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1.
地塞米松对家兔角膜碱烧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家兔角膜碱烧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复制兔右眼角膜碱烧伤模型,实验组于烧伤后每日以地塞米松球结膜下注射,对照组于烧伤后每日以等剂量生理盐水球结膜下注射,各组左眼为正常对照且。分别于第1、4、8、16、32及64天测量各组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烧伤后的第1、4、6、8、16、32天,实验组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其SOD活性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地塞米松有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能促进碱烧伤后角膜组织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小牛血清蛋白提取物对家兔角膜碱烧伤治疗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牛血清蛋白提取物(deproteinised calf blood extract,DCBE)对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制作兔右眼碱烧伤模型,实验组、对照组和安慰组于烧伤后分别立即用20%小牛血清蛋白提取物、表皮生长因子和0.9%的生理盐水点眼,每日4次。分别于1、3、7、14天进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照相后处死做常规HE染色病理切片和测定角膜的乳酸和丙酮酸含量。结果碱烧伤后第1、3、7、14天,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在角膜荧光素钠染色,HE病理染色及乳酸、丙酮酸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小牛血清蛋白提取物明显能抑制角膜碱烧伤后乳酸和丙酮酸的含量,进而促进碱烧伤后角膜的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3.
兔角膜碱烧伤后角膜组织中NO、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与脂质过氧化反应在角膜碱烧伤中的作用。方法:在兔右眼角膜用2mol/LNaOH溶液烧伤60秒钟后,分别于第1、4、8、16、32及64天测量其NO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及SOD活性,左眼为正常对照。结果:烧伤后的第1、4、8、16及32天,其NO和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至第64天接近对照组水平。烧伤后第1~16天,SOD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第32天已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角膜碱烧伤后角膜组织中NO水平升高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可能是其损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角膜碱烧伤后行自体角膜缘移植术的疗效,并评估其对健康眼的影响。方法在32只兔右眼上制作碱烧伤模型,烧伤1周后行自体角膜缘移植,作1/4、1/2、3/4周和全周范围移植者各8只,术后4周观察疗效。结果作全周自体角膜缘移植的8只兔患眼全部恢复正常眼表,作3/4、1/2、1/4周移植的患眼分别有87.5%(7/8)、37.5%(3/8)和0.00%恢复正常眼表;而作全周切取角膜缘的8只供眼均未恢复正常眼表(100%),角膜糜烂,有新生血管和假性胬肉长入,而切取3/4、1/2周角膜缘的供眼分别有75%(6/8)和12.5%(1/8)未恢复正常,切取1/4周角膜缘的供眼均恢复正常。结论行自体角膜缘移植可有效地治疗眼碱性烧伤,可作临床推广,但要注意供体眼取材范围不宜超过1/2范围,以免损伤健康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VitB2 在兔角膜碱烧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复制兔右眼角膜碱烧伤模型 ,设实验组和烧伤组。实验组于烧伤后每日以VitB2 0 .2ml/kg球结膜下注射。烧伤组每日以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分别于第 1 ,4 ,8,1 6 ,32及 6 4天测量各组角膜组织中丙二醛 (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活性。结果 :烧伤后的第 1 ,4 ,8,1 6 ,32天实验组MDA含量显著低于烧伤组 ,而SOD活性1— 6 4天明显高于烧伤组 ,尤其是第 4天至第 1 6天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itB2 对角膜碱烧伤后角膜组织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其机理之一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角膜组织中6 -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 6 - PD) 和胶原酶活性变化与角膜碱烧伤的关系。方法:用2mol/LNaOH溶液造成右眼角膜碱烧伤模型,以左眼为正常对照。分别于烧伤后不同时期测定两组角膜中的G- 6 - PD 的活性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 及羟脯氨酸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烧伤后的1 - 16 天,实验组的G- 6 - PD活性和羟脯氨酸含量下降,而GSSG 含量升高,尤其是第8 天的差异非常显著(P< 0 .01) ,至第32 天时上述指标基本接近对照组水平。G- 6 - PD 活性与羟脯氨酸含量呈正相关,而与GSSG 含量呈负相关。结论:G- 6 - PD活性降低导致GSSG 含量升高继而胶原酶活性增强,可能是角膜碱烧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鼠碱烧伤后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的形成情况,探讨Avastin对小鼠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制作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小鼠25 mg/mL Avastin 5μL结膜下隔日注射,同时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3次/d,连续治疗两周;对照组连续两周内每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3次,分别于碱烧伤后3 d、7 d和12 d取材。应用LYVE-1标记淋巴管,观察小鼠角膜内新生淋巴管的形成情况;体视显微镜观察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生成因子VEGF-C在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间段角膜组织内的表达。结果碱烧伤后7d的对照组角膜基质中可见新生淋巴管。在治疗组中,碱烧伤后12d可见角膜基质内存在新生的淋巴管。Avastin治疗组不同时间段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均少于角膜碱烧伤对照组。在正常小鼠角膜组织内,VEGF-C表达于角膜上皮层和内皮层。在治疗组碱烧伤角膜内,各时间段VEGF-C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Avastin具有抑制小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淋巴管和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角膜组织内VEGF-C的表达从而抑制角膜新生淋巴管和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