)、空腹血糖和胰岛素(IS)以及血脂 ,并行颈动脉彩超检查 ,测定颈内 (ICA)及颈总动脉 (CCA)内中膜值 (IMT)。以HOMA -IR法计算胰岛素抵抗度 (IR) ,设定IR >2 7为胰岛素抵抗组 ,<2 7为胰岛素敏感组。结果 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 (BMI)、TG、HDL -C、FIB、PAI-I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两组患者ICA、CCA的IMT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IR与BMI、HbAlc (P <0 0 0 1)、TG (P <0 0 1)、空腹血糖 (P <0 0 0 1)呈正相关 ,与HDL -C呈负相关 (P <0 0 5 ) ,与BMI、TG两项呈独立相关 (P <0 0 5 )。结论 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表现为肥胖、高血糖、高甘油三酯 ,并与凝血因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当归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 (DM)患者应用 2 5 %当归注射液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变化 ,并探讨该药在DM并发症中的防治作用。方法 :4 6名 2型糖尿病患者经眼科检查无眼底出血 ,血糖控制稳定后 ,给予 2 5 %当归注射液治疗。另选 15名正常对照 ,检测糖尿病组患者当归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部分指标 ,如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沉K值方程、血小板聚集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增高 (P <0 .0 1或P <0 .0 5 ) ,用当归注射液治疗后上述指标显著性降低 (P <0 .0 1或P <0 .0 5 ) ,且接近正常对照水平。结论 :当归注射液有利于防治DM患者的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高糖高脂饮食诱导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脂的特点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建立发病过程类似人类2型糖尿病(T2DM)的动物模型。方法: 制备T2DM动物模型,模型1:高糖高脂饲料喂养Wistar雄性大鼠诱发胰岛素抵抗(IR), 然后用亚致病剂量链脲佐菌素(STZ)静脉注射,诱发高血糖症;模型2:STZ静脉注射,空腹血糖(FBG)≥10 mmol/L大鼠喂以高糖高脂饲料1 个月;测定T2DM大鼠FBG、血清胰岛素(FINS)、肿瘤坏死因子(TNF)、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胰岛素分泌指数(IS)、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结果:与模型2 比较, 模型1 大鼠FINS升高明显(P<0.05),且模型1的造模过程更类似人类T2DM的发病过程,故确定模型1为本实验动物模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1大鼠除第3周外,1~9周FBG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FINS、TG、TC、LDL明显升高(P<0.05),ISI、IS、HDL明显降低(P<0.05)。结论: 用高糖高脂饮食喂饲结合小剂量STZ注射可成功制备T2DM大鼠模型,并可作为研究T2DM及其慢性血管并发症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检测法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在门诊2型糖尿病(DM)患者中用晨尿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方法诊断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T2DM-DN)的可行性及对其进行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将3个月内尿检2次以上的患者148例按尿白蛋白排出量分为两组: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和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对MA组患者给予干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及观察MA组治疗效果. 结果微量白蛋白尿(MA)检出率48.7%,DM病程和高血压病程与MA的发生率呈正相关,MA组治疗6~30(13.4±6.9)个月前后比较,尿白蛋白排出量减少显著.结论在门诊DM患者中采用ACR法作为常规筛查和监测MA简便易行,有利于对T2DM患者肾脏和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Visfatin在2型糖尿病患者腹部皮下和网膜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visfatin基因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腹部皮下和网膜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糖代谢正常者(对照组20例)和T2DM患者(22例)的大网膜与皮下脂肪组织visfatin mRNA的表达水平,并测量体重、血压、腰围、臀围、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和HOMA-IR。结果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网膜组织的visfatin mRNA表达量分别高于对应的皮下脂肪组织(P<0.05)。糖尿病组网膜的visfatin 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网膜visfatin mRNA表达量(P<0.05);糖尿病组皮下脂肪visfatin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皮下脂肪visfatin mRNA表达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两组数据合并,网膜visfatin mRNA表达量与HOMA-IR呈正相关(P<0.05),与其他因素均无相关性(P>0.05);皮下脂肪visfatin mRNA表达量与所有因素均无相关性(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皮下脂肪visfatin mRNA表达量与所有因素均无相关性(P>0.05);网膜visfatin mRNA表达量与HOMA-IR相关(P<0.05)。结论T2DM患者网膜visfatin mRNA表达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可以作为胰岛素抵抗的一个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0.
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71例,均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强化治疗,均服用阿司匹林0.1g/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每晚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总疗程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AP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IMT,并分析IMT与APN、hsCRP、IL-6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IMT、斑块检出率及hsCRP、IL-6的血清浓度均下降(P<0.05,P<0.01),血清APN浓度明显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IMT、APN、hsCRP、IL-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IMT与APN均呈负相关(P<0.01),与hsCRP、IL-6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PN水平,降低IMT及血清hsCRP、IL-6,推测阿托伐他汀降低糖尿病患者IMT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