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60篇
  免费   1064篇
  国内免费   1041篇
耳鼻咽喉   31篇
儿科学   36篇
妇产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617篇
口腔科学   901篇
临床医学   4055篇
内科学   339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53篇
特种医学   923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5344篇
综合类   6531篇
预防医学   1133篇
眼科学   36篇
药学   2037篇
  24篇
中国医学   6005篇
肿瘤学   6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248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286篇
  2020年   437篇
  2019年   386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363篇
  2016年   392篇
  2015年   562篇
  2014年   1159篇
  2013年   1132篇
  2012年   1521篇
  2011年   1725篇
  2010年   1874篇
  2009年   1787篇
  2008年   1809篇
  2007年   1742篇
  2006年   1588篇
  2005年   1658篇
  2004年   1558篇
  2003年   1470篇
  2002年   1192篇
  2001年   1061篇
  2000年   799篇
  1999年   646篇
  1998年   523篇
  1997年   482篇
  1996年   385篇
  1995年   289篇
  1994年   209篇
  1993年   187篇
  1992年   138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腰椎活动度、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腰椎前屈、后伸、左弯、右弯角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β、TNF-α、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期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JOA评分,改善腰椎活动度,降低疼痛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优于单纯腰椎牵引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restige LP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TDR)治疗单节段退行性颈椎病的远期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采用Prestige LP CTDR治疗单节段退行性颈椎病患者31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CSM)1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CSR)15例,混合型颈椎病3例。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在X线片上测量颈椎曲度(C2~7 Cobb角)、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ROM);采用X线片及CT观察是否发生异位骨化(HO);采用MRI观察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程度。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0.2 ~ 11.0年。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患者NDI、JOA评分、颈部和上肢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上下邻近节段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ROM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2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有13例(41.9%)患者发生不同程度HO,10例(32.3%)发生ASD,但并未发生颈痛、根性疼痛等不适症状。末次随访时发生HO患者的手术节段ROM比未发生HO的患者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采用Prestige LP CTDR治疗单节段退行性颈椎病具有良好的远期临床疗效,假体能在保持颈椎ROM的基础上减少手术相邻节段椎间盘的过度活动,但易发生HO而导致手术节段ROM下降。  相似文献   
3.
张俊友  轩安武  阮狄克 《中国骨伤》2022,35(11):1104-1108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于临床近百年,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被认为是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但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其发生机制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融合术导致邻近节段生物应力的改变与年龄相关的自然退变。融合术后发生ASDeg将严重影响手术的中远期疗效,部分患者甚至需要二次手术治疗。为了降低甚至避免ASDeg的发生,临床上出现许多新的技术,诸如保留运动节段的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新兴的细胞移植技术等,但临床疗效仍需要大量的研究进行证实。因此,发现融合术后发生ASDeg的危险因素对于临床开展融合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ASDeg危险因素的研究仍无统一认识,本文将从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发生ASDeg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及相应应对措施作一综述,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中华消化杂志》2022,(5):357-36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治疗胃黏膜和黏膜下病变的有效方法。然而, 由于ESD操作中视野有限, 对医师的技术要求高, 且存在手术时间长, 以及易并发术中穿孔、出血等问题, 无法达到最佳疗效, 从而导致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 辅助牵引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善了ESD的治疗效果。本文总结并讨论了目前临床常用的ESD辅助牵引方法在胃部病变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解剖学观察,揭示颈椎间孔内口区锚链韧带的形态及其分布特征,探讨其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卡压之间的关系。 方法 12具成人脊柱颈段防腐标本,正中矢状切开,从脊神经根袖根部切断根袖,在外科显微镜下解剖观察C3/4~C7/T1椎间孔内口处神经根袖周围的锚链韧带,记录韧带的形态、分布、起止点及走行。 结果 120个椎间孔内口脊神经根袖周围共发现560条锚链韧带,所有韧带均呈放射状连于神经根袖与椎间孔内口周围骨膜壁,两端附着紧密,不易分离。各椎间孔内口韧带的数目均≥4个。锚链韧带形态主要包括带形和索形两种。带形韧带258条,宽度(4.5±2.6)mm(4.1~5.2 mm),索形韧带302条,直径(2.5±1.8)mm(1.2~3.8 mm)。C3/4、C7/T1椎间孔内口区韧带较为松散纤细,数量较少;C4/5~C6/7椎间孔内韧带较为坚韧而粗壮,数量较多。 结论 颈椎椎间孔内口区神经根周围存在锚链韧带,将神经根锚定于周围椎间孔骨膜壁,极大限制了神经根自由移动范围,可能与突出椎间盘一起导致神经根卡压,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潜在解剖学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华医学杂志》2022,(27):2103-2107
目的研究寰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小寰椎)合并退变性颈脊髓病患者的病例的影像学特点, 探索小寰椎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20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通过颈后路手术+寰椎后弓切除术治疗的退变性颈脊髓病的病例资料, 除外后纵韧带骨化等因素, 16例存在寰椎水平脊髓受压, 高度怀疑存在小寰椎, 命名为小寰椎组。匹配同时期颈后路手术未行寰椎后弓切除的病例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T下寰椎椎管中矢状径、寰椎后结节至枕枢连线垂直距离以及MRI下寰椎椎管有效径的大小, 以及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功能状态评分, 比较其特点。结果小寰椎组男9例, 女7例, 年龄(63±12)岁。对照组男21例, 女25例, 年龄(57±10)岁。两组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的随访。小寰椎组的寰椎椎管中矢状径为(26.4±3.1)mm, 小于对照组的(29.6±2.2)mm(P=0.010)。小寰椎组寰椎后结节至枕枢连线垂直距离大于对照组[(6.79±1.17)mm比(5.57±1.29)mm, P=0.001]。MRI下小寰椎组的寰椎椎管有效径明显小于对照组[(8.25±1.44)mm比(1...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比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椎板切除融合术(LCF)和椎板成形术(LP)后颈椎矢状位形态改变情况,比较三者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颈椎矢状位的矫形效果及对矫形效果的维持能力。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MCSM患者188例,其中47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72例采用LCF治疗(LCF组),69例采用LP治疗(LP组)。根据术前颈椎前凸角(CL,C2-7 Cobb角)将患者分为后凸型(CL < 0°)、平直型(0°≤CL < 10°)、前凸型(10°≤CL < 20°)和过度前凸型(CL≥20°)。根据术前和术后CL计算不同术式的前凸改变量(末次随访CL-术前CL)、前凸矫正量(术后1周CL-术前CL)和前凸丢失量(术后1周CL-末次随访CL)。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3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DF组前凸改变量、前凸矫正量大于LCF组和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CDF可增加后凸型、平直型和前凸型患者的CL,随访中虽有部分丢失,但至末次随访时矫形效果维持良好;过度前凸型患者术后CL轻微增加,但随访时逐渐减小,过度前凸缓解。LCF可增加后凸型、平直型患者的CL,随访中前凸丢失量少于ACDF,但末次随访时矫形效果仍不如ACDF。LP术后各型患者CL均降低,但随访过程中前凸丢失量小于ACDF和LCF。结论 ACDF矫形能力较强,可用于治疗各种颈椎曲度类型MCSM患者,LCF适用于后凸型、平直型MCSM患者,LP可用于治疗CL > 10°的MCSM患者。MCSM手术方式的选择除常规考虑脊髓压迫位置、手术节段等,还应考虑患者颈椎矢状位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比较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和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人工骨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A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107例患者、164节段。根据使用的植骨材料不同分为自体髂骨组(37例、53个节段)、同种异体骨组(46例、70个节段)和HA人工骨组(24例、41个节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者颈椎疼痛和功能情况。在颈椎矢状面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高度和矢状面参数[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VA)和C2-C7 Cobb角],评估融合器下沉情况。根据Odom标准进行满意程度评估,采用Brantigan评分评估颈椎椎间融合状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植骨不融合的危险因素。结果:三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糖尿病和终板异常比例、单/非单节段比例、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临床随访时间有统计学差异(自体髂骨组41.6±18.4个月,同种异体骨组26.9±15.7个月,HA人工骨组 31.3±8.4个月,P<0.05)。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颈痛VAS评分、NDI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HA人工骨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NDI显著性高于自体髂骨组和同种异体骨组(P<0.05);三组患者VAS评分改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种异体骨组的NDI和JOA评分改善程度显著性优于自体髂骨组和HA人工骨组(P<0.05)。末次随访时自体髂骨组、同种异体骨组和HA人工骨组患者满意程度优良率分别为81.1%(30/37)、84.8%(39/46)和54.2%(13/24),HA人工骨组的满意率较低(P<0.05);融合率分别为94.3%(50/53)、81.4%(57/70)和31.7%(13/41),融合器下沉发生率分别为3.8%(3/53)、4.3%(3/70)和58.5%(24/41),HA人工骨组的融合率显著性较低(P<0.05),融合器下沉发生率显著性较高(P<0.05)。末次随访时,HA人工骨组的手术节段高度显著性较低(P<0.05),三组患者的SVA和C2-C7 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种异体骨和人工骨的使用为植骨不融合的危险因素。HA人工骨组有2例患者(8.3%)因假关节形成接受翻修手术治疗。结论:同种异体骨植骨的临床效果良好,患者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较高,融合器下沉风险较低,可作为自体骨替代材料应用于ACDF;HA人工骨植骨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差,患者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较低,融合器下沉率较高,且有较高的翻修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9.
虚拟现实(VR)技术是以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图像数据为基础,模拟真实场景,通过输出设备给操作者带来沉浸式体验的数字技术。VR技术具有3“I”特性,即沉浸(immersion)、交互(interaction)和想象(imagination)”[1],还有多种类的信息(视觉、听觉和触觉)输出形式;同时,借助于VR系统内置的运动传感器可获得使用者运动过程中的运动角度、速度和位移等参数。VR系统通过即时提供多重感官模拟并给予反馈,与用户的感知运动系统建立联系[2]。此外,基于计算机构建的VR系统可在不同时间及地点重复使用。得益于以上诸多优点,VR技术在医学领域,如临床教学[3]、术前规划[4]、术后康复训练[5]等,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连续式和跳跃式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7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跳跃式ACDF治疗(观察组),42例采用连续式ACDF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2组C2~7活动度(ROM)、矢状位垂直距离(SVA)、T1倾斜角、植骨融合率、邻近及中间保留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加重率等影像学指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8~1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2周C2~7 ROM较术前降低,SVA及T1倾斜角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C2~7 ROM、SVA及T1倾斜角均较术后12周有所改善,接近术前水平。2组植骨融合率、邻近及中间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加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植骨融合率、邻近及中间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加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吞咽困难2例、声音嘶哑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对照组术后发生吞咽困难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7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跳跃式ACDF用于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可获得与连续式ACDF相近的术后疗效及安全性,并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医源性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