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149篇
  免费   10855篇
  国内免费   5072篇
耳鼻咽喉   2501篇
儿科学   997篇
妇产科学   4566篇
基础医学   19135篇
口腔科学   4185篇
临床医学   9670篇
内科学   14123篇
皮肤病学   2457篇
神经病学   2679篇
特种医学   510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44篇
外科学   16796篇
综合类   22078篇
预防医学   6085篇
眼科学   705篇
药学   8260篇
  36篇
中国医学   2421篇
肿瘤学   27135篇
  2023年   1760篇
  2022年   2768篇
  2021年   4207篇
  2020年   4444篇
  2019年   3742篇
  2018年   3479篇
  2017年   4516篇
  2016年   4747篇
  2015年   5114篇
  2014年   8655篇
  2013年   7813篇
  2012年   7802篇
  2011年   8914篇
  2010年   7075篇
  2009年   6987篇
  2008年   7197篇
  2007年   7397篇
  2006年   6814篇
  2005年   5918篇
  2004年   4827篇
  2003年   4352篇
  2002年   3554篇
  2001年   3396篇
  2000年   2882篇
  1999年   2308篇
  1998年   2054篇
  1997年   1850篇
  1996年   1735篇
  1995年   1701篇
  1994年   1578篇
  1993年   1177篇
  1992年   1074篇
  1991年   911篇
  1990年   799篇
  1989年   699篇
  1988年   660篇
  1987年   525篇
  1986年   450篇
  1985年   553篇
  1984年   490篇
  1983年   332篇
  1982年   358篇
  1981年   300篇
  1980年   276篇
  1979年   227篇
  1978年   167篇
  1977年   124篇
  1976年   108篇
  1975年   46篇
  1973年   4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考察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的性能,及其对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癌的体内外抑制效果。方法 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以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粒径、分散系数(PDI)及Zeta电位,及其在不同生理介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PBS的混悬液)中的稳定性;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大小;精确称量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质量,并采用HPLC法测量番荔素中番荔辛,计算载药量;用酶标仪在540 nm处测量不同浓度(2、1.5、1、0.5、0.25、0.125 mg/mL)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与5%葡萄糖溶液等渗液的吸光度,并计算溶血率;采用透析袋法考察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用划痕实验与MTT实验对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进行体外药效学考察。构建黑色素瘤肺转移癌小鼠模型,以紫杉醇注射液为阳性对照,对不同剂量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进行体内药效学研究。结果 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的粒径为(160.6±1.0)nm,PDI为0.082±0.023,Zeta电位为(-28.10±1.14)mV,透射电镜下呈球状。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在5%的葡萄糖、血浆中稳定,无溶血现象;在体外可持续缓慢释放。体外研究结果显示,与番荔素原料药相比,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对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迁移抑制作用及细胞毒性显著增加。体内药效学结果显示,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iv给药14 d后,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0.4 mg/mL组对黑色素瘤肺部转移抑制率可达到91.6%,S-100蛋白的表达也较模型组明显下调。结论 香菇多糖可作为稳定剂制备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对黑色素瘤肺转移癌初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梅娟  马新义  张金莲  张正 《安徽医药》2022,26(9):1794-1798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感染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乳腺癌病人乳腺癌组织为研究对象(乳腺癌组),同时选取同期该院85例良性乳腺疾病切除病变周围正常乳腺组织作为对照(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组织中MMP-2、MMP-9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MMP-2、MMP-9蛋白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PV16/18感染情况。回顾性分析乳腺癌病人临床病理资料,比较MMP-2、MMP-9表达、HPV 感染与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病人MMP-2、MMP-9 mRNA 表达水平(1.58±0.13、2.14±0.11)及其蛋白阳性表达率(77.78%、8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05、1.02±0.07、27.06%、17.65%)(P<0.05);乳腺癌组HPV16/18-DNA阳性率[71.11%(64/90)]显著高于对照组[12.94%(11/85)](P<0.05);MMP-2、MMP-9表达及HPV16/18阳性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绝经状态、雌激素受体(ER)阳性相关(P<0.05);MMP-2、MMP-9表达与HPV感染呈正相关(P<0.05)。结论乳腺癌病人乳腺癌组织中MMP-2、MMP-9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HPV16/18感染呈正相关,均与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HPV感染可能引起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增高,从而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生物反馈在早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盆底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8月—2021年7月选取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妇科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措施,试验组采取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盆底电生理功能、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FDI-20)、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IQ-7)评分。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各项盆底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试验组患者PFDI-20、PFIQ-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取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生物反馈对早期宫颈癌根治术后盆底康复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6.
7.
8.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ar carcinoma,HCC)中c-Met、Fascin及CD44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186例HCC患者中HCC组织及癌旁组织c-Met、Fascin及CD44蛋白的表达, 分析三者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H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Met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2%(112/186)和32.8%(61/186),Fasci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5%(105/186)和24.7%(46/186),CD44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3.1%(136/186)和50.5%(94/186),三种蛋白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分别χ2=28.1050,χ2=38.8041,χ2=20.0921,均P<0.01)。c-Met、Fascin及CD44蛋白的表达与脉管侵犯、低分化及术后复发有关(c-Met分别χ2= 5.4762,χ2=14.6101 ,χ2= 8.6439,Fascin分别χ2= 7.4015,χ2=28.3361,χ2=13.8529,CD44分别χ2=11.3806,χ2=21.2081,χ2= 15.5342,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Met与Fascin 、c-Met与CD44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495,0.2009,P均<0. 01) 。Fascin与CD44表达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679,P>0. 05)。单因素和Cox模型多因素结果显示c-Met、Fascin及CD44表达是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 05)。结论:在HCC组织中,c-Met、Fascin及CD44蛋白的表达均增高,同时c-Met与Fascin、c-Met与CD44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且三者的高表达分别与癌组织分化、脉管癌栓及复发有关,通过IHC检测三者的表达具有判断HCC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术后复发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实施ESD治疗且病理结果为EGC的258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25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长期随访,随访期间14例复发,复发率为5.4%,平均复发时间为(10.6±4.3)个月。经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病变浸润深度为SM2或以上(OR=5.22,95%CI:1.257~21.648,P=0.023)、病变最大径≥4.0 cm(OR=5.23,95%CI:1.331~20.568,P=0.018)是影响ESD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SD治疗EGC临床疗效好,病变的浸润深度及大小是影响ESD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可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从血液循环中清除,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研究表明,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达到SVR后,可降低肝细胞癌(HCC)发病率,但仍需监测HCC的发生。现简要总结现有研究关于抗病毒治疗后丙型肝炎继发HCC可能原因的讨论,主要分为表观遗传学改变与DNA异常甲基化、HCV相关肝硬化与DNA倍数异常、HBV再激活、隐匿性HCV感染几个方面,以及抗病毒治疗对HCC复发的影响。抗病毒治疗在极少数情况下不能完全阻止丙型肝炎后HCC的发生和复发,其机制仍需继续研究探索,临床医生也应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