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国内免费   6篇
  完全免费   5篇
  综合类   8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淋巴管生成在分化型甲状腺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马捷  周晓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12):1309-1313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与滤泡性肿瘤(包括滤泡性癌和滤泡性腺瘤)的鉴别诊断目前仍基于形态学观察,尚缺乏可靠的非形态学指标。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的出现,肿瘤淋巴管形成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研究逐渐深入。作者对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淋巴管生长因子及其在甲状腺分化型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微血管密度和淋巴管密度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参数的联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卵巢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和淋巴管密度(LVD)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联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用分化簇34(CD34)标记卵巢癌组织中的微血管,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标记卵巢癌淋巴管,人工计数MVD与LVD,分析卵巢癌的MVD及LVD与临床病理之间的联系.结果 LVD与卵巢癌淋巴结转移(P<0.01)、FIGO分期(P<0.05)及腹膜转移(P<0.05)显著正相关,MVD与卵巢癌淋巴结转移(P<0.05)、腹膜转移(P<0.05)、远处转移(P<0.01)及FIGO分期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新生血管和淋巴管促进卵巢的生长和转移,卵巢癌组织中高微血管密度和高淋巴管密度与腹膜转移、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胰腺癌组织淋巴管分布及密度的临床病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Jin G  Hu XG  Liu R  Zhang YJ  Shao CH  Tang Y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5,27(5):583-586,T0001
目的研究胰腺导管腺癌组织淋巴管分布、密度及其与临床病理学表现的关系.方法利用最新的淋巴管上皮细胞特异性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43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配对癌组织内、癌旁及正常胰腺组织的淋巴管密度(LVD)及其与临床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胰腺癌组织内平均LVD值(9.4±10.0)显著低于癌旁(16.0±9.7)(P<0.001)及正常胰腺组织(13.5±6.0)(P<0.01).癌旁高LVD组与肿瘤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淋巴管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癌旁淋巴管数量的增加与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阴茎延长术、阴茎断后再植、阴茎包皮环切、血管性阳痿等术后水肿及其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并为阴茎延长手术疗效提供实验室数据。方法 在16例正常成人新鲜尸体标本上按照阴茎延长术手术方法切断阴茎浅悬韧带后测量阴茎延长的长度,并将此长度与身高进行统计学比较。另选40例新鲜阴茎标本行静脉血管铸型及淋巴管间接注射Shiff染色并结合解剖方法,观察其数量、走行、分布特点。结果 切断阴茎浅悬韧带后阴茎延长长度在2~3cm范围,与身高无明显相关。注入龟头及包皮系带的10 %印度墨汁主要通过阴茎背侧及双侧形成的2~4条阴茎浅组淋巴管主干回流,此主干与背浅静脉伴行,腹侧未见淋巴管显色。结论 在静止状态下,阴茎延长术后,阴茎的延长范围为2~3cm ;海绵体注射时尽量选择阴茎侧面近1/ 3血管稀疏区。阴茎延长术后皮下顽固水肿与背浅静脉、背侧及双侧淋巴管损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兔心淋巴管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兔心淋巴管条数、走行、流注,为动物实验研究和动物解剖学提供资料。方法兔心80例,用普蓝法间接注射法,使兔心淋巴管充色后固定,1月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绘图、观察统计。结果(1)成助面,前纵沟4级淋巴警1.15±0.36条,汇入3级淋巴管占空多于右室。(2)膈面,后纵沟4级林巴管1.10±0.49条,汇入3级淋巴管右室多于左室。(3)显示左、右心淋巴平27例(33.75%),仅显示左淋巴平52例(65%),1例未显示。结论兔心淋巴管丰富,与人、狗、羊心的淋巴管基本类同。在行心脏显微外科动物实验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不同类型胃癌细胞株及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blot分别检测VEGF-CmRNA及其蛋白在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对53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VEGF-C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检测,Ⅷ因子抗体及Ⅳ型胶原抗体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进行微淋巴管染色及微淋巴管计数。结果在胃癌细胞株中均可检测到VEGF-CmR-NA及蛋白的表达,胃癌组织中,VEGF-C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有关(P<0.05);淋巴管密度与VEGF-C蛋白的表达、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有关(P<0.05)。结论VEGF-C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并有可能参与了胃癌淋巴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人直肠癌淋巴管超微结构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直肠癌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特征,为进一步探讨癌组织的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取临床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组织,按癌组织中央区、周边区及正常区分别取材,应用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对直肠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结果 在直肠癌组织中心区未见淋巴管;而癌组织周围区淋巴管的密度较癌组织及正常区增高,且管径较大,形态不一;淋巴管内皮细胞膜及细胞器有明显变化,内皮细胞间连接开放增多,常见淋巴管管壁的破坏和不完整;其中观察到两种功能状态不同的淋巴管,一种线粒体丰富,囊泡多,功能旺盛,另一种这些结构有缺陷.结论 癌周淋巴管存在两种功能状态的淋巴管,直肠癌很可能通过侵犯功能旺盛或代偿的淋巴管,破坏溶解管壁和开放连接而引起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EGF-C)和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1例卵巢肿瘤患者手术标本中VEGF-C及LYVE-1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①VEGF-C及LYVE-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卵巢交界性肿瘤和卵巢良性肿瘤(P<0.01);②VEGF-C及LYVE-1的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但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VEGF-C和LYVE-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淋巴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PTC和2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HGF表达和特异性淋巴管内皮标志物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VD),结合PTC的临床病理参数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PTC癌组织HGF、MLVD较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明显增高(P〈0.01),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表达与癌旁MLVD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HGF的过表达和MLVD增高与PTC发生、发展有关;HGF可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  相似文献
10.
人胰腺癌组织LYVE-1表达与癌组织淋巴管转移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胰腺癌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LYVE-1的表达,为研究癌淋巴管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人胰腺癌和正常胰腺组织中LYVE-1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用LYVE-1来标记淋巴管,检测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LMVD)。结果胰腺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LYVE-1不染色,淋巴管内皮细胞LYVE-1阳性表达,经计数微淋巴管数量,癌组织中的LMVD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P〈0.01),并且LMVD的表达与VEGF-C、VEGF-D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LYVE-1可选择性的表达在胰腺癌组织淋巴管内皮上,能明确的区分血管及淋巴管成分,可作为一个淋巴管内皮细胞较特异的标记物。由于LMVD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说明淋巴管数量的增加可能与胰腺癌的淋巴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