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55篇 |
免费 | 59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5篇 |
儿科学 | 71篇 |
妇产科学 | 128篇 |
基础医学 | 1043篇 |
口腔科学 | 16篇 |
临床医学 | 1340篇 |
内科学 | 728篇 |
皮肤病学 | 55篇 |
神经病学 | 2037篇 |
特种医学 | 49篇 |
外科学 | 244篇 |
综合类 | 1601篇 |
预防医学 | 905篇 |
眼科学 | 14篇 |
药学 | 1088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500篇 |
肿瘤学 | 7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37篇 |
2022年 | 283篇 |
2021年 | 324篇 |
2020年 | 381篇 |
2019年 | 271篇 |
2018年 | 309篇 |
2017年 | 332篇 |
2016年 | 312篇 |
2015年 | 329篇 |
2014年 | 953篇 |
2013年 | 956篇 |
2012年 | 729篇 |
2011年 | 866篇 |
2010年 | 605篇 |
2009年 | 557篇 |
2008年 | 514篇 |
2007年 | 389篇 |
2006年 | 273篇 |
2005年 | 235篇 |
2004年 | 203篇 |
2003年 | 171篇 |
2002年 | 89篇 |
2001年 | 78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57篇 |
1984年 | 32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23篇 |
1981年 | 21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22篇 |
1978年 | 19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9篇 |
1975年 | 10篇 |
1974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血清谷氨酸水平对脑梗死后抑郁(PCID)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11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脑梗死后第2周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躯体疾病所导致的心境障碍诊断标准,对80例患者进行脑梗死后抑郁诊断,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评估脑梗死后患者的抑郁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梗死后抑郁患者与非梗死后抑郁患者血清谷氨酸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谷氨酸水平对PCID发病的影响。结果入组两周后,80例脑梗死患者共诊断为PCID 28例,PCID发生率为35.0%,其中轻度抑郁15例(53.6%),中度抑郁8例(28.6%),重度抑郁5例(17.8%);PCID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为(7.4±2.4)分,梗死后两周评分为(5.6±1.8)分;非PCID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为(6.1±1.7)分,梗死后2周评分为(3.4±1.2)分。PCID患者入院时及梗死后2周,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PCID患者,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CID患者梗死后第2天和梗死后两周血清谷氨酸水平分别为(4.5±1.8) g/L、(6.9±2.3) g/L,非PCID患者梗死后第2天和梗死后两周血清谷氨酸水平分别为(6.8±2.1) g/L、(7.1±1.9) g/L,PCID患者脑梗死后两周血清谷氨酸水平显著高于第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PCID患者血清谷氨酸水平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后第2天,PCID患者血清谷氨酸水平显著低于非PCID患者(P<0.01),但梗死后两周,PCID患者和非PCID患者血清谷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D患者脑梗死后第2天血清谷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后第两周HDRS评分呈负相关(r=-0.30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血清谷氨酸水平升高是PCID的发生独立危险因素(OR=0.335;95%可信区间为0.139~0.811;P<0.05)。结论 PCID的发生可能与卒中患者血清谷氨酸水平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郁对COPD患者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方法选取COPD患者91例,明确抑郁或者非抑郁患者80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对照组和抑郁组,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在实验开始5min和实验结束2min后检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Borg指数,计算患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所步行的距离。结果对照组患者和抑郁组患者实验前的各项指标如差异均如性别比例、年龄分布、BMI、FEV1、FVC、FEV1/FVC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50、1.416、1.721、0.041、0.089、0.028,P值均〉0.05);对照组和抑郁组患者在实验后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和Borg指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814、18.531、7.694、2.848,P值均〈0.05);对照组患者组内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心率、收缩压和Borg指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715、4.169、3.138,P值均〈20.05);抑郁组患者组内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和Borg指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163、8.372、5.619、19.174,P值均〈0.05);步行距离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851,P〈0.05)。结论抑郁会对COPD患者运动能力造成明显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上,心理治疗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针灸合并早期中医护理干预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0月在广东省韶关市中医院门诊首次确诊需药物治疗的乳腺增生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同时服用相同疗程的中药逍遥散加味汤剂,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针灸合并早期中医护理干预.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干预前后的症状与体征变化、焦虑和抑郁评分、复发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86.0%(P< 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乳房肿块明显缩小,乳房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 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乳房肿块大小、乳房疼痛评分、伴随症状评分均明显小于或低于对照组患者干预后(P<0.01).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分别为(40.12±5.23)、(43.17±11.08)分,均明显低于同组干预前及对照组患者干预后(P<0.01).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9.0%,明显低于对照组(45.0%)(P<0.05).结论 内服中药加针灸合并早期中医护理干预治疗乳腺增生不仅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能消除焦虑抑郁不良情绪,促进患者心理健康,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抑郁症患者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4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22)和对照组(n =22)。研究组给予舍曲林联合rTMS治疗,治疗总次数为10次。对照组给予单纯舍曲林治疗。在治疗前(基线)、治疗第2、4周以及8周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进行评分;第8周末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间HAMD-2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第2、4、8周HAMD-24评分[(20.32±2.46)、(14.41±2.04)、(11.36±3.50)分]与对照组[(22.73±2.83)、(16.36±1.79)、(13.41±3.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 〈0.05)。治疗第2、4、8周末研究组与对照组HAMD-24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均P〈0.01)。研究组显效率为86.4%,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显效率为63.6%,总有效率为90.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0,P〉0.05)。第8周末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2,P〉0.05)。结论高频rTMS对抑郁症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骨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焦虑、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的现状,探讨其关系.方法 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109例骨肿瘤化疗患者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骨肿瘤化疗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是35.78%、31.19%.积极应对得分低于常模,消极应对得分高于常模,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消极应对得分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抑郁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0.345、0.226,P<0.05).结论 骨肿瘤化疗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反应普遍存在.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消极面对压力.焦虑、抑郁情绪对患者的应对方式有负性影响,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应对越消极.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人格特质以发现不良的心理变化,提供个体化的心理指导,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自杀意念的相关性,为自杀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YoungK.S.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以及自编的自杀意念问卷、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对广东省某医药院校29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被调查的298名大学生中,网络成瘾检出率为20.8%,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9.2%;有124位学生表现为抑郁状态,占总人数的41.6%;网络成瘾是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x2=9.655,P=0.002),网络成瘾组的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是非成瘾组的2.237倍(OR=2.237,95% CI=1.205-4.155).结论: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且会增加自杀的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及生存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二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及生存质量。结果:经过3个月的护理,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较入组时均下降(P〈0.05),但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肠易激综合征专用生存质量量表(IBS-QOL)各维度评分较入组时均提高(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汉族医学生的抑郁现状,探讨具体生活事件和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区(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为医学生抑郁症的干预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收集某高校431名医学生资料,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技术测定151例具有抑郁情绪者和280例无抑郁情绪者的5-HTTLPR基因多态性,分析5-HTTLPR对抑郁情绪的影响。结果:被调查的医学生中有35%的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郁;在发生率超过50%的生活事件中,学习负担重、被人误会或错怪、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生活习惯明显变化、不喜欢上学等事件与抑郁情绪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项生活事件因子中,人际关系因子、健康适应因子与抑郁情绪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TTLPR基因型频率在各抑郁情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生存在很大程度的抑郁现象,多为轻度抑郁;抑郁现象的发生与大学生一些具体生活事件存在一定的关联;5-HTTLPR基因多态性对医学生抑郁情绪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探讨心理干预对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中老年女性患者睡眠和情绪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1年3月~ 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老年女性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RICU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RICU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干预措施,对于两组患者入院1周后的睡眠质量、汉密尔顿抑郁和焦虑评分、抑郁和焦虑程度进行比较,探讨心理干预措施对于RICU中老年女性患者睡眠和情绪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1周后的睡眠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1周后的汉密尔顿抑郁和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1周后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中老年女性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其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