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2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47篇
内科学   109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58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204篇
预防医学   30篇
眼科学   92篇
药学   63篇
中国医学   6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多发性大动脉炎(TA)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主动脉重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度炎性疾病,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相应的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评估。近年来,18F-FDG PET/CT已逐渐应用于TA的临床工作中,并认为是评估该病活动性的相对金标准。就18F-FDG PET/CT在TA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及展望,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对TA进行诊断、治疗及评估。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主要是以皮肤黏膜出疹,淋巴结肿大和多发性动脉炎为特点的急性发热性疾病.2个月~5岁的儿童易感染,是一种急性发热性儿童病.川崎病对儿科并不陌生,淋巴结导致误诊率较高.现将首诊于我科的6例川崎病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炎性动脉瘤是指一类与动脉炎症疾病相关的动脉瘤,多由风湿免疫性疾病所致.炎性动脉瘤发生率低,症状隐匿,治疗方法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创伤等导致的动脉瘤迥异,故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尤为重要.临床遇到年轻的动脉瘤患者伴发热、贫血、乏力、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及临床炎性指标如红细胞沉降率、CRP等增高时,应高度警惕炎性动脉瘤可能.本文系统介绍了风湿免疫性疾病并发炎性动脉瘤的概念和发病情况,以备临床医师查阅、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动脉炎(TA)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大血管炎症,分为活动期及非活动期。准确区分TA活动期与非活动期,从而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对改善预后及远期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TA、尤其鉴别活动期改变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对影像学评估活动期TA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张冀东  谢瑞芹  刘凡  崔炜  杨秀春  张红博 《临床荟萃》2008,23(22):1661-1661
患者,女,41岁,主因间断性胸痛伴大汗10天,于2008年4月20日入院。既往7年前因发现面部红斑住我院并经皮肤活检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给予泼尼松(强的松)30 mg口服,每日1次,后逐渐减量为5 mg口服,每日1次维持至今。查体:血压100/70 mm Hg(1 mm Hg=0.133kPa),意识清楚,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双眼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NAIO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2006年以来我院收治的双眼发病NAION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特点、治疗方法、人口统计学特征、病史、视功能指标(视力、视野)等,并对影响视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研究共纳入61例(122眼)双眼NAION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8.0±11.0岁,就诊时平均病程12.5mo(IQR 4.75~26.5),初诊时最佳矫正视力中位数为0.7 LogMAR(IQR 0.2~1.3)。就诊时38眼仍有不同程度视盘水肿,76眼视盘色淡或苍白。典型的视野缺损类型分别为下方近水平半盲(38眼)、鼻上方缺损(21眼)、鼻下方缺损(16眼)、上方近水平半盲(13眼),以及近管状视野(12眼)。纳入患者中31例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访时间的中位数为12mo(IQR 6.0~23.5),随访期间视力中位数由0.7 LogMAR(IQR 0.2~1.3)提高至0.4 LogMAR(IQR 0.175~1.1),其中45眼(36.9%)的视力提高了2行或以上。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视力比较,初诊时及随访后两者均无统计学差异(Z=-0.521,-1.600,P>0.05)。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与不伴心脑血管疾病者比较,初诊时两组患者视力无统计学差异(Z=-1.103,P>0.05),但末次随访时不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的视力明显优于伴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Z=-2.090,P<0.05)。首发眼和后发病眼的末次随访视力均优于初诊视力(P=0.003,0.019),且首发眼的视力在随访期间的提高幅度高于后发病眼的视力提高幅度(分别为0.2 LogMAR及0.1 LogMAR),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195)。

结论:本研究统计分析了双眼NAION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发病率、病史、视功能指标(视力、视野)等,现有随访数据表明,不伴心脑血管疾病的双眼NAION患者视力改善幅度优于患心脑血管疾病者,且首发眼视力预后可能优于后发病眼。但目前尚缺乏足够证据,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三妙散+天麻钩藤饮+薄芝糖肽+乐松+匹多莫德+泮托拉唑钠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连续治疗17d,红斑结节基本消退,无新发。女,58岁,双下肢结节红斑3个月。双腿伸侧、屈侧皮肤均可见,最大直径6cm,皮温高,触痛明显,未用药。血压190/100mm Hg。RF:60.3IU/m L↑,ASO:448.3IU/m L↑,HBs Ag250.00IU/m L,HBV-DNA2.180E+07IU/m L↑;ANA:阳性;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T-spot.TB:阴性。符合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ACR)结节性多动脉炎(PAN)诊断标准。薄芝糖肽静点、乐松,1片/次,3次/d;匹多莫德1瓶/d;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1片/d。口干、口苦,腰酸,舌红苔黄,脉濡滑,辨为湿热阻滞、肝阳上亢,湿热痹阻痹症,清热除湿,平肝潜阳,三妙散合天麻钩藤饮(苍术15g,黄柏、牛膝、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杜仲、独活各20g,羌活15g,土茯苓20g,金银花15g,白花蛇舌草、仙鹤草各30g,赤芍15g,红曲1袋),1剂/d。连续治疗17d,下肢结节红斑基本消退,实验室检查:RF:50.4IU/m L↑,ASO:397IU/m L↑,病情好转出院。继续抗病毒、保肝、调节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多发性动脉炎发作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例最终确诊为大动脉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岁女性患儿,反复不明原因发热,炎症指标均明显升高,抗感染治疗无效。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考虑血管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出现反复,行血管造影明确大动脉炎诊断。随后予手术、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联合治疗,未再复发。结论对于不明原因发热,伴炎症指标升高而抗感染治疗无效者,需警惕多发性动脉炎;早期行PET-CT,确诊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下肢间歇性跛行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主诉,最常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但巨细胞动脉炎(GCA)也可导致下肢动脉狭窄,引发此症状。诊断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CT血管造影(CTA)等影像学检查有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特点与影像学检查,可有效区分这2类疾病,从而指导治疗。本文结合近年下肢GCA的研究成果,综述了最新的诊疗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