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制备苦参碱-美法仑复合物(MAT-MEL),测定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槐果碱和美法仑为原料,利用拼合原理制备MAT-MEL;采用MTT法在体外测定复合物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肝癌SMMC-7721细胞及小鼠骨肉瘤S18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S180小鼠移植肿瘤模型评价复合物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 MAT-MEL的收率为61%,其结构通过核磁、质谱和元素分析得到确证;对3种细胞株的IC50分别为116.7±27.8、56.3±19.5、1.9±1.0 nmol· mL-1;3、6、9 μmol·kg-1的复合物对小鼠S180的抑瘤率分别为49.56%、54.58%、77.18%.结论 MAT-MEL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红外光谱法研究多味中药混合水提液对肝癌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肝癌SMMC-7721细胞(空白组)及其经夏枯草、鱼腥草、柴胡、茵陈等4味抗癌中药水提液培养(中药组)20h后的红外光谱,考察光谱上表征蛋白质的酰胺带、核酸的磷酸二酯带等的峰形、峰位、峰强变化,以及部分特征峰峰强比的变化,并对各红外光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中药组与空白组的红外光谱在峰形、峰位、峰强度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药组的νs(PO2-)、νas(PO2)谱带多向低波数移动,νas(CH3)、δ(CH2)谱带多向高波数移动.中药组的νas(CH3)与νs(CH2)相对峰强比减小,νs(PO2)与δ(N-H)相对峰面积比值大多升高,分别提示对SMMU-7721细胞中膜结构的破坏作用、对DNA复制的抑制作用等.聚类分析将中药组与空白组分开,不归肝经的中药与归肝经的中药分开.结论:通过FTIR可以对由中药作用引起的细胞变化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对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猪牙皂提取物正丁醇部位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抑制效应。方法:4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为4组,其中1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3组分别给予高、中、低剂量猪牙皂正丁醇提取物(0.6g·kg^-1·d^-1、0.3g·kg^-1·d^-1、0.15g·kg^-1·d^-1)灌喂3天,采集其含药血清作用于人肝癌SMMC-7721细胞,MTr法检测细胞抑制率。结果:猪牙皂正丁醇提取物中、低剂量明显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高剂量无明显效果。结论:猪牙皂正丁醇提取物能够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姜黄素在体内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抗肿瘤作用。方法用姜黄素在SMMC-7721肝癌细胞荷瘤裸鼠的瘤体内进行注射治疗,12 d后处死裸鼠,摘除瘤体,称瘤重,观察肿瘤生长变化,并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Caspase-3等与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姜黄素可抑制SMMC-7721细胞对裸鼠的致瘤能力,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显著减小(P〈0.01),质量也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肿瘤生长抑制率达47.7%,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阿的平能明显上调与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ax和Caspase-3的表达和下调Bcl-2和Survivin的表达。结论姜黄素能抑制SMMC-7721细胞的体内致瘤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α-干扰素和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的塞来昔布和α-干扰素处理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两种药物高浓度联合作用48 h后,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可达92.44%±0.98%。α-干扰素和塞来昔布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协同作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细胞皱缩、核质浓缩、核碎裂以及凋亡小体形成等凋亡形态学改变。结论 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和α-干扰素对人肝细胞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有协同抑制作用,同时能诱导其凋亡,并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这提示α-干扰素和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HCC的预防和治疗可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雷氏大疣蛛Macrothele raveni毒素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及细胞周期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雷氏大疣蛛毒素对SMMC一7721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雷氏大疣蛛毒素作用前后SMMC7721细胞DNA合成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探讨雷氏大疣蛛毒素对SMMC-7721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研究雷氏大疣蛛毒素对细胞周期相关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MTT方法表明雷氏大疣蛛毒素对SMMC-7721细胞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P〈0.05),时效和量效关系良好。雷氏大疣蛛毒素可以抑制SMMC-7721细胞DNA的合成。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发现雷氏大疣蛛毒素作用后SMMC-7721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Western Blot方法进一步检测到雷氏大疣蛛毒素作用SMMC7721细胞72h后,c-myc蛋白表达减弱。结论 雷氏大疣蛛毒素可以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和DNA的合成,其机制可能是诱导细胞凋亡,使细胞周期相关c-myc蛋白表达减弱,导致细胞周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辣椒碱(capsaicin)对肝癌SMMC-7721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设立不同浓度辣椒碱组以及空白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CCK-8)检测辣椒碱(0,25,50,75,100,150,200,250μmol·L-1)处理肝癌SMMC-7721细胞24 h后的细胞活性;穿透小室(transwell)检测辣椒碱(0,50,75,100μmol·L-1)的肝癌SMMC-772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辣椒碱(0,50,75,100μmol·L-1)处理肝癌SMMC-7721细胞24 h后,对细胞中的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辣椒碱(25,50,75,100μmol·L-1)作用24 h后均对细胞存活率未产生明显影响,从150μmol·L-1开始,随着辣椒碱浓度逐渐升高,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P0.01),且呈剂量依赖效应;与空白组比较,辣椒碱(50,75,100μmol·L-1)干预能显著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迁移和侵袭,且呈浓度依赖效应(P0.01);与空白组比较,辣椒碱(50,75,100μmol·L-1)干预能明显上调肝癌SMMC-7721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P0.01),下调Vimentin,MMP-2,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结论:辣椒碱干预对肝癌SMMC-7721细胞迁移和侵袭具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上调肝癌SMMC-7721细胞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下调肝癌SMMC-7721细胞中Vimentin,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氧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r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分化型胚胎软骨发育基因1(differentiatedembryo—chondroeyteexpressedgene1,DEC1)表达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为肝癌的缺氧调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肝癌SMMC-7721细胞为实验材料,应用二氯化钴(CoCl2)建立体外缺氧模型,对SMMC-7721细胞进行不同时间的缺氧培养(O、2、4、6、24和48h)。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缺氧不同时相HIF-1α和DEC1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变化。HIF-1α和DEC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等级相关性分析。应用HIF-1α蛋白抑制剂YC-1对SMMC-7721细胞进行HIF-1α抑制培养,并设立缺氧对照组和常氧对照组,观察抑制HIF-1α对DEC1表达影响。结果:常氧培养时,肝癌细胞中HIF-1α和DEC1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肝细胞。随缺氧时间延长,HIF-1α蛋白、DEC1mRNA及DEC1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F值分别为183.13、127.78及84.22,P值均〈0.01;但HIF-1d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F=0.960,P〉0.05。其中HIF-1α蛋白、DEC1mRNA及DEC1蛋白均在缺氧4h达到高峰,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83±0.063、2.182±0.234及0.839±0.051,与常氧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IF-1α蛋白与DEC1蛋白表达呈高度正相关,r=0.826,P〈0.05。YC-1抑制培养时,HIF-1α蛋白、DEC1mRNA及DEC1蛋白均较缺氧对照组明显降低,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07±0.028、0.702±0.044及0.676±0.067,F值分别为428.12、730.24和371.69,P值均〈0.01;但HIF-1α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F=0.757,P〉0.05。结论:干扰或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中HIF-1α蛋白的表达,能够降低缺氧诱导的DEC1高表达,为肝癌的缺氧调节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内质网应激条件下肝癌细胞SMMC-7721蛋白质组的表达,为人类肝细胞癌的诊治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培养肝癌细胞株SMMC-7721,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二硫苏糖醇(DTT,2.5mmol/L),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培养基,裂解细胞,提取全细胞蛋白.双向电泳(2-DE)分离,Image Master2D Platinum软件进行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分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蛋白质.结果:实验组肝癌细胞SMMC-7721的2-DE图谱上共检出蛋白质斑点(844±46)个,对照组共检出蛋白质斑点(1015±63)个,对照组与实验组自动匹配配对(593±23)对,匹配率约71%左右,绝大多数蛋白集中于pH5.2-6.5,相对分子质量15000-80000Da;获得组间标准化总灰度值(%Vol)相差2倍及以上的蛋白斑点3个,通过MALDI-TOF-MS分析鉴定了3个差异蛋白质点,分别是:fem-1同源蛋白B、细胞周期素A1、增殖诱导蛋白44.结论:鉴定的3个肝癌细胞株SMMC-7721在内质网应激下表达改变的蛋白质,其功能涉及细胞增殖、细胞凋亡以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选肝癌SMMC-7721细胞中的侧群(SP)细胞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荧光激活分选(FACS)技术将SMMC-7721细胞分为SP细胞和非侧群(NSP)细胞2个亚群。细胞生长曲线法和平板克隆法比较SP细胞和NSP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Transwell法检测SP细胞和NSP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比较SP细胞和NSP细胞的致瘤性。结果: SMMC-7721细胞中分选出的SP细胞比例为(9.2±0.2)%。SP细胞中G0/G1期细胞比例高于NSP细胞,凋亡率低于NSP细胞(P<0.05);SP细胞的增殖速度、克隆形成能力、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高于NSP细胞(P<0.05);裸鼠成瘤实验显示SP细胞的致瘤能力明显高于NSP细胞。结论: 肝癌SMMC-7721细胞中的SP细胞可能富集了肝癌干细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