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0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5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47篇
  1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帕金森病 (Parkinson’sdiseasePD)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退行性疾病 ,临床症状有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共济失调。其病理特征 :纹状体黑质致密部多巴胺 (DA)及其代谢物含量减少 ;DA转运体减少 ;酪氨酸羟化酶 (TH )减少 ;黑质胞浆内有Lewy小体。随着PD病因的进一步研究 ,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移植和治疗药物的发展 ,PD动物模型建立也在发展。本文就近年来几种PD动物模型的新发展 ,综述如下。一、理想PD动物模型的特点为了与人类PD症状更接近 ,理想PD动物模型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1.动物新生时有正常…  相似文献   
2.
有研究显示,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ns Harms (ASH)对黑质纹状体的多巴胺系统有特异性活性,因而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引发的帕金森病(PD)运动过慢和僵住反应的发生有预防作用。芝麻素是ASH中的活性成分。作者研究了ASH和芝麻素是否对鱼藤酮诱发的PD模型大鼠的行为抑制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SD大鼠鱼藤酮慢性中毒模型,同时对SD大鼠组织标本(脑组织和肝脏)进行线粒体DNA突变的初步探索,为后续实验提供线索。方法将75只雄性SD鼠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0.5 mg/(kg·d)鱼藤酮皮下注射4~8周,共45只;空白组:不予任何特殊处理4~8周,共15只;对照组:相同体积的二甲基亚砜(DMSO)皮下注射4~8周,共15只。其中实验组随机分为1、2、3小组,每小组15只;空白组和对照组也分别分为1、2、3小组,每小组5只。每组内相应的1、2、3小组分别在实验的第4、6、8周处死老鼠并留取相应的组织标本(中脑组织和肝脏),存储于-80℃冰箱中待用。在实验组的每个小组内分别随机选取3对组织标本,共9对;在空白组和对照组的每个小组内分别随机选取1对组织标本,共6对。随后进行组织DNA提取,采用2对引物进行长PCR并将PCR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分析,同时设计并利用线粒体DNA引物,用一代测序的方法进行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实验中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并进行行为学测试。结果1)实验组大鼠在实验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中毒症状。在体重增长速度上与对照组和空白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行为学上,实验组大鼠亦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行为学异常(P0.05)。2)大鼠脑以及肝脏组织的长PCR凝胶电泳结果未发现明显的异常条带;所有测序突变(缺失、插入、点突变)均为大鼠固有突变。结论 0.5 mg/(kg·d)鱼藤酮皮下注射4~8周可导致SD大鼠鱼藤酮慢性中毒。SD幼鼠的选择、鱼藤酮剂量及作用时间、一代测序等多种因素可能是导致本次实验未检测到有意义的线粒体DNA突变的原因。因此,后续实验应做相应改进。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鱼藤酮对小鼠小胶质细胞BV-2存活率及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方法 BV-2细胞以5×10^7/L密度接种到细胞培养板中,分别加入鱼藤酮0、1×10^-11、1×10^-10、1×10^-9、1×10^-8、1×10^-7、1×10^-6、1×10^-5 mol/L后0、6、12、24、48、72 h等测定细胞存活率。另以1×10^-8 mol/L鱼藤酮干预BV-2细胞48 h,测定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总巯基、超氧阴离子和NO含量并与未给予鱼藤酮干预的对照组比较。结果5×10^7/L BV-2细胞于0、6、12、24、48、72 h细胞增殖活力分别为0.035±0.001、0.132±0.006、0.334±0.017、1.073±0.044、2.272±0.172、0.776±0.032,可见48 h达到细胞生长曲线的峰值。鱼藤酮(1×10^-6 mol/L )干预 BV-2细胞24、48、72 h 细胞存活率分别降低至(63.4±10.1)%、(51.7±12.2)%、(33.9±11.2)%;鱼藤酮(1×10^-7 mol/L)干预BV-2细胞72 h细胞存活率降低至(50.8±2.9)%。1×10^-8 mol/L 鱼藤酮干预48 h 后 BV-2细胞上清液一氧化氮水平达(27.6±6.2)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2.5)μmol/L (t=-2.135, P=0.044)。结论鱼藤酮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激活小胶质细胞,但是超出此浓度范围时则可能导致小胶质细胞存活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鱼藤酮和哒螨灵慢性暴露对大鼠的神经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鱼藤酮和哒螨灵暴露对大鼠行为的影响及中脑黑质部神经元形态变化。方法 鱼藤酮或哒螨灵暴露采用腹腔注射;运用网格试验、斜坡试验和开阔试验检测暴露前后动物行为学改变;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检测暴露后中脑黑质神经元形态变化。结果 鱼藤酮慢性暴露2个月后,大鼠在金属网格上的移动潜伏期明显增长(P〈0.05);沿斜坡下滑次数显著增多(P〈0.05);在开阔试验中自主活动减少,而静止性蹲坐时间显著增多(P〈O.01);有半数动物出现明显的肌震颤;黑质致密部神经元呈现核固缩、胞体缩小等形态特征。哒螨灵暴露后,动物在开阔试验中跨越方格次数和站立时间较暴露前均显著降低(P〈0.05),但其他检测参数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结论 慢性鱼藤酮暴露诱发大鼠出现肌每直、行动迟缓、震颤等帕金森病症状,并导致黑质致密部神经元损伤;哒螨灵暴露能导致大鼠运动减少,但未出现肌僵直、震颤等症状,表明哒螨灵的神经毒性作用比鱼藤酮弱。  相似文献   
7.
目的帕金森病是以运动障碍为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病变是神经元内可见路易小体,α-突触核蛋白聚集形成难以清除的寡聚体。细胞自噬有助于清除胞内损伤的细胞器与蛋白,维持细胞稳态,而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的清除能力下降可能与胞内自噬障碍有关。百可利通过调节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促进寡聚体清除等多种途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而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调控自噬过程有关。方法建立鱼藤酮损伤SH-SY5Y细胞模型,考察百可利对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考察鱼藤酮损伤与百可利作用后细胞内α-syn变化,并探究不同时间点下自噬标志性蛋白LC3B表达变化。选取适宜的损伤时间,提取不同组别细胞总蛋白,观察不同浓度的百可利对LC3B表达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直接观察细胞中LC3B荧光的表达含量,并考察百可利对LC3B荧光强度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探究不同组别细胞蛋白中自噬上游AMPK、m TOR与自噬过程中ULK表达变化,考察自噬上游过程是否被激活。结果百可利对鱼藤酮损伤后的SH-SY5Y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不仅提高细胞生存率,还抑制LDH过度释放,抑制细胞内α-突触核蛋白寡聚物积聚。在鱼藤酮损伤的SH-SY5Y细胞模型中,自噬标志性蛋白LC3B表达量随损伤时间增加而增加。鱼藤酮损伤24 h时,受损细胞中LC3B表达明显增加,给予百可利的细胞中LC3B含量显著下调。免疫荧光结果也证明鱼藤酮促进LC3B荧光强度增加,而百可利不仅抑制核损伤,还能降低过度增加的荧光含量。同时,鱼藤酮损伤细胞中自噬调节蛋白AMPK/m TOR/ULK均明显上调,而百可利有助于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百可利通过提高细胞生存率,降低LDH表达,减少α-突触核蛋白毒性发挥神经保护作用。鱼藤酮损伤促进细胞内自噬过程的活化,百可利在抑制细胞凋亡的同时,还通过调控自噬活化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而这种保护作用与对自噬体与溶酶体合成过程的调控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较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症状表现为肌强直、运动缓慢、静止性震颤和步态不稳并呈进行性缓慢发展。由于发病率的增加及其不可根治性等特点,PD成为近年来神经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探索P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国内外学者建立了众多的PD动物  相似文献   
9.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大鼠血浆鱼藤酮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大鼠血浆鱼藤酮的方法,便于灵敏、准确地检测鱼藤酮的含量。方法以冰乙酸提取血浆的鱼藤酮,然后经Florisil SPE柱分离,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含量:采用Hyper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 水=75 25(含0.2 mL冰乙酸)作流动相,流速:0.9 mL/min,波长290 nm测定鱼藤酮。结果在0.00~25.00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加标回收率>95%,日内相对标准差<4.72%(n=5)。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血浆中鱼藤酮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在鱼藤酮多巴胺能神经元PC12细胞中的毒性作用。方法用高分化的PC12细胞作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细胞模型,经不同浓度的鱼藤酮处理,观察细胞形态及其超微结构,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活性和增殖抑制及细胞代谢状态,生化分析法检测SOD活力、MDA含量,特异性DCF-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ROS水平。结果经鱼藤酮处理24 h后PC12细胞突起样结构消失,细胞体积变小、形态变圆,部分细胞呈悬浮状态;细胞线粒体代谢和超微结构发生改变;PC12细胞增殖抑制,细胞活性降低;细胞内的SOD活力下降,MDA含量增高;荧光探针标记显示PC12细胞荧光强度增加,细胞内ROS含量增加。结论鱼藤酮在体外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毒性作用,可抑制细胞增殖,影响线粒体代谢,氧化应激可能在鱼藤酮的多巴胺神经元毒性机制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