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8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153篇
耳鼻咽喉   56篇
儿科学   78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175篇
口腔科学   33篇
临床医学   211篇
内科学   717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83篇
特种医学   10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187篇
综合类   574篇
预防医学   91篇
眼科学   91篇
药学   130篇
  5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244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289篇
  2013年   279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218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283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白蓉  赵瑜  王艳艳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10):1761-1764

目的:探讨鼻泪管填塞联合黏弹剂注入在不易寻找断端的复杂泪小管吻合术中定位鼻侧断端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我院收治13例13眼不易寻找断端的外伤性单根泪小管断裂患者,采用RS泪道引流管自完整的泪小管插入泪道填塞鼻泪管,再注入黏弹剂,使黏弹剂自断裂泪小管的鼻侧断端溢出,用于定位不易寻找鼻侧断端,并完成泪小管吻合手术。

结果:不易寻找断端的患眼13眼,使用RS泪道引流管填塞鼻泪管,在注入黏弹剂后,可在显微镜直视下发现凝胶自鼻侧断端溢出,并成功置入泪道引流管,断端寻找成功率为100%。13眼均置管3mo后拔管,随访6mo。其中治愈9眼,显效3眼,无效1眼。治愈率69%,总有效率92%。

结论:鼻泪管填塞联合黏弹剂注入操作简单,对术者的临床经验要求相对较低,适合不同程度的单根泪小管断裂患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不易寻找断端的复杂泪小管断裂吻合手术,是一种新的快速定位鼻侧断端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Billroth-Ⅱ、Roux-en-Y及改良非离断式Roux-en-Y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间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3例实施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三组,A组46例患者采用Billroth-Ⅱ吻合,B组49例患者采用Roux-en-Y吻合,C组48例患者采用改良非离断式Roux-en-Y技术吻合,比较三组手术指标以及营养指标、生活质量分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三组吻合时间、总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C组,手术耗时、消化道重建时间短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C组手术耗时、术后排气时间和消化道重建时间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同时C组术后14dⅠ级率高于A组、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三种常见重建方式各具有优劣性,改良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虽操作复杂,不符合生理通道,但安全性较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术者需根据患者实际问题合理选择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采用胆肠Roux-en-Y吻合术联合留置皮下空肠盲袢治疗肝内胆管结石(IH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9月~2021年6月我院诊治的71例IHS患者,其中3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胆肠Roux-en-Y吻合术,另38例(观察组)接受胆肠Roux-en-Y吻合术联合留置皮下空肠盲袢取石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使用全自动荧光免疫定量分析仪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结果 在术后1个月,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8%(P<0.05);观察组血清GGT和ALT水平分别为(71.9±6.2)U/L和(38.7±5.9)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5.8±6.9)U/L和(62.6±6.8)U/L,P<0.05】;观察组血清CRP和IL-6水平分别为(60.8±8.1)mg/L和(89.8±20.1)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8.3±9.2)mg/L和(65.7±23.5)pg/mL,P<0.05】;观察组结石残留发生率为7.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2%(P<0.05)。结论 采用胆肠Roux-en-Y吻合术联合留置皮下空肠盲袢取石治疗HIS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可提高结石清除率,防止术后返流性感染,同时也为复发结石、胆管狭窄或梗阻等提供了一条方便的进入肝内胆管的永久性胆道通路,是较为实用的治疗IHS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保肛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方法选定2018年9月-2019年4月本院收诊的94例直肠癌患者,等距抽样法分为对照组(47例,套入式吻合保肛术)与观察组(47例,腹腔镜下直肠癌保肛术)2组,比较2组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指标。结果观察组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直肠癌保肛术可提高直肠癌患者预后质量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吻合口胃旁路术(OAGB)治疗病态肥胖症及其相关合并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中心实施OAGB的56例肥胖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为78~262(131.7±30.6)min,术中失血量为20~200(45.2±50.9)mL,术后住院时间为3~7(4.4±1.1)d,每台手术所需钉仓数为5~8(6.7±0.7)个。术后6周内12例(21.4%)发生并发症,其中Clavien-Dindo分级Ⅰ级7例、Ⅱ级4例、Ⅲb级1例。术后3、6、12个月的总体重减少百分比(%TWL)分别为20.0%、26.5%及33.5%。完成术后12个月随访的25例病人中,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的缓解率分别为100%、83.3%、91.7%及44.4%。结论 OAGB治疗病态肥胖症及其相关合并症安全且有效,术后随访应密切关注胆汁反流和营养不良风险。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经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在治疗结直肠吻合口良性狭窄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结直肠术后并吻合口良性狭窄的患者46例,均采用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解除肠道狭窄,操作为同一内镜医生完成,对患者治疗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并随访1年,评估梗阻症状及吻合口狭窄复发情况。结果①入组46例患者中,45例(97.8%)治疗成功,操作时间12~36 min(平均18 min),住院天数2~6 d(平均3 d);②完成治疗的45例(100.0%)患者肠道梗阻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③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穿孔、感染及严重的出血、腹痛等并发症;④41例(91.1%)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肠道梗阻症状及吻合口狭窄复发。结论经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在治疗结直肠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Ileal pouch anal anastomosis is the preferred operation for restoration of intestinal continuity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due to favorable functional outcomes and quality of life. However, up to 30% can develop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which pelvic sepsis is the most dreaded due to impaired pouch function and increased rates of pouch failure. Several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re associated with postoperative pelvic sepsis including obesity, poor nutritional status, anemia, and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While the evidence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on adverse postoperative outcomes is controversial, there is mounting data to suggest the operation performed at the time of immunosuppression exposure is critical for subsequent pouch outcomes. This has resulted in an increased number of pouches being performed as a modified 2-stage or 3-stage approach, a conservative yet safe approach to avoid potential deleterious effects of immunosuppression at the critical step of pouch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