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47篇
  免费   1290篇
  国内免费   756篇
耳鼻咽喉   1386篇
儿科学   157篇
妇产科学   25篇
基础医学   611篇
口腔科学   855篇
临床医学   4364篇
内科学   1166篇
皮肤病学   133篇
神经病学   2741篇
特种医学   951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132篇
综合类   7555篇
预防医学   997篇
眼科学   181篇
药学   2585篇
  22篇
中国医学   2165篇
肿瘤学   36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466篇
  2022年   466篇
  2021年   547篇
  2020年   661篇
  2019年   568篇
  2018年   248篇
  2017年   444篇
  2016年   509篇
  2015年   605篇
  2014年   1051篇
  2013年   1067篇
  2012年   1363篇
  2011年   1384篇
  2010年   1477篇
  2009年   1405篇
  2008年   1533篇
  2007年   1447篇
  2006年   1390篇
  2005年   1666篇
  2004年   1335篇
  2003年   1339篇
  2002年   1114篇
  2001年   996篇
  2000年   755篇
  1999年   602篇
  1998年   552篇
  1997年   535篇
  1996年   489篇
  1995年   362篇
  1994年   283篇
  1993年   181篇
  1992年   132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10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5 Hz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认知功能、肢体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选取荥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8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41例)给予低频rTMS(1 Hz)和观察组(42例)给予高频rTMS(5 Hz),对比两组认知功能、肢体功能、事件相关电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23.94±2.57)分、洛文斯顿认知成套测验(LOTCA)评分(99.52±7.04)分较对照组(21.65±2.04)分、(95.46±6.48)分高(P<0.05);观察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上肢部分评分(38.50±4.29)分、Wolf运动功能评定量表(WMFT)评分(48.84±3.47)分、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9.59±2.31)分均较对照组(31.53±4.08)分、(45.56±2.60)分、(8.07±1.88)分高(P<0.05);观察组P300的潜伏期(360.85±15.79)ms较对照组(379.46±16.82)ms短,P300的波幅(11.90±1.70)μV较对照组(11.15±1.54)μV大(P<0.05)。结论5 Hz频率rTMS可刺激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脑诱发电位,改善其认知功能和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抑郁症不仅存在情绪调节障碍,还存在认知功能的改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改善认知功能的周期长、效果差。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治疗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青少年认知功能损害的治疗中。本文就rTMS治疗青少年抑郁症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精神分裂症伴迟发性运动障碍(TD)患者空间工作记 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 年6 月至2018 年1 月来源于苏州市广济医院、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太仓市 精神卫生中心、南充市第六人民医院四家精神专科医院的38 例住院精神分裂症伴TD 患者,随机分为试 验组(21 例)和对照组(17 例)。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予以tDCS 治疗,采用的 电流为2 mA,刺激部位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及对侧眶上缘;对照组相应地予以伪tDCS 治疗。在基 线期、治疗15 次结束后及2 周后进行随访,采用剑桥神经心理自动化成套测试(CANTAB)中的空间工作 记忆(SWM)模块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认知测评。结果 在完成15 次治疗后,试验组SWM 指标分析中 的总错误数[31.00(28.50,49.00)]、平均第一次响应时间(4 盒子)[3 289.500(1 871.750,5 018.000)ms]、 平均第一次响应时间(6 盒子)[2 862.500(2 128.500,4 672.250)ms]、平均第一次响应时间(8 盒子) [3 328.500(2 611.250,5 120.750)m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SWM 指标分 析中的策略分[19.00(17.00,20.00)]低于对照组[21.00(19.50,2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在2 周后的随访中,两组的SWM 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DCS 可能对精神 分裂症患者使用策略的能力有即刻改善效应。  相似文献   
6.
颅前窝底及鞍区因涉及的解剖区域结构复杂,手术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一直是神经外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近年来,随着微侵袭观念的不断传播,显微器械和内镜器械的发展以及神经外科技术的日臻成熟,颅前窝底及鞍区肿瘤的治疗也得到飞速发展,相关技术日臻成熟。本文就颅前窝底肿瘤手术入路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研究颅脑出血患者院前长距离转运的效果和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加强救治措施,以求为急救人员转运此类患者提供指导,提高转运成功率。方法:回顾调查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256例颅脑出血患者由郊区医院长距离转运到市区三甲医院的流行病学特点和转运效果,将转运到目标医院时患者生命体征较转院前无明显改变的定为病情稳定组(n=175),转运到目标医院前患者生命体征恶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定为病情恶化组(n=81)。单因素分析筛查出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价危险因素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结果:长距离转院的颅脑出血患者途中总体病情恶化率为31.6%(81/256),这其中59.3%为创伤性颅脑出血。恶化风险较高的患者为内囊/基底核区出血(25.9%),脑挫裂伤(24.7%),脑干出血(19.8%)和蛛网膜下腔出血(17.3%)。出血原因、出血部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出血量≥30 mL、发病到转院时间<2 h、转院前指氧饱和度<90%、目标医院距离远、转院前高血压是转院途中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P<0.05),转院前导尿和应用止血药物是病情稳定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出血原因(创伤性)、出血部位(内囊/基底核区、脑挫裂伤、脑干和蛛网膜下腔)、GCS评分≤8分、出血量≥30 mL、发病到转院时间<2 h、转院前指氧饱和度<90%、目标医院距离远、转院前高血压会增加长距离转运恶化风险,不可盲目转院。脑干出血患者长距离转院获益极低,不建议急性期转院。长距离转院前应给予导尿和应用止血药物。转院途中如果出现病情恶化指标应给予急救处理或就近就能力重新选择目标医院,如在转院前既已存在恶化指标应暂缓转院,以免增加转运途中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导管球囊扩张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1例脑外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听力语言治疗科2022年4月收治的1例环咽肌不完全开放的吞咽障碍患者,给予导管球囊扩张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终点定为在拔除鼻饲管经口进食5周后,吞咽造影下显示患者的吞咽障碍症状轻微或基本消失。结果患者前15次治疗为单独使用导管球囊扩张+吞咽常规治疗,后15次治疗为前述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治疗前后环咽肌球囊内注水量进行对比,经独立样本t检验,联合治疗后球囊注水量较之前明显增加(t=-11.501,P<0.001)。结论导管球囊扩张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环咽肌不完全开放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电图(EEG)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的监护价值。方法:两组均实施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术中常规生命体征监测,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TCD、EEG联合监测。结果:研究组心肌耗氧量少于对照组,研究组去甲肾上腺素、尼卡地平、麻黄碱等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EA术中进行TCD、EEG监测对于评价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脑功能状态、选择应对方式、避免术后脑缺血并发症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女,30岁。主诉:面颈部、胸腹及上肢丘疹10年余。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胸腹部出现散在粟粒大肤色至浅褐色扁平丘疹,无明显症状,未予诊治。1年前妊娠期间皮损增多,累及面颈部、胸腹部及上肢。于外院诊断为"扁平疣",予伐昔洛韦口服,皮损未见好转,于2017年12月31日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