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76篇
  免费   598篇
  国内免费   340篇
耳鼻咽喉   97篇
儿科学   108篇
妇产科学   35篇
基础医学   1116篇
口腔科学   181篇
临床医学   544篇
内科学   1002篇
皮肤病学   572篇
神经病学   1684篇
特种医学   228篇
外科学   507篇
综合类   849篇
预防医学   603篇
眼科学   244篇
药学   1303篇
  1篇
中国医学   387篇
肿瘤学   253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342篇
  2020年   356篇
  2019年   299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279篇
  2016年   307篇
  2015年   315篇
  2014年   506篇
  2013年   598篇
  2012年   476篇
  2011年   550篇
  2010年   459篇
  2009年   431篇
  2008年   420篇
  2007年   389篇
  2006年   383篇
  2005年   309篇
  2004年   228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74篇
  1985年   66篇
  1984年   75篇
  1983年   45篇
  1982年   55篇
  1981年   49篇
  1980年   47篇
  1979年   31篇
  1978年   26篇
  1977年   14篇
  1976年   16篇
  1975年   7篇
  197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面部痤疮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宜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面部痤疮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面部美观度与皮肤屏障功能变化情况、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面部皮肤毛孔值、纹理值以及经皮水分丢失(TEWL)、pH值、皮肤红斑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3.490、8.883、2.204、2.692、5.931,P<0.001、P<0.001、P=0.032、P=0.009、P<0.001),角质层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2.752,P=0.008);观察组患者中痊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痊愈6例、显效7例、有效9例、无效8例(Z=-2.285,P=0.022);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0.00%(χ2=5.455,P=0.020)。结论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面部痤疮瘢痕,可明显改善面部美观度和皮肤屏障功能,疗效显著,且胶原贴敷料可明显降低CO2点阵激光治疗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以鼻腔和鼻窦黏膜的高度异质性慢性炎症为特征。近年来,由于其发病率不断升高且易反复发作,预后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医疗经济负担。鼻黏膜上皮细胞构成的上皮屏障作为“守门员”,是鼻腔抵御病原体、过敏原等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它通过启动防御机制、激活各类理化因子和调节免疫反应等维护宿主鼻腔黏膜的健康稳态。研究表明,上皮屏障功能障碍与CRSwNP的发生密切相关,也是目前CRSwNP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深入探究调控CRSwNP上皮屏障功能障碍的潜在分子生物学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将对上皮屏障在CRSwNP形成过程中的功能、作用机制和破坏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阐明CRSwNP的病理机制提供见解,为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因其可造成人类认知能力下降、癫痫发作、运动功能受损和人格改变等,而广受人类关注,而颅脑损伤后体内微生物变化及其对脑外伤后遗症的影响机制研究还不透彻。本文回顾颅脑损伤后人体内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及其对脑外伤后遗症的影响,包括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脑肠轴的变化等,并探讨可能的干预措施,这些干预措施可作为改善临床预后和预防继发性脑损伤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6.
肝脏屏障是肝脏抵御外源性有害物质侵袭的主要结构,在维持肝脏分泌功能,调控胆汁转运及细胞间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内毒素、炎性因子及胆汁酸等诱发肝脏屏障蛋白改变及屏障功能障碍,可能参与结肠炎性肝病发生。探究结肠炎对肝脏屏障的影响及机制,从肝脏屏障角度阐释结肠炎性肝病的发生机制有望为其防治提供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双歧杆菌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及对肠屏障功能和闭合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1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照入院先后编号,根据奇偶数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推注前列地尔注射液,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表现缓解时间、炎症因子、闭合蛋白、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等参数。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7%(χ2=8.163,P=0.004);研究组患者腹痛、肠鸣音、体温和血清淀粉酶等临床表现缓解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TNF-α、IL-6和IL-8等炎性水平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患者上述诸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D-乳酸、二胺氧化酶和内毒素等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闭合蛋白水平明显提高,且研究组患者闭合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出现转氨酶升高、白细胞减少及瘙痒等不良反应,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应用于急性胰腺炎,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临床表现缓解时间,减轻炎症反应,优化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增加闭合蛋白表达,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黄附子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小鼠肠道微皱褶细胞(M细胞)变化的影响,为大黄附子汤临床防治SAP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选取40只健康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大黄附子汤对照组、SAP组、大黄附子汤治疗组,其中SAP组和大黄附子汤治疗组分别以3.5 g/kg剂量腹腔注射20% L-精氨酸,空白对照组和大黄附子汤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的等渗盐水;于造模后12、24、36 h,空白对照组和SAP组给予等渗盐水0.2 mL,大黄附子汤对照组和治疗组给予大黄附子汤0.2 mL灌肠,均于造模完成48 h后处死取材,使用ELISA检测血清淀粉酶、内毒素、IL-1β及TNF-α含量,取回肠及胰腺组织行HE染色、评分,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细胞特异性蛋白GP2并评分。 结果(1)一般情况:对照组腹腔注射后小鼠一般情况好,精神状态良好,能正常进水,四肢活动自如,行动未受影响;SAP组小鼠腹腔注射后一般情况差,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行动迟缓,呼吸急促,拱背收腹,饮水减少。(2)SAP组淀粉酶、内毒素、IL-1β及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SAP组进行对比,大黄附子汤治疗组血清淀粉酶、内毒素、IL-1β及TNF-α水平出现显著下降(P<0.05)。(3)HE染色:SAP组胰腺及回肠组织坏死严重,可见大量白细胞浸润。大黄附子汤治疗组胰腺及回肠组织轻度坏死,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等白细胞浸润。(4)免疫组化染色:SAP组与对照组相比GP2表达降低(P<0.05);相较于SAP组,大黄附子汤治疗组GP2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 结论大黄附子汤治疗可改善作为肠道免疫应答起始的M细胞数量与功能,增强肠道免疫应答,减轻肠免疫屏障损伤,减少内毒素入血,改善SAP症状。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我国工作年龄人群中发病率位居第一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其治疗呈复杂性和难治性,且周期长,是近年来国内外眼科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的疾病之一。目前,D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学者提出免疫系统失调和炎症是DR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从血-视网膜屏障、小胶质细胞、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免疫机制在DR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The intestinal mucosa is a highly compartmentalized structure that forms a direct barrier between the host intestine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its dysfunction could result in a serious disease. As T cells, which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mucosal immune system, interact with gut microbiota and maintain intestinal homeostasis, they may b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intestinal barrier dysfunction. P2X7 receptor (P2X7R), a member of the P2X receptors family, mediates the effects of extracellular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nd is expressed by most innate or adaptive immune cells, including T cells. Current evidence has demonstrated that P2X7R is involved in inflammation and mediates the survival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 lymphocytes, indicating its potential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T cell function.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available research about the regulatory role and mechanism of P2X7R on the intestinal mucosa-derived T cells in the setting of intestinal barrier dysfu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