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实践,具体涉及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为学生配备学业精深、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学生营造有利于个人潜能发展的学习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型管理;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公共硬件设施. 相似文献
2.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历阳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6)
本文阐述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如何增强学习黏性,改善在线教学的课程低完成率,促进教学质量最优化,成为解决在线教学矛盾的关键。本文以生物化学教学为例,基于黏性学习的触发机制、维持机制、迁移机制,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导向,将BOPPPS教学模式与在线教学相结合。根据课程学习空间中的交互行为,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综合评价学习黏性程度。实践发现,BOPPS教学模型[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 、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具有"微而见精、结构紧凑、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其结合在线教学,有效弥补了线下教学的时空限制和线上教学的过于宽泛,"梳""导"结合,在"纳入、吸引、产出"各角度产生效益,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切实提高学习黏性,为打造网络金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针对医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和消极态度,进行综合性教学改革和实践,以改善《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方法 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坚持立德树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针对医学生普遍存在的统计学焦虑问题开展实证研究,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并以研究结果指导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开展了《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理念提升-改革实践-效果评价”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改革。 结果 通过改革,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得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对待统计学的态度越来越积极,统计学焦虑程度有所缓解,课程成绩有了明显提升,改善了教学效果,更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结论 本次改革是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尝试,为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6.
医学英语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医学英语教学仍处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医学英语教学经验,对如何在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积极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8.
在八年制医学教育中独立开设PBL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四川大学医学八年制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并具有“栋梁型和领导型人才素质及成长的潜质”。对“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提到的“沟通技能”、“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的培养,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为代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较之传统的说教式被动学习模式更有优势。本文从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及评估四个方面介绍了我校根据实情将PBL做为一门单独课程在医学八年制学生中开设的情况,并分析了我校采用这种“独立设课、少量病案、持续多学期”PBL教学模式的原因及其优点与不足。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是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这种“学习的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希望通过这门着重“方法与能力”培养的示范性课程,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逐步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评估体系,并逐渐向学科课程或系统整合课程渗透。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医学教育发展,对病理生理学教学进行以培养"临床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势在必行。主要举措包括: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以临床现象为主线推动课堂教学;利用毕博网络、微信公众号及超星学习通虚拟课堂等新媒体手段辅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献自制多媒体展示课件,在翻转课堂中向全体学生汇报。实践表明,相关教改已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0.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体系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于德华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1)
探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医学教育体系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必须是学生,即以学生为中心;而以此所建立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又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医学教育体系不仅是指各种课程,而且是一种具有明确培养目标、通过各种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课程以及最大程度取得效果的教学方法的体系。医学教育体系应该建立集知识、能力和人格于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其体系结构中予以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