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4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54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44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5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10篇
内科学   162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525篇
特种医学   13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35篇
综合类   1263篇
预防医学   150篇
眼科学   33篇
药学   474篇
  8篇
中国医学   101篇
肿瘤学   1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262篇
  2004年   226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气管切开术在神经重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医院2015-01至2018-05收治并行气管切开的69例神经重症病例,按气管切开方式分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 tracheostomy,PDT,n=48) 组和常规气管切开(open surgical tracheostomy,ST,n=21)组,比较两组操作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波动及早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PDT组手术时间为(7.1±1.5)min,ST组为(13.5±4.9)min,ST组长于PDT组(P<0.05);ICP波动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差别无临床意义。结论 PDT对神经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ICP影响较ST无明显差异,操作时间更短,可作为首选气管切开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头高位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术后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影响。 方法纳入66例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我院重症医学科aSAH术后患者,依次将床头抬高0°、10°、20°、30°、40°,每种体位保持15 min,待稳定后记录患者血压、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颅内压,计算出相应平均动脉压和脑灌注压。并收集患者的预后相关指标,包括压力性损伤、住院病死率、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结果在床头抬高0°、10°、20°、30°、40°时,颅内压分别为(17.76±5.54)、(16.77±5.58)、(15.94±5.85)、(14.94±5.26)、(14.35±5.33)mmHg(1 mmHg=0.133 kPa),脑灌注压分别为(79.31±12.08)、(80.17±10.07)、(81.94±11.96)、(81.92±12.48)、(82.53±12.30)mmHg,平均动脉压分别为(97.07±11.17)、(96.94±9.43)、(97.88±10.57)、(96.86±11.56)、(96.87±10.89)mmHg。头高位从0°增加到30°时,颅内压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P=0.001,P=0.050,P=0.033),但在30°与40°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7)。头高位从0°增加到40°时,脑灌注压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动脉压随着头高位角度的增高并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6)。患者在不同头高位下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ICU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压力性损伤。 结论对aSAH术后患者,床头抬高至30°~40°是控制颅内压升高、保证有效脑灌注压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性体位。对初始颅内压较高的患者,床头抬高至40°可降低颅内压,且无需担心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通过剖析颅内压(ICP)监护仪的结构,针对压力采集、信号处理及显示输出分析颅内压监护的工作原理,研究设备常见故障维修策略。在明确故障现象的基础上,从参数设置、硬件结构以及电路功能进行故障分析,制定故障维修路径,通过对故障逐一检测和排查,使ICP监护仪恢复正常运行。同时,应加强医务人员设备使用规范的培训和考核,配合医学工程师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故障维修,确保运行质量,提高临床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与行择期开颅手术老年患者脑血流(CBF)、颅内压(ICP)的相关性。方法筛选31例急性脑出血开颅手术患者进行观察性研究,分别在机械通气15 min、30 min、60 min记录PETCO_2及各时段颈内静脉、桡动脉及脑脊液行血气分析检查,根据Kety-Schmidt惰性气体饱和技术计算CBF,观察PETCO_2与CBF、ICP、动静脉血糖差和脑氧利用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1例患者PETC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与CBF、ICP水平在机械通气不同时间段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机械通气30 min、60 min PETCO_2、PaCO_2、CBF、ICP均显著高于机械通气15 min,同时机械通气60 min上述指标显著高于机械通气30 min(P0.05);机械通气30 min动静脉血糖差和脑氧利用率显著低于机械通气60 min(P0.05)。结论开颅手术老年患者不同通气时间的PETCO_2与CBF、ICP、糖氧代谢变化相关,提示全麻手术时可以调控PETCO_2水平来改变患者CBF及ICP,降低术中出血风险,对临床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颅内静脉窦狭窄(cerebral venous sinus stenosis,CVSS)患者眼部特征,分析静脉窦支架置 入术后眼底改变情况,探讨与视盘水肿程度相关的可能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8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确诊,并 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的CVSS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病程、视力、眼底检查、视野情况、颅内压、 DSA检查、静脉窦内压测定及患者术后的眼部变化等临床资料。总结CVSS患者的眼部特征和静脉窦 支架置入术后的眼底改变情况,应用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探讨与视盘水肿程度相关的可能因素。 结果 共纳入125例CVSS患者,存在视功能损害者101例(80.8%),包括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视 物变形、阵发性黑蒙、视野缺损、复视等,其中65例(52.0%)眼部症状为首发症状,35例(28.0%)仅 表现出眼部症状。视盘水肿115例,共223只眼。视盘水肿等级中位值3(2~4)级(Fri sén分级)。部分 患者可见视盘周围出血、渗出、棉绒斑,视网膜皱褶及静脉迂曲扩张,视盘色淡或苍白等。视盘水 肿等级与颅内压正相关(Kendall’s tau-b=0.271,P =0.029),与病程负相关(Kendall’s tau-b=-0.261, P =0.002)。其中79例经内科治疗无效患者接受了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视盘水肿均有减轻, 术后1个月视盘水肿等级降为2(1~3)级;术后6个月时视盘水肿完全消退比例达94.4%(135/143)。 结论 对双眼视盘水肿患者要除外CVSS可能性;眼底检查是CVSS诊疗评估及判断颅内压情况的 一项重要无创检查,同时也是CVSS患者治疗后随访观察的必要检查。视盘水肿程度与颅内压正相关, 与病程负相关;静脉窦狭窄合并视盘水肿经内科治疗无效患者可考虑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治疗,促 进视盘水肿消退,减少视神经不可逆性损害。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前瞻性探讨术中应用颅压探头监测颅内压(ICP)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溧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8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术后予以脱水、抗感染、神经营养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术中放置颅压探头,监测患者术后ICP水平。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ICP水平、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昏迷预后评分(GO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 d和7 d两组患者ICP较术前均降低,GCS评分较术前增高,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脑积水和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联合术中颅压探头的使用能够通过监测ICP水平,使患者ICP水平更有效的降低,改善患者意识障碍等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颅内压(ICP)监测下定向穿刺置管联合血肿外引流术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中的应用。方法选取84例HIC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接受ICP监测下定向穿刺置管联合血肿外引流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治疗后2周临床疗效、手术临床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和昏迷评分(GCS),采用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ADL)评价术后4周依赖程度,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术后GCS评分及术后ADL依赖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监测下定向穿刺置管联合血肿外引流术疗效显著,对术后病情评估、预后改善、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减少住院时间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分析颅内压监测指导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术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景德镇市第一 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STBI患者100例,依据患者家属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52例)。 入选者均接受开颅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未接受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观察组接受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ICU 住院时间、甘露醇用量、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及并发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2.31 % 高于对照组的 7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 ICU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甘露醇用量少于对照组, GO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 6 例(11.54 %)与对照组的 10 例(20.83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STBI 患者接受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有助于减少甘露醇用量,缩短 ICU 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提高 STBI 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