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6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37篇
耳鼻咽喉   23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82篇
口腔科学   686篇
临床医学   476篇
内科学   76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111篇
外科学   160篇
综合类   602篇
预防医学   129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197篇
  5篇
中国医学   59篇
肿瘤学   2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蛟  杨甜甜 《贵州医药》2022,46(3):439-440
目的 分析球帽附着体种植覆盖义齿及脱钙人牙基质材料对牙槽骨萎缩下颌无牙颌患者种植体稳固效果。方法 选取球帽附着体种植覆盖义齿及脱钙人牙基质材料对牙槽骨萎缩下颌无牙颌种植体的患者80例,在前牙区植入2~4枚种植体,覆盖义齿选择使用球帽附着体进行固位,所有患者在义齿修复1、3、6及12个月后进行复查,观察与记录球帽附着体种植覆盖义齿及脱钙人牙基质材料对牙槽骨萎缩下颌无牙颌患者种植体稳固效果。结果 经6个月的观察与总结,所有经过球帽附着体进行固位的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义齿稳固性较高且舒适美观,患者在治疗后咀嚼能力及发音清晰度均明显性提高(P<0.05)。结论 采用球帽附着体种植覆盖义齿及脱钙人牙基质材料对牙槽骨萎缩下颌无牙颌患者种植体稳固效果好,提高了患者的临床修复效果,应该在临床上进行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使用U-net卷积神经网络实现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影像中下颌磨牙的牙体和牙髓腔的自动分割,采用基于显微CT(Micro-CT)扫描结果构建的三维模型作为金标准,评估分割准确性。方法: 从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收集20组包含完整单侧下颌磨牙的口腔小视野CBCT数据,预处理后,由牙体牙髓病学专家使用MITK Workbench软件手动标注牙体与牙髓腔,作为U-net神经网络分割算法的训练集。另收集5颗下颌磨牙和相应的小视野CBCT数据,5组数据经相同预处理后作为测试集。随后由完成训练的神经网络和同一专家对测试集数据进行牙体和牙髓腔分割和三维重建。离体牙预处理后行Micro-CT扫描,将三维重建后获得的模型作为金标准。分别比较测试集数据中,专家的手动标注、神经网络分割结果与金标准两两之间的差异。采用Dice相似性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DSC)、平均对称表面距离(average symmetric surface distance, ASSD)、Hausdorff距离(Hausdorff distance, HD)和形态差异分析对结果进行评估。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神经网络分割结果与金标准相比,其牙体组的DSC为(95.30±1.01)%、ASSD为(0.11±0.02) mm、HD为(1.05±0.31) mm,牙髓腔组的DSC为(81.21±2.27)%、ASSD为(0.15±0.05) mm、HD为(3.29±1.85) mm,结合形态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神经网络的分割结果与金标准的牙体与髓室部分基本相似,但在根管部分,能分割出较粗的根管,对于根管下段和侧支根管等较细的根管分割能力有限。结论: 在现有实验条件下,以专家手动标注作为训练样本的U-net神经网络,实现了在CBCT影像上对下颌磨牙牙体与髓室的自动化精准分割。但对根管部分,其分割结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健康成人上颌前牙区牙龈厚度情况、上颌前牙各牙位的基骨条件、上颌前牙与牙槽骨的唇腭向倾斜度以及各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为上颌前牙区的美学种植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95例体检者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分别测量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唇腭侧骨壁厚度、牙槽骨厚度、牙槽骨高度以及前牙唇腭向倾斜度,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80%以上的牙齿唇侧牙龈厚度小于1 mm,平均厚度在(0.85±0.10)mm~(0.91±0.12) mm,属于薄龈生物型。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唇侧骨壁厚度小于1 mm的比例分别为40.02%、77.95%和70.58%。70%以上的牙齿腭侧骨壁厚度大于2 mm。牙槽骨的平均厚度在(7.49±0.82)mm~(10.23±1.04) mm,平均高度在(19.90±2.97)mm~(22.31±2.51) mm。牙齿倾斜度在(13.90±5.70)°~(18.58±5.12)°。腭侧骨壁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及唇腭向倾斜度呈正相关。结论 该组健康成人普遍存在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和唇侧骨壁较薄的情况,对种植体美学效果有重要影响,在拔牙和种植过程中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VMAT)期间的解剖结构体积改变及剂量学变化。方法:选取8例头颈部鳞癌患者(口咽癌7例,喉癌1例),利用每日锥形束CT(CBCT)分析患者的靶区及腮腺体积随放疗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在放疗第10次和第22次再次进行定位CT扫描及计划设计,比较原计划与2次二程放疗计划中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变化。结果:所有患者的靶区及双侧腮腺体积随放疗的进行均呈缩小趋势,且双侧腮腺缩小较为明显。至放疗结束时,GTV和CTV体积退缩比率分别为 15.91%、11.58%;左右腮腺的退缩比率分别为29.72%、26.97%,P均<0.05。在2次二程放疗计划中靶区的D2、D98与脊髓、脑干的D1和原计划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右腮腺照射剂量与放疗前相比均有所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肿瘤患者在VMAT期间靶区和腮腺体积均会显著缩小,放疗中期有必要设计二程放疗计划。采用离线自适应性放疗技术可提高靶区照射的准确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腮腺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CT,CBCT)测量在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腭侧以不同角度植入微种植支抗钉时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间近远中向宽度,以及微种植支抗钉植入路径的黏膜厚度和骨组织厚度,为临床选择微种植支抗钉植入位置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0例成人患者,以其颌骨进行扫描重建的CBCT资料为研究对象,在上颌腭侧,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选取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2、14、16、18 mm的软组织标志点作为测量位置,分别测量与牙长轴成30°、45°、60°、90°时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之间的近远中向宽度及微种植支抗钉植入路径的黏膜厚度和骨组织厚度。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法两两比较。结果植入微种植支抗钉角度越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间的近远中向宽度越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90°方向相比,以60°方向植入时近远中向宽度更大,接触相邻牙根的概率更小;植入角度越大,黏膜厚度越小,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30°、45°方向相比,以60°方向植入时黏膜厚度更小,微种植支抗钉进入骨组织内的长度更大更稳定。植入微种植支抗钉位置越高,近远中向宽度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2、14 mm位置相比,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6 mm植入时近远中向宽度更大,接触相邻牙根的概率更小;植入位置越高,黏膜厚度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18 mm位置相比,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6 mm植入时黏膜厚度更小,微种植支抗钉进入骨组织内的长度更大,更稳定。结论在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腭侧,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6 mm以60°方向植入微种植支抗钉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帽状息肉病的临床、内镜特征,并评价其内镜下切除治疗效果,对2017年6月—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帽状息肉病的14例病例(共56枚息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男8例,女6例;年龄14岁~74岁,其中<60岁7例,≥60岁7例;7例(50.0%)伴消化道症状;息肉多发4例,单发10例(71.4%);息肉位于直肠42枚(75.0%),乙状结肠13枚(23.2%),横结肠1枚;山田分型Ⅰ型44枚(78.6%),Ⅱ型3枚,Ⅲ型5枚,Ⅳ型4枚;内镜下息肉表面可见明显白色帽状覆盖物41枚(73.2%)、明显充血发红23枚,其中两者均可见8枚;2例行ESD治疗、12例行EMR治疗,均完全切除,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7例伴消化道症状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缓解;11例(78.6%)随访期间完成肠镜复查,均未见息肉复发。由此可见,帽状息肉病无性别、年龄发病差异,息肉多单发,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形态以山田Ⅰ型为主,表面多有白色帽状覆盖物,患者可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内镜下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分析保乳术后放疗患者钛夹动度,并探讨其与乳腺大小、钛夹位置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保乳术后放疗患者15例,每周两次锥形束CT。测量乳腺基底面直径(D)和乳高轴(H),以瘤床质心为原点将临床靶区分4个象限。记录各象限内钛夹在左右、腹背、头脚方向动度(MLR、MAP、MSI)以及其与临床靶区最内、最前、最上的距离(DSLR、DSAP、DSSI)。结果:MLR、MAP、MSI分别为(2.2±3.0)、(-1.1±3.6)、(0.8±4.7) mm;系统误差Σ在左、右、腹、背、头、脚分别为1.7、2.2、2.0、2.4、2.9、3.0 mm,随机误差σ分别为2.4、4.0、3.2、4.0、4.7、4.7 mm;靶区对应外放5.9、8.3、7.2、8.8、10.5、10.9 mm。一象限内,当D×H<99.89 cm2,MAP和D×H强相关(r=0.805),MLR、MAP均和DSLR、DSAP、DSSI强正相关(r=0.94, 0.94, 0.91;0.87, 0.91, 0.92),MSI和DSLR、DSAP强正相关(r=0.91, 0.94);四象限内,当D×H<90.71 cm2,MAP和DSLR,MSI和DSAP均强负相关(r=-0.96;-0.95),MLR和DSLR强正相关(r=0.91)。结论:钛夹动度有各向异性,以SI方向外扩最大,并易受乳腺大小、钛夹位置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锥形束CT(CBCT)的三维重建是通过CBCT影像学技术获得人体组织结构的二维图像,然后运用计算机处理原始数据,提取兴趣区域,并进行三维重建,从而获得三维图像的技术。目前基于CBCT的三维重建在口腔临床上的应用较少。本文通过总结应用CBCT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诊治5例颌骨囊性病变的方法和疗效,探讨该技术在颌骨囊性病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可吸收胶原膜与颗粒状异种骨在下颌后牙区水平骨增量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3例下颌单颗后牙缺失后接受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患者的资料,将患者分为前磨牙组(n=16)和第一磨牙组(n=17).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8个月的锥形束CT(CBCT)数据经三维重建后进行拟合,测量种植体平台根方0、3、6 mm处植骨区轮廓的变化,评估水平骨增量的效果.结果:前磨牙组和第一磨牙组在不同高度处的植骨量、吸收量、成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内,在种植体平台根方0、3 mm处的植骨量与吸收量均高于6 mm处(P<0.05),不同高度处的成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可吸收胶原膜与颗粒状异种骨在下颌后牙区行GBR时,植骨区冠方的轮廓在愈合期间发生明显的收缩;对于二壁或三壁型骨缺损,下颌后牙区GBR能够获得约2.0~2.5 mm的水平骨增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CBCT影像研究上颌窦骨分隔及窦底小骨尖/嵴的数量、位置及发生率,分析CBCT在上颌窦提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地区21-70岁之间、上颌牙列完整的500例汉族人群的CBCT影像资料,分别对其左右侧上颌窦骨分隔数量、方向及对应牙位、窦底小骨尖/嵴数量及对应牙位进行观察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1.当研究对象为上颌窦数,骨分隔的发生率为21.6%;当研究对象为人数,其发生率是28.8%;骨分隔数量多为一个,占88.4%;分隔方向多为矢状向,占67.6%;骨分隔最好发的位置在上颌第二磨牙(M2)对应的上颌窦底区域,占43.9%,其次在上颌第一磨牙(M1)区.2.以上颌窦数为研究对象,窦底小骨尖/嵴的检出率为36.0%;以人数为研究对象,其检出率为50.2%;窦底小骨尖/嵴的好发部位依次为上颌第二磨牙(M2)、上颌第一磨牙(M1)、上颌第二前磨牙(PM2)、上颌第一前磨牙(PM1)及上颌第三磨牙(M3),占比分别为31.6%、27.0%、23.3%、9.2%及8.8%.小骨尖/嵴的发生率远高于上颌窦骨分隔,在临床中应予以重视.结论:术前通过对CBCT影像资料的观察分析,可以对上颌窦骨分隔及窦底小骨尖/嵴做出准确评估,能够为上颌窦手术的路径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