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变性梯度胶电泳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采用变性梯度胶电泳方法(DGGE)研究喂养方式对早产新生儿肠道茵群的影响.方法收集同期6对新生儿1~21 d粪便,直接提取细菌总DNA,扩增16S rDNA V6~V8区后DGGE分离,测序并与EMBL核苷序列数据库进行比较.结果喂养前肠道菌群类似,以梭状芽孢杆菌、链球菌、克雷伯氏茵为主,开奶后母乳喂养儿以双歧杆茵为主,奶粉喂养儿肠道茵群显示其明显的多态性,有双歧杆菌、梭状芽孢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茵、克雷伯氏菌、韦荣氏茵、沙雷氏茵以及不经培养细菌.结论喂养方式对早产新生儿茵群的形成及演替有明显影响,PCR-DGGE在多态性,动力性,茵群的演进变化方面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数据和补充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观察过敏和无过敏反应小鼠肠道菌群在无菌小鼠肠道内定植后对卵清蛋白(OVA)刺激的反应,探究肠道菌群在食物过敏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用卵清蛋白成功诱导出的过敏和无过敏反应SPF级小鼠的粪便,分别移植给无菌小鼠(各10只),为过敏组(FA组)和无过敏反应组(NR组).粪菌移植后第3周,两组分别随机抽取7只再用OVA激发为实验组(FA-o组、NR-o组),余3只为生理盐水对照组(FA-c组、NR-c组).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评价粪菌移植后肠道菌群在肠道内的定植情况,比较FA组和NR组肠道菌群的差别.观察两组再用OVA激发后的临床表现,HE染色观察小鼠空肠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1)粪菌移植后第3周,与供体小鼠相比,FA组与NR组小鼠肠道菌群的DGGE条带多数一致,而FA组与NR组肠道菌群比较,DGGE条带有明显不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两组均能很好分离,测序结果也表明无过敏反应组中厚壁菌门的细菌占优势,过敏组中变形菌门的细菌占优势;(2)移植粪菌的无菌鼠再次用OVA激发时,FA-o组有临床表现,NR-o组无明显临床表现;HE染色可见FA-o组较NR-o组小鼠空肠绒毛上皮细胞局灶性坏死、脱落,炎性细胞浸润明显严重.结论 肠道菌群不同使无菌小鼠对OVA的敏感性不同,说明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是食物过敏的始动因素,肠道菌群可传递宿主对食物过敏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细胞因子、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5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以及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粪便中九种肠道菌群含量,比较三组间肠道菌群变化;同时采用 ELISA 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7A(IL-17)、白介素-1β( IL-1β)、白介素-6( IL-6)、干扰素-α( INF-α)、CXC 趋化因子(CXCL-13)的浓度,分析肠道菌群与细胞因子以及肝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属以及瘤胃球菌属含量减少;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梭菌属、白色念珠菌以及普雷沃氏菌含量明显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肠杆菌科细菌与凝血酶原时间(PT)呈正相关性,肠球菌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呈正相关性;双歧杆菌与 AST、碱性磷酸酶(AKP)以及 HBV DNA水平呈负相关性,普雷沃氏菌属与 AST、AKP 以及 PT 呈负相关性,拟杆菌属与 AST 和 PT 呈负相关性,瘤胃球菌属与白蛋白(ALB)呈负相关性。另外,9种肠道菌群中只有肠球菌与 IL-17A 呈正相关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其中乙肝患者体内过度繁殖的肠球菌与 IL-17A 协同参与肝脏炎症反应过程,以致于肝功能受损呈恶性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目前比较常见的功能性肠病,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对IBS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导致IBS的可能发病机制是复杂多样的,但其发病的确切原因目前却仍然尚不明了,尽管如此,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肠道茵群失调与IBS的发病有较高的相关性,本文就目前IBS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6.
7.
肠道菌群在多种疾病中具有特征性改变,并参与疾病的发生与进展。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功能性便秘存在相关性,且肠道微生态制剂对功能性便秘具有治疗作用。本文从功能性便秘的肠道菌群改变、发生机制、与“脑-肠-菌”轴的关联及肠道微生态的治疗等方面,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阐述肠道菌群与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甘麦大枣汤(GMZ)联合氟西汀(Flx)是否通过调控小鼠肠道菌群改善慢性应激小鼠抑郁症状。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CUMS)联合孤养复制小鼠CUMS抑郁模型,观察GMZ(7 g/kg)、Flx(10 mg/kg)、GMZ(7 g/kg)+Flx(10 mg/kg)灌胃给药对小鼠体质量、糖水偏好百分比、尾悬累积静止不动时间、旷场水平运动次数及脑内5-HT水平的影响;采用16S rDNA测序方法分析CUMS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和结构;采用粪菌移植实验评价移植GMZ+Flx粪菌对CUMS小鼠抑郁行为及脑内5-HT水平的影响。结果 CUMS应激联合孤养可成功复制小鼠慢性应激CUMS抑郁模型;GMZ+Flx给药能显著提高CUMS小鼠体质量(P0.01)及糖水偏好百分比(P0.01)、降低尾悬实验累积静止不动时间(P0.01)、增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次数(P0.05)、提高小鼠脑5-HT的水平(P0.01);与正常组相比,CUMS组小鼠肠道菌群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1)、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明显升高(P0.01),GMZ给药可显著降低门水平Firmicutes相对丰度(P0.05),对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有升高趋势;在CUMS造模基础上,移植GMZ+Flx粪菌,可显著提高CUMS小鼠糖水偏好百分比(P0.01)、降低尾悬累积静止不动时间(P0.05)、增加旷场水平运动次数(P0.01)、提高小鼠脑5-HT的水平(P0.01)。此外,灌胃给药及粪菌移植实验均显示,GMZ对CUMS小鼠尾悬实验改善显著,Flx对旷场水平运动次数改善明显。结论甘麦大枣汤联合氟西汀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慢性应激小鼠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早产儿出生后4周内肠道微生物产气量及各种气体成分所占比例的差异。方法 本研究招募了2020年5月1日—6月1日期间生后即入上海市儿童医院治疗的19名早产儿。被纳入研究的早产儿均符合出生胎龄≥28周同时<37周,无畸形或代谢性疾病,被纳入前均获得父母书面知情同意。收集其出生后3天内,出生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时自然排出的粪便,12h内送达实验室处理。通过体外发酵系统,将所收集的粪便接种到分别以乳糖(lactose,LAT)、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s,FOS)、2'-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FL-2)和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GOS)作为主要碳源的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发酵;另外检测肠道菌群的产气量、各种气体成分(二氧化碳、氢气、甲烷、硫化氢)等代谢指标。结果 培养基组早产儿的肠道微生物经体外发酵的产气量均逐渐增加。早产儿自出生起至第4周,肠道微生物体外产气中均测到甲烷。早产儿自出生2周后,其他气体普遍产生,肠道微生物的体外产气中二氧化碳占比最多,其次为氢气、甲烷和硫化氢。此外,不同日龄早产儿肠道微生物皆在以FL-2为碳源的培养基中产气量最少,以LAT为碳源的培养基中产气量最多。结论 早产儿出生后4周内,肠道微生物经体外发酵的产气量与其日龄呈正相关。早产儿出生后4周内所排粪便可能含产甲烷菌。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