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8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86篇
内科学   20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84篇
综合类   143篇
预防医学   3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9篇
中国医学   1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发生高尿酸血症的机制及防治策略。方法:分析480例肾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正常而血尿酸增高者43例(9%),其中痛风7例,移植肾肾盂或输尿管结石3例。随访1~5年,1例痛风患者血尿酸及症状控制不理想,余血尿酸均控制在正常水平,未见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高尿酸血症是肾移植术后较常见的问题,发生原因较多,但主要与环孢素A的作用有关;长期降尿酸及碱化尿液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寻求一种对治疗痛风病更为有效而且服用方便的方药。方法:门诊收治的43例患,根据临床表现,化验室检查和X线摄片而确诊。每日口服“竹黄通痹胶囊”连续服用3个月。结果:43例患临床痊愈30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4%。结论:竹黄通痹胶囊具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复方白虎加桂枝汤防治大鼠痛风模型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中药对大鼠痛风模型的防治作用。方法 用尿酸盐注入大鼠后肢的内踝关节,制备大鼠痛风模型.观察中药对大鼠痛风模型内踝关节炎症的防治作用。结果 中药组体征好转,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K^+浓度降低,病理显示关节炎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中药对大鼠痛风模型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痛风病是指与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密切相关的进展性代谢疾病,已成为我国第二大类代谢疾病。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痛风相关疾病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以及中医对痛风病的认识,对痛风病的中西医认识进展进行综述。以及基于对痛风病的认识,总结中西医治疗痛风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痛风病的诊疗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痛风方剂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痛风方剂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确保制剂质量稳定可控、安全、有效.方法 对展开剂及展开条件进行筛选,采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制剂中的防己、黄柏、当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痛风方剂颗粒中粉防己碱的含量.结果 分别以正己烷-氯仿-甲醇(7.5∶4∶2)、正丁醇-冰醋酸-水(7∶1∶2)、石油醚-乙酸乙酯(4∶1)为展开制,可对痛风颗粒制剂中的防己、黄柏、当归进行定性鉴别.采用Kromasil C8柱(250 mm×4.6 mm,5μm)为分析柱,以含0.6%三乙胺的0.01 mol/L磷酸二氢钾缓冲液(用磷酸调pH至3.O)-甲醇-乙腈(50:20:30)为流动相.可对痛风颗粒制剂中的粉防己碱含量进行测定.粉防己碱的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4.0-40.0 p.g/mL(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9.41%,RSD=1.63%(n=9).结论 所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分别用于痛风颗粒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降尿酸是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基本方法,目前降尿酸作用途径主要是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腺苷脱氨酶等合成酶的活性,或(且)影响肾脏尿酸转运蛋白(OAT1、OAT3、URAT1、GLUT9)等的表达,进而降低尿酸的水平。由于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Embase等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总结了具有明确降尿酸作用机制的单味中药,并进行功效归类,有助于对其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为防治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提供更可靠、更安全的中医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杨振国术柏痛风汤治疗痛风疗效。[方法]将52例痛风使用术柏痛风汤,1剂/d,早晚各1次,水煎服。15d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进行疗效判定。[结果]临床治愈32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31%。[结论]术柏痛风汤治疗痛风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沈瑞  曹国平  孙婷婷  吕福仙  邓小毅 《安徽医药》2019,40(10):1091-1094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DECT)半定量评分系统在痛风患者尿酸盐结晶评估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江苏大学附属澳洋医院39例痛风患者的足部DECT扫描结果,并对其尿酸盐结晶进行半定量评分。应用DECT定量软件测量尿酸盐结晶体积;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半定量评分重复性;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半定量评分与尿酸盐体积的相关性;同时比较半定量评分方法与定量软件测量尿酸盐体积方法所用时间。结果 39例患者共完成了73只足部扫描,其中69只足部检测到尿酸盐结晶。DECT尿酸盐结晶评分在肌腱中最高,其次为第一跖趾关节、踝/中足关节,脚趾的其他关节评分最低。2名影像医师对尿酸盐结晶的半定量分析结果一致性高,ICC为0.944。69只足部的尿酸盐结晶体积平均值为(2.69±8.84)cm3。DECT尿酸盐评分与其体积密切相关(r=0.479,P<0.001)。两名评分者使用DECT评分系统分析尿酸盐结晶所需时间分别为(68.18±15.16)秒、(74.67±16.15)秒,定量软件分析所需时间为(166.10±13.23)秒,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7.029,P<0.001)。结论 DECT尿酸盐结晶半定量评分系统是可行的,相比定量分析软件更省时、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赵敏    陈婷  黄振光  钟秋安 《现代预防医学》2021,(21):3974-3978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痛风疾病负担变化,为痛风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检索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国痛风的患病数、患病率、发病数、发病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DALYs率,统计分析中国1990—2019年痛风的疾病负担年龄、性别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并对疾病进行危险因素归因分析。结果 2019年中国痛风患病人数为16161324例,标化患病率为1136.24/10万,发病人数为1041329例,标化发病率为213.82/10万,DALYs为510485人年,标化DALY率为35.89/10万。与1990年相比,各指标均持续增长。痛风疾病负担与性别和年龄相关,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在50~54岁达高峰,女性在65~69岁达高峰。高BMI和肾功能不全是痛风的主要危险因素,2019年高BMI的PAF为22.55%,肾功能不全的PAF为9.11%,分别较1990年增长了126.18%和34.96%。结论 1990—2019年中国痛风疾病负担呈升高趋势,应加强痛风的预防和诊治,降低其对社会造成的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痛风患者痛风发作频率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痛风频发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0年4月—2021年2月就诊于成都某风湿病专科医院的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既往疾病史、行为生活方式、血生化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痛风患者发作频率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 0.05。结果 498例痛风患者中,51(10.2%)例患者发作频率为1~2次/年,227(45.6%)例为3~4次/年,220(44.2%)例为5~26次/年。饮酒(χ2 = 7.011,P = 0.030)、蔬菜类(χ2 = 13.136,P = 0.001)、豆制品(χ2 = 5.986,P = 0.050)、牛奶/奶粉/羊奶(χ2 = 6.544,P = 0.038)、猪肥肉(χ2 = 7.957,P = 0.019)、是否规律作息(χ2 = 8.293,P = 0.014)在三组发作频率患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发作频率为1~2次/年的患者相比,饮酒(OR = 1.95,95%CI:1.03~3.68)为发作频率3~4次/年患者的危险因素,每周2次豆制品摄入(OR = 2.96,95%CI:1.49~5.86)为发作频率5~26次/年患者的危险因素。结论 痛风患者大多一年发作3次以上,饮酒、食用豆制品是增加发作频率的危险因素,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