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4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5篇
耳鼻咽喉   48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80篇
口腔科学   245篇
临床医学   110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197篇
综合类   277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67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胎头以面部为先露,以颏骨为指示点的异常胎位称面先露,属于极罕见的异常胎位,临产前一般很难发现。国内外报道面先露发病率均很低,国内为0.8‰~2.7‰,国外报道为1.7‰~2.0‰[1]。如助产人员临床经验不足或责任心不强很容易误诊为胎儿畸形或臀先露等,特别是持续性颏后位及颏横位,进而导致处理方式错误或延误手术治疗时机,致产妇梗阻性难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kt/m TOR信号通路在氨甲酰促红细胞生成素(carbamylated erythropoietin,CEPO)促进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发生的作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雄性小鼠分为Sham组、MCAO组、CEPO组和GSK2141795(Akt阻断剂)组。运用线栓法制作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用改良的神经功能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用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 U)标记增殖细胞,巢蛋白(Nestin)标记神经干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各组小鼠SVZ中Brd U~+/Nestin~+细胞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各组小鼠SVZ内p-Akt和p-mTOR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GSK组小鼠在各评估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分值较CEPO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7 d,GSK组小鼠SVZ中Brd U~+/Nestin~+细胞数,p-Akt和p-mTOR蛋白表达量较CEPO组显著减少(P 0. 05)。结论 CEPO可促进脑梗死后SVZ内神经干细胞增殖,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完成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大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区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针刺处方防治脑缺血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1组、电针2组。电针1组电针双侧“丰隆”(ST40)(2/100 Hz,1~3 mA),每天1次,每次30分钟,连续治疗7天;第8天,电针1、2组和模型组用50%FeCl 3滤纸贴敷大脑中动脉20分钟造成脑血栓模型,术后电针1、2组电针ST40、“百会”(GV20),每天1次,连续7天。术后1天利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DS)进行行为学检测,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缺血半暗带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区Nesti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NDS升高(P<0.05),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水肿明显,神经元核固缩,术后侧脑室室管膜下区Nestin面密度升高,持续至术后7天(P<0.01)。电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水肿减轻,细胞形态趋于正常,电针1、2组侧脑室背外侧角Nestin表达均增高,从术后1天(电针1组P<0.01,电针2组P<0.05)持续至术后7天(P<0.01),电针组侧脑室外侧壁Nestin表达在术后1天升高(P<0.01),术后7天升高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1、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趋势上电针1组高于电针2组。结论电针可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减轻缺血性脑损伤,促进侧脑室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促进脑损伤后神经修复,在脑缺血前进行电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颌下区炎症、肿块、囊肿的鉴别诊断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颌下区肿块鉴别诊断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68例,炎性肿块最多见,其次为颌下区肿瘤,再次为舌下腺来源的囊肿,少数不常见病例。结论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病史,临床检查,肿块穿刺吸取细胞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亚硝酸钠对脑梗死后周细胞及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6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溶剂组,脑梗死+溶剂组,脑梗死+亚硝酸钠组。脑梗死后第3天测定小鼠脑含水量及缺血周围区PDGFRβ~+周细胞的数量,脑梗死后第7天采用免疫荧光测定BrdU~+/DCX~+神经母细胞,脑梗死后第1、3和7天采用五分法评估小鼠神经功能缺损。结果脑梗死后第3天,与假手术+溶剂组相比,脑梗死+溶剂组小鼠脑含水量明显增多,缺血周围区PDGFRβ~+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应用亚硝酸钠后,脑含水量明显降低,PDGFRβ~+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脑梗死后第7天,与假手术+溶剂组相比,脑梗死+溶剂组小鼠BrdU~+/DCX~+神经母细胞的数量均明显增多;与脑梗死+溶剂组相比,脑梗死+亚硝酸钠组小鼠室管膜下区的BrdU~+/DCX~+神经母细胞的数量均明显增多(P0.05)。脑梗死后第1和3天,脑梗死+溶剂组和脑梗死+亚硝酸钠组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7天,脑梗死+亚硝酸钠组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脑梗死+溶剂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亚硝酸钠可促进脑梗死后周细胞的存活和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颏下动脉岛状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对我院2010-03—2011-06期间,收治的15例口腔癌病灶切除术后所造成的软组织缺损,设计以颏下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的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其中14例皮瓣全部成活,另1例部分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4年,所有患者对术区外观及功能感到满意。结论:颏下动脉岛状瓣与口腔区邻近、血供可靠、质地柔软、厚度适中、切取方便、制备简单、并发症少,是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平颏海蛇皮中提取分离糖胺聚糖(GAGs),并对其结构进行初步表征。方法 对海蛇皮进行脱脂处理后,采用木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联合酶解提取粗多糖,采用氯代十六烷基吡啶(CPC)沉淀和Q-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树脂对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运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析其GAGs种类,采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其单糖组成,利用硫酸软骨素酶降解结合质谱和强阴离子交换色谱(SAX-HPLC)法分析其2糖组成。结果 获得了2种GAGs纯化组分,并对其中1种含量较高的纯化组分(HSAP-2)进行了初步结构表征。HSAP-2中含有4种2糖,主要为单硫酸化2糖(4S和6S)和少量2硫酸化2糖(46S)、非硫酸化2糖(0S);单糖组成中含有葡萄糖醛酸(GlcA)和乙酰氨基半乳糖(GalNAc);是1种高度杂合的新型硫酸皮肤素(DS)。结论 从平颏海蛇皮中分离纯化获得了1种结构新颖的DS,为平颏海蛇多糖结构与生物活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15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总结应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999~2004年采用颏下岛状皮瓣同期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15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14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部分坏死,经短期换药后愈合,术后随防3月~4年,外形和功能均满意。结论:颏下皮瓣具有长而可靠的血管蒂,操作简单,供区隐蔽,对外观影响小,是一种修复口腔癌术后中小型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方脸综合改形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方脸综合改形的方法。方法 对71例方脸要求手术改变成椭圆脸型的患者经口内入路,以双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整形,颏部成形为主,结合颧骨截骨降低缩窄、颊脂垫部分摘除及其他辅助美容手术,整体重塑面部轮廓。结果 所有患者面型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2年,效果满意。其中术中大出血1例,一侧颏神经损伤2例,口角拉伤5例。结论 以下颌角弧形截骨术、颏部成形术为主,结合其他手术方式对方脸进行综合改形,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