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59篇
  免费   2341篇
  国内免费   2098篇
耳鼻咽喉   277篇
儿科学   436篇
妇产科学   410篇
基础医学   4644篇
口腔科学   774篇
临床医学   6217篇
内科学   4227篇
皮肤病学   847篇
神经病学   856篇
特种医学   864篇
外国民族医学   59篇
外科学   2364篇
综合类   14294篇
预防医学   1969篇
眼科学   525篇
药学   3622篇
  22篇
中国医学   1510篇
肿瘤学   498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72篇
  2022年   508篇
  2021年   544篇
  2020年   767篇
  2019年   890篇
  2018年   465篇
  2017年   828篇
  2016年   965篇
  2015年   1185篇
  2014年   1851篇
  2013年   2037篇
  2012年   2862篇
  2011年   3198篇
  2010年   2883篇
  2009年   2739篇
  2008年   3361篇
  2007年   2879篇
  2006年   2519篇
  2005年   3359篇
  2004年   2471篇
  2003年   2241篇
  2002年   1866篇
  2001年   1536篇
  2000年   1239篇
  1999年   1004篇
  1998年   758篇
  1997年   723篇
  1996年   598篇
  1995年   493篇
  1994年   415篇
  1993年   280篇
  1992年   214篇
  1991年   217篇
  1990年   175篇
  1989年   186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CD147减轻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对前列腺癌细胞(LNCaP)损伤的作用。方法 利用慢病毒系统建立沉默CD147的前列腺癌细胞模型(LNCaP/shCD147细胞),同时设立阴性对照细胞(LNCaP/Scramble细胞),并进行RT-qPCR验证。通过检测LNCaP/shCD147和LNCaP/Scramble两种细胞中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以验证沉默CD147后前列腺癌细胞氧化应激和抗氧化酶的变化;而后向细胞内加入过氧化氢(H2O2),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变化,验证沉默CD147后前列腺癌细胞发生的氧化应激与PI3K/AKT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结果 成功构建沉默CD147的前列腺癌细胞模型,与LNCaP/Scramble细胞相比,mRNA中CD147表达量降低(P<0.01)。氧化应激结果显示沉默CD147后细胞内ROS和MDA含量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白虎加桂枝汤对尿酸性肾病(HN)大鼠的治疗效果,并从肾小管损伤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白虎加桂枝汤高剂量组(BHJGZ高组)、白虎加桂枝汤中剂量组(BHJGZ中组)、白虎加桂枝汤低剂量组(BHJGZ低组)、别嘌醇组,每组10只。采用腺嘌呤灌胃联合腹部皮下注射氧嗪酸钾构建大鼠尿酸性肾病模型,连续造模18 d。造模成功后,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其余各组给予对应药物灌胃,连续干预8周。观察大鼠体质量、活动能力、精神状态及毛色,检测大鼠血清尿酸(UA)、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TP),通过HE染色、过碘酸希夫(PAS)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高尿酸血症(HUA)大鼠肾脏组织形态学、肾小球系膜增生以及肾间质纤维化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6周后,白虎加桂枝汤各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增加,活动能力、精神状态及毛色好转(P<0.05)。BHJGZ中组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Scr水平(P<0.01),BHJGZ中组、BHJGZ高组可明显降低大鼠血清BUN水平(P<0.01);白虎加桂枝汤各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HUA大鼠血清UA、24 h UTP水平并改善肾组织形态学、肾小球系膜增生及肾间质纤维。结论:白虎加桂枝汤可能通过抑制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减少肾小管损伤及肾间质纤维化,延缓HN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p27蛋白、细胞周期素E(cyclin-E)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妊娠关系。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江西省九江市妇幼保健院81例EMT合并不孕患者为EMT组,另选择同期60例非EMT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p27蛋白、cyclin-E表达情况,以半定量法评价镜下染色强度、阳性细胞百分比,统计p27蛋白、cyclin-E阳性表达情况。 结果EMT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组织p27蛋白阳性率55.56%、58.0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正常内膜组织的81.67%(P<0.05),EMT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组织cyclin-E阳性率69.14%、51.8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0%(P<0.05)。81例EMT患者中,浸润型异位内膜组织p27蛋白阳性率36.36%较卵巢型的62.71%下降、cyclin-E阳性率90.91%较卵巢型的62.07%升高(P<0.05),Ⅲ~Ⅳ期异位内膜组织p27蛋白阳性率39.02%较Ⅰ~Ⅱ期的72.50%下降、cyclin-E阳性率82.93%较Ⅰ~Ⅱ期的55.00%升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27蛋白表达与cyclin-E表达、美国生育协会分类系统(rAFS)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子宫内膜容受性Salle评分呈正相关(P<0.05);cyclin-E表达与Salle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rAFS评分呈正相关(P<0.05)。81例患者术后24个月累计妊娠共38例(46.91%),其中p27蛋白表达阳性者妊娠率57.78%,较阴性者的33.33%高(P<0.05),而cyclin-E表达阳性者妊娠率37.50%,较阴性者的68.00%低(P<0.05)。调整年龄、体重指数、月经周期、术前痛经数字评分(NRS)评分、Salle评分、美国生育协会分类系统(rAFS)评分等因素后发现,cyclin-E表达阳性是术后24个月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p27蛋白在EMT患者中呈低表达、cyclin-E呈高表达,二者均与患者临床分型、分期及病情严重程度表现出一定相关性,其中cyclin-E高表达可能与患者妊娠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CD4+/CD8+、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变化与胃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将43例胃癌术后医院感染患者设为感染组,胃癌术后未感染者45例设为未感染组,健康者22名设为对照组,比较感染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白细胞计数、CD4+/CD8+、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及未感染组、对照组研究对象上述指标水平,分析CD4+/CD8+、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对医院感染的预测效能.结果 疑似感染时感染组、未感染组白细胞计数、CD4+/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感染组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或0.01),CD4+/CD8+水平显著低于未感染组(P<0.01).疑似感染时至感染控制后感染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先升高后下降,CD4+/CD8+水平先下降后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显示,疑似感染时白介素-6水平升高是胃癌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因素,高水平CD4+/CD8+是其保护性因素.CD4+/CD8+、C反应蛋白、白介素-6联合检测预测胃癌术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的曲线下面积和准确度高于单一检测.CD4+/CD8+分别与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C反应蛋白与白介素-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胃癌患者术后CD4+/CD8+、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对医院感染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加强三者同步动态监测,能为医院感染早期预测、早期干预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动蛋白结合蛋白(Fscn)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分析人类肿瘤基因组(TCGA)数据库中Fscn1基因的表达情况。在STRING数据库中建立Fscn1基因及其相关蛋白互相作用网络,对网络中的蛋白进行功能富集。采用生存分析探讨Fscn1基因高低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的预后关系。同时回顾性分析NSCLC患者5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手术标本中NSCL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Fscn1基因编码蛋白表达水平,分析比较Fscn1基因编码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Fscn1基因在多种肿瘤中表达水明显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且在NSCLC患者中Fscn1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与Fscn1基因相互作用较为紧密的蛋白网络共有节点数共51个,相互作用关系446个,区域聚类指数为0.75,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富集显著(P<0.05)。Fscn1基因及其相关蛋白功能主要富集于蛋白相互连接。Fscn1基因正相关表达最显著的基因为SPHK1基因(r=0.53);与Fscn1基因负相关表达最显著的基因为跨膜蛋白(TMEM)125(r=-0.38)。生存分析显示高低表达组总生存(HR=1.3,P<0.05)显著低于低表达组;但高低表达组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无明显差异(HR=0.82,P>0.05)。进一步根据病理类型分为鳞癌和腺癌,结果显示肺腺癌中,Fscn1基因mRNA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显著低于低表达者(HR=1.6,P<0.05)。Fscn1基因编码蛋白在NSCLC患者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6%(36/51)和17.6%(9/51)。Fscn1基因编码蛋白在NSCLC患者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Fscn1基因编码蛋白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N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P<0.05)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Fscn1基因在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且可能参与了肺癌的转移过程。通过靶向一致Fscn1基因表达,有望成为NSCLC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天然CD25和FOXP3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其作为诊断标志物的潜能。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立医院胸外科首次确诊且未经任何治疗的NSCLC患者200例及同期性别、年龄、吸烟史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90例,收集两组血液样本。基于CD25及FOXP3分子结构,利用表位预测软件(http://www.iedb.org)设计并合成3条线性抗原肽(即CD25a、CD25b、FOXP3)并外送化工公司合成,通过自行建立的优化ELISA检测方法,检测NSCLC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浆CD25及FOXP3抗体的表达水平,并分析CD25及FOXP3抗体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时绘制ROC曲线,评估CD25及FOXP3抗体对不同TNM分期NSCLC的诊断价值。结果:NSCLCⅡ~Ⅳ期患者血浆CD25a、FOXP3抗体的表达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0.66±0.18 vs 0.52±0.17,P<0.001;0.60±0.23 vs 0.53±0.25,P<0.001),NSCLC患者血浆CD25b抗体的表达较健康对照显著降低,这一变化在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7b重组蛋白(rmIL-37b)通过调节CD39/ATP轴抑制树突状细胞(DC)诱导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TL)、CIA模型组、rmIL-37b 5μg/kg组、rmIL-37b 10μg/kg组,每组各10只。除了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大鼠采用含有卡介苗的完全弗氏佐剂和牛Ⅱ型胶原混合乳液免疫刺激,建立CIA模型。确定建模成功当天(D0),rmIL-37b组分别尾静脉注射5μg/kg、10μg/kg rmIL-37b;CTL组和CIA模型组注射相同体积的(1 ml/kg)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5 d。免疫组化法检测滑膜组织Nod样受体蛋白3(NRPL3)炎症小体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另外试剂盒检测血清三磷酸腺苷(ATP)和免疫学指标。结果与CIA模型组相比,rmIL-37b 10μg/kg组大鼠足容积、AI值、NLRP3炎症小体表达量、血清ATP、IL-1β、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Ⅱ型胶原抗体亚型(anti-ColⅡ-IgG、anti-ColⅡ-IgG2a)水平均降低,同时DC表面CD...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 CD73 对大鼠心肌细胞(CMs)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原代大鼠 CMs 和大鼠心肌细胞系 H9C2,构建慢病毒 CD73 过表达载体和空载病毒组,分别转染 CMs 和 H9C2。实验分组:CD73 过表达组(OE组)和阴性对照组(NC组),即CMs-OE组和CMs-NC组;H9C2-OE组和H9C2-NC组,每组各5只。Real-time PCR 法检测转染病毒后各组细胞 CD73 基因水平表达情况;MTT 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无损伤心肌细胞功能分析仪检测 CMs 细胞增殖曲线、倍增时间和搏动变化。 结果 慢病毒转染 CMs 和 H9C2 72 h 后,过表达组 CD73 mRNA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Ms和 H9C2 转染后3~4 d的增殖能力为OE组大于NC组(P<0.05);CMs 和 H9C2 细胞增殖曲线均显示 OE 组高于 NC 组,CMs 和 H9C2 倍增时间为 OE 组低于 NC 组(P<0.05);CMs转染后72 h显示OE组细胞搏动率高于NC组, OE组转录因子T-同源盒基因5(TBX5)表达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分泌高于NC组,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肝病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低于NC组。 结论 CD73可促进 CMs 和 H9C2 的增殖,促进 CMs 搏动及TBX5表达和VEGF分泌,抑制HIF-α和TNF-α的分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NA损伤检查点蛋白调节子1(MDC1)与错配修复(MMR)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相关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收集患者手术或刮宫标本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DC1、MMR蛋白(MSH6、MSH2、PMS2、MLH1)的表达,并根据MDC1及MMR蛋白免疫组化结果,分析MDC1、MMR蛋白表达及结合两种蛋白不同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图分析MDC1和MMR蛋白联合检测与总生存率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MDC1与MMR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与MDC1阳性表达患者相比,MDC1阴性表达患者年龄较小,主要为低级别(1~2级)子宫内膜样腺癌(P<0.05);与MMR表达完整(MMR-p)患者相比,MMR表达缺失(MMR-d)患者年龄较小,主要为低级别(1~2级)子宫内膜样腺癌(P<0.05)。MDC1阴性表达/MMR-p、MDC1阳性表达/MMR-p、MDC1阴性表达/MMR-d、MDC1阳性表达/MMR-d各组患者年龄、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C1、MMR蛋白联合检测与患者的总生存率无关(P>0.05),MDC1阴性表达占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的9.5%(12/126),与MMR-d呈正相关(P<0.001)。结论MDC1、MMR蛋白多在低级别子宫内膜癌中失表达,并且MDC1阴性表达与MMR-d具有正相关性,提示MDC1失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