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74篇
  免费   8165篇
  国内免费   2014篇
耳鼻咽喉   674篇
儿科学   2114篇
妇产科学   695篇
基础医学   6027篇
口腔科学   541篇
临床医学   12633篇
内科学   14717篇
皮肤病学   541篇
神经病学   4387篇
特种医学   460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8972篇
综合类   16302篇
预防医学   5887篇
眼科学   949篇
药学   8251篇
  113篇
中国医学   4997篇
肿瘤学   7949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1417篇
  2022年   2511篇
  2021年   3905篇
  2020年   4114篇
  2019年   3044篇
  2018年   2770篇
  2017年   3590篇
  2016年   3459篇
  2015年   3120篇
  2014年   6170篇
  2013年   5891篇
  2012年   5254篇
  2011年   5767篇
  2010年   4587篇
  2009年   4463篇
  2008年   4555篇
  2007年   4712篇
  2006年   4147篇
  2005年   3533篇
  2004年   2914篇
  2003年   2574篇
  2002年   2147篇
  2001年   2036篇
  2000年   1707篇
  1999年   1436篇
  1998年   1151篇
  1997年   1039篇
  1996年   879篇
  1995年   983篇
  1994年   850篇
  1993年   639篇
  1992年   683篇
  1991年   542篇
  1990年   455篇
  1989年   393篇
  1988年   387篇
  1987年   345篇
  1986年   266篇
  1985年   297篇
  1984年   294篇
  1983年   182篇
  1982年   214篇
  1981年   151篇
  1980年   140篇
  1979年   121篇
  1978年   133篇
  1977年   67篇
  1976年   72篇
  1975年   5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RF-TKI)治疗老年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肺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70例Ⅳ期EGFR突变肺癌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给予DC-CIK细胞治疗联合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靶向治疗;对照组35例,给予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靶向治疗。 结果 治疗组的疾病控制率(DCR)为88.6%,高于对照组的68.6%(P=0.041),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率为71.4%,高于对照组的45.7%(P=0.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的1年、2年和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62.9% vs 57.1%、37.1% vs 31.4%和8.6% vs 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7)。治疗组和对照组的1年、2年和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57.1% vs 31.4%、20.0% vs 5.7%和2.9% vs 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腺癌(HR=0.178,95%CI:0.061~0.523)及高分化(HR=0.058,95%CI:0.015~0.228)患者OS更长,腺癌(HR=0.271,95%CI:0.094~0.777)及高分化(HR=0.089,95%CI:0.029~0.272)患者PFS也更长。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C-CIK细胞联合EGRF-TKI可以提高晚期老年EGFR突变肺癌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和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PFS。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ACBT)联合肺康复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康复期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7年8月~2019年8月到我院就诊的COPD康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从采用常规肺康复训练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6例为常规训练组,从采用ACBT干预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6例为ACBT组,从采用常规肺康复训练联合ACBT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6例为常规训练+ACBT组。对比3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2周后HRV指标[24 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正常相邻RR间期的间隔50 ms以上的百分比(PNN50)、低频(LF)以及高频(HF)]、肺功能指标[第1 s用气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F)]、康复情况[6分钟步行距离(6MWD)、Borg呼吸困难评分(BS)]及生活质量(CRQ评分)的差异。结果 干预12周后,3组患者的HRV指标、肺功能指标及CRQ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且常规训练+ACBT组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ACBT组和常规训练组(均P<0.05);3组患者干预12周后的6MWD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均P<0.05),B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均P<0.05),规训练+ACBT组的6MWD评分显著高于ACBT组及常规训练组,BS评分显著低于ACBT组及常规训练组(均P<0.05)。结论 ACBT联合肺康复运动训练对COPD康复期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率变异性,提升患者肺功能,促进康复,提升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耳穴压豆疗法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症状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符合纳入标准的AECOPD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和耳穴压豆(王不留行籽)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3个月评价肺功能,干预后临床症状和COPD评估测试问卷(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分。[结果] 耳穴压豆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 accounted for the predicted value,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穴压豆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1.8%)高于对照组(64.3%),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穴治疗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CAT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穴压豆可显著改善AECOPD患者肺功能,且耳穴压豆疗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以目标为导向的护理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20年2月—2022年2月接收的11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与干预组(给予目标为导向的护理),各55例,比较2组患者3个月后的疾病认知及行为水平、心功能及生活质量(MLHFQ)评分变化。结果 干预后,6MWT干预组为(442.64±131.53),高于对照组的(332.58±119.82),t=4.588,P<0.001;干预组的BNP为(539.54±193.57),低于对照组的(812.37±127.65),t=-8.726,P<0.001;干预组的LVEF为(54.46±5.86),高于对照组的(48.58±3.47),t=6.403,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的疾病认知评分为(51.46±3.73),高于对照组的(45.62±3.25),t=8.754,P<0.001;干预组的行为评分为(50.11±3.32),高于对照组的(36.38±3.14),t=-22.283,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的MLHFQ评分为(18.45±8.69),低于对照组的(41.25±7.15),t=-15.02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目标为导向的护理干预效果较好,可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转变患者日常行为,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与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RA)应用辅助任务导向训练的干预对其手功能康复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治疗的老年RA患者80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通过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入组患者均给予规范抗风湿药物常规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手部抗阻训练方式,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辅助任务导向训练干预,对两组干预1个月,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握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双侧手指TAM、握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双侧手指TAM、握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SF-36评分分别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左手TAM(268.25±20.62)°与右手TAM(259.93±23.44)°分别高于对照组左手TAM(235.56±25.21)°与右手TAM(224.37±21.86)°(P<0.05);治疗后治疗组左手握力(75.12±8.09)mmHg(1 mmHg=0.133 kPa)与右手握力(79.62±7.86)mmHg分别高于对照组左手握力(62.56±7.78)mmHg与右手握力(65.13±8.10)mmHg(P<0.05);治疗后治疗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35.25±4.60)分高于对照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31.56±5.25)分(P<0.05);治疗后治疗组SF-36评分(88.25±11.62)分高于对照组SF-36评分(80.56±16.21)分(P<0.05)。结论对老年RA进行辅助任务导向训练干预可提高患者手部关节活动度,增强手部握力,提高日常生活手功能活动能力以及改善生存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阿托伐他汀治疗脑出血能否改善患者发病后3月的临床预后。 方法:纳入选择保守治疗 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3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他汀组47例。2组均按中国脑出血指南进行治疗,其 中他汀组于入院后24 h内开始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此后按照20 mg/d的剂量继续服用90 d;随访主 要结果指标是随机化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序贯分析及不良结局的患者比例,不良结局定 义为死亡(mRS评分=6分)或重大残疾(mRS评分3~5分)。mRS≤2分认为临床结局良好。次要结局指 标是治疗后患者血肿体积的影像学变化。 结果:他汀组治疗有效且结局良好31例(65.96%);对照组结局 良好31例(36.9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随访观察对照组死亡27例(32.14%),他汀组死亡6例 (1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至随访结束他汀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没有因他汀 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而需停药者,且他汀组再次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无明显增加。结论:选择保守治疗的脑出 血患者于入院后24 h内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3月时患者预后情况,同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超重或肥胖与执行功能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把握当前该领域研究热点。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发表于2010年-2021年的1 321篇以“超重或肥胖与执行功能”为主题的文献为分析对象,采用CiteSpace与VOSviewer绘制知识图谱,通过发文量、研究国家和地区、研究机构以及关键词的共现、聚类和突现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①发文量增长趋势方面,2010年-2021年,超重或肥胖与执行功能研究的发文状况分为三个阶段,2010年-2014年、2017年-2021年这两个阶段发文量快速增长,2014年-2017年发文量增长较平缓;②参与研究的国家和地区方面,共有64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该领域的研究,其中美国的发文量最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最频繁、影响力最大,居该研究领域核心地位;③研究机构方面,共有1 627所机构参与该领域的研究,其中伊利诺伊大学(Illinois University)发文量最多且与多所高产机构合作紧密,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团体;④关键词分析方面,研究内容主要涉及饮食行为研究、预防与干预研究、风险因素评估以及不同群体特征分析。结论 超重或肥胖与执行功能研究整体呈快速发展态势,国际关注度高且研究范围广泛。  相似文献   
9.
Background– This study intends to address the scarcity of data regarding the pathogenesis of Baclofen poisoning in humans, which has seen a recent increase, worldwide, especially amongst the young people. Another reason for the conduction of this study was lack of the substantial data about the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lungs, in synergistic toxicity of Baclofen with Ethanol, in-spite of it being very common in humans, and both being respiratory depressant with similar mechanism of action.Purpose– The authors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pathogenesis of fatal poisonings in humans due to Baclofen in combination with Ethanol via an animal research model. The enhancement of the overall scientific literature by extending research along the lines of the handful studies available in this regard was another adjunct goal of the study.Material and methodsFifteen Wistar ra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and test group of five and ten subjects respectively. The test group was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sub-groups of five each, with Baclofen administered to one, and it in conjunction with Ethanol to the other, in lowest dosages adjusted for the humans. Rats in both the groups were euthanized by dislocation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e for the histopathology examination.ResultsCapillary and venous plethora, hemorrhages in the inter-alveolar septi, hemorrhages into the alveoli and sludging was seen in the 1st sub-group. The plethora of venules, capillaries and arterioles, with sludging by the WBC (white blood corpuscle) infiltrates was seen in the 2nd sub-group. Desquamation of the ciliated epithelium and edematous thickening of the intra-alveolar septi, along with features suggestive of the peri-vascular edema was seen in the 2nd sub-group. The 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the micro vessels show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value of the arteriolar diameter in the 2nd sub-group, in comparison to 1st, but the venular diameter in the two sub-groups did not differ to any extent.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