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44篇
  免费   970篇
  国内免费   840篇
耳鼻咽喉   30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34篇
基础医学   831篇
口腔科学   113篇
临床医学   2201篇
内科学   793篇
皮肤病学   120篇
神经病学   324篇
特种医学   811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225篇
综合类   5481篇
预防医学   2455篇
眼科学   69篇
药学   3239篇
  4篇
中国医学   4394篇
肿瘤学   10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60篇
  2022年   209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327篇
  2019年   370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408篇
  2016年   432篇
  2015年   444篇
  2014年   794篇
  2013年   841篇
  2012年   1152篇
  2011年   1270篇
  2010年   989篇
  2009年   1051篇
  2008年   1413篇
  2007年   1091篇
  2006年   926篇
  2005年   1058篇
  2004年   905篇
  2003年   1013篇
  2002年   935篇
  2001年   660篇
  2000年   578篇
  1999年   461篇
  1998年   382篇
  1997年   443篇
  1996年   393篇
  1995年   412篇
  1994年   299篇
  1993年   266篇
  1992年   286篇
  1991年   258篇
  1990年   209篇
  1989年   211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研究大枣的化学成分,为其研究与开发奠定物质基础。方法综合应用多种色谱法和波谱法对新疆和田产大枣果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从和田大枣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3个酚类成分,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1)、香草酸(2)、香草酸4-O-β-D-葡萄糖苷(3)、异直蒴苔苷(4)、苄醇-β-D-吡喃葡萄糖苷(5)、苄基-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6)、2-羟基-5-(2-羟乙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4-O-β-D-吡喃葡萄糖基顺式苯丙烯酸(8)、茵芋苷(9)、双酚A(10)、蔗糖-6-苯甲酸酯(11)、蔗糖-1′-苯甲酸酯(12)和蔗糖-4′-苯甲酸酯(13)。结论化合物4-7和9-13为首次从枣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了化合物11和13的~(13)C-NMR谱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蚊虫种类及病毒携带情况,并鉴定该市尖音库蚊所属亚种。方法 分别于2019、2020年7月中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伊吾县、巴里坤县采用诱蚊灯法捕捉蚊虫,鉴定所捕获蚊虫种属及尖音库蚊种属。采用逆转录PCR技术检测捕获蚊虫携带黄病毒属、甲病毒属、布尼亚病毒属、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辽宁病毒、Tahyna病毒、蜱传脑炎病毒及西尼罗病毒情况。结果 在哈密市伊州区、伊吾县、巴里坤县共捕获蚊虫1 496只,分属于3属3种。尖音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所捕获蚊虫总数的65.91%(986只);其次为里海伊蚊,占30.55%(457只);阿拉斯加脉毛蚊最少,仅占3.54%(53只)。所捕获尖音库蚊经雄蚊尾器鉴定为尖音库蚊指名亚种。经逆转录PCR法检测,所捕获蚊虫黄病毒属、甲病毒属、布尼亚病毒属、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辽宁病毒、Tahyna病毒、蜱传脑炎及西尼罗病毒均为阴性。结论 2019—2020年哈密市存在尖音库蚊、里海伊蚊、阿拉斯加脉毛蚊3种蚊虫,以尖音库蚊为优势蚊种;所捕获尖音库蚊均为指名亚种,未发现蚊类携带相关虫媒病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提高职业病诊断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9年1—12月职业病诊断情况,2020年1—12月在职业病诊断中运用PDCA循环采取干预措施,对比PDCA循环实施前后患者得到的职业病诊断所需时间、职业病鉴定率、职业病鉴定与诊断结论一致率。结果PDCA循环实施后,职业病诊断所需时间相比实施前缩短[(15.7±6.3)d vs.(19.6±8.2)d,P<0.05],职业病鉴定率相比实施前下降(1.47%vs.8.69%,P<0.05),职业病鉴定与诊断结论一致率从90%提高至100%。结论应用PDCA循环后,通过完善制度、梳理流程、规范管理,可有效提高职业病诊断及时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市售54批次蜂蜜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蜂蜜中菌落总数、霉菌计数和嗜渗酵母计数进行检测和判定,通过形态学、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大亚基单元核糖体RNA基因序列对不合格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共3批次蜂蜜微生物超标,其中菌落总数超标1批次,检出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sp.)和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 sp.)中的多种细菌;霉菌计数超标2批次,样品来源于同一生产企业,均检出曲霉(Aspergillus sp.)且微生物序列同源性高度一致,可能来自同一污染源。【结论】蜂蜜微生物污染种类多,蜂蜜生产企业应加强蜂蜜生产过程的微生物控制,避免重复污染。  相似文献   
6.
7.
摘要:目的以分子测序为参考 ,评估形态学、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毛霉目真菌的鉴定能力,分析毛霉目真菌对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的体外药敏特点。方法收集 2018年1月-2022年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25例毛霉病住院患者标 本,进行镜检并对培养的茵落行形态学鉴定、质谱鉴定、分子测序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KOH 湿片法阳性率(76%)高于革兰染色法(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鉴定可将68%的菌株鉴定到属水平,3株鉴定错误,2株无法鉴定;将所 有菌株进行质谱鉴定,单用IVD和RUO数据库鉴定率分别为56%和44%,两库联合可将鉴定率提高为64%。毛霉目真菌对两性霉素B的抑制50%菌株生长的最小抑菌浓度(MIC3o)为1μg/mL,根霉属相比其他属对两性霉素B表现出较高的MIC 值,其中2株MIC>32 μg/mL,另2株MIC为8 μg/mL;根霉属对泊沙康唑的MICso为0.5 μg/mL,横梗霉属MICgo为4 μg/ mL,小克银汉霉属MICg0为2 μg/mL,有部分菌株表现出较低MIC值,同样亦有部分菌株对泊沙康唑表现出较高的MIC 值。结论 将传统镜检、培养与质谱技术和分子技术相结合,尽量将毛霉目真菌准确鉴定到种,并积极开展毛霉体外药敏试验,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基于分离胶的两种前处理方法联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病原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5—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培养阳性标本302例,分离胶?皂甙法和分离胶沉淀法分别处理后对阳性血培养标本进行快速鉴定,结果分别与培养鉴定结果比较。结果:分离胶?皂甙法可在45 min内完成鉴定,分离胶沉淀法需20 min;单数菌感染标本288例,使用两方法直接鉴定的准确率均为86.81%(250/288),其中两方法分别鉴定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真菌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复数菌感染标本14例,仅分离胶?皂甙法1例与培养鉴定结果一致,其余标本两种方法均仅可准确鉴定其中的一种细菌。结论:两种基于分离胶的前处理方法联合质谱均可直接、快速、准确地鉴定血培养病原菌,分离胶沉淀法可作为本实验室血培养快速鉴定常规的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对洋金花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硅胶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分离纯化,结合1H-NMR、13C-NMR、MS等波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洋金花药材粗提液中提取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生物碱类:(S)-(-)-2-phenylpropionitrile(1)、merobatzelladine A(2)、木兰花碱(3)、crotonine(4)、cyclo(Phe-Leu)(5)、pyrrolezanthine(6)、(E,E)-N,N-dityramin-4,4''-dihydroxy-3,5''-dimethoxy-β,3''-bicinnamamide(7)、N1,N5,N10 tri-p-coumaroylspermidine(8)、7-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N2,N3-bis(4-hydroxyphenethyl)-6-methoxy-1,2-dihydronaphthalene-2,3-dicarboxa-mide(9)。其他类:p-hydroxyb-enzoyl p-coumaric acid anhydride(10)、methyl(Z)-9-octadeceno-ate(11)。结论:从茄科中首次分离得到11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